面对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我国公益环保行业仍然存在公众认知不足、规模狭小、专业化水平不高等问题,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的双重任务。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毅近年来关注公益环保行业的发展转型,并进行了相关研究。在他看来,“当前,中国环境保护经历了初始阶段、环境运动阶段,正在进入公众广泛参与的第三阶段,这要求公益环保不仅需要规模上的扩大,更需要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水平的提高,能够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效的服务和产品。”
“推动公益环保行业快速高质量发展,是摆在当前公益环保行业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政府、企业和资助型基金会等各相关方的应尽之责。” 王晓毅说。
图:与劲草同行伙伴社群联动
播撒种子,草在土壤中长起来
如果把中国公益环保事业比作一个生态系统,最基础的工作是播撒种子,让更多的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长起来。
根据中华环保联合会的一项研究显示,2008年,国内比较活跃的公益环保组织只有500多家,而这其中,能够深耕领域,并在关键位置上真正发挥作用、有效解决环境相关问题的环保组织少得更多。
如今,根据《2022中国环保公益组织现状调研》显示,,我国有环保公益组织约18085家,有民政注册的生态环境类社会组织约7000家,并且出现了一批规模以上、议题聚焦、专业度高的环保组织。
从量的变化到质的提升,这一切的改变背后,离不开怀揣理想责任的环保组织与个人不遗余力的付出与努力,也离不开孵化、唤醒、培育、扶持环保NGO成长角色的行动与支持。
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以下简称SEE基金会)“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以下简称创绿家),就是孵化、扶持环保NGO成长的一个行动者。
2012年,SEE基金会将“天使投资”引入环保领域,发起“创绿家环保公益创业资助计划”,专门支持公益环保团队初创期发展,努力孵化更多的环保机构或关心环境领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
图:劲草伙伴新疆工作坊
本着弥补中国公益环保组织数量和从业人员数量空缺的设计方向,创绿家的资助思路十分“开放”,资助方式亦十分“友好”。
“开放”体现在,创绿家团队本着让整个公益环保生态系统更加丰富、更具活力的目标,非常支持那些用创新性手法回应环境问题,填补环保区域空白、议题空白和行动模式空白的团队。
“友好”则体现在创绿家的资助是提供非限定的资金支持,是一种开放式资助。对于初创期的社会组织,这意味着这笔资金可以不同于更多聚焦成果和项目的限定性资助,而可以由组织自行决定,用于类似人员工资、活动开展、场地租用、设备采购、项目开展、组织成长等多种方面的需求。
甚至,创绿家并不硬性规定参加的伙伴以后一定要成为NGO组织。在SEE基金会看来,不管伙伴后来做企业还是NGO,只要在解决中国的环境问题,只要想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它们的培养对象、支持对象。
在SEE基金会环保公益行业发展总监王亦庆印象中,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是有一年几个小伙子拿一个雨伞集水收集器的发明来申请创绿家项目,他们计划在每个商场门口安装这个机器,伞就会被自动拧干,减少一次性塑料袋的消耗。
“它的切入点很小,可万一干成了,它可以扩展到全国解决类似的问题。”王亦庆说。
本来,在创绿家的设想中,这样的天使投资,哪怕支持的10个组织中有2个成功,命中率都已经很高。但事实上,效果比设想得好很多。十年来,创绿家支持的10个伙伴大概有7、8个会成功。
数据显示,从2012年启动至2022年12月底,创绿家项目共资助了511个初创期环保公益组织,资助总额超过4322万元。
仿佛一点一滴的微光,创绿家以自己的支持和行动鼓励每一个公民和集体践行环保理念,在公益环保路上发光发热。
打破“小老树”,给成长型组织赋能
因创绿家播下的一片绿,长出了一点草,但这点草如何变成劲草,或者进而成为中国公益环保生态系统中的中坚力量,还需要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园林种植实践中,有一种“小老树”现象,是指由于土壤结构不合理、生长条件受限等原因,定植多年的树木与同期栽植的同品种树木相比,长势弱、树干细弱,树冠瘦小,枝散叶疏,叶小花少,形小而树龄长,缺少光照,过了快速生长期,整体形态瘦小、弱冠偏冠严重、病虫害严重、萎缩。
图:支持环保创业者
事实证明,在公益环保领域,“小老树”现象同样广泛存在。
从初创期脱颖而出的创业团队,在组建和发展多年之后,仍处于低水平循环状态,在业务、团队和资源三个方面呈现问题,影响了组织的专业化和职业化。这些长期无法迈过瓶颈的组织就有可能成为“小老树”。
导致“小老树”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归结来看,不外乎组织的战略不够清晰、业务不够聚焦、团队出现分歧、资源不够丰富等。
“劲草同行—成长期环保组织支持项目”(以下简称劲草同行)由此应运而生。这是一个针对成长期环保组织的资助项目。通过提供三年期,共30万元的非限定性资金、导师陪伴与辅导、劲草社群、标准化课程,及其战略相关的各项关键支持,劲草同行旨在帮助其突破组织发育瓶颈,完成战略确认,建立战略执行能力,进而成长为区域、议题引领核心,更有效地回应环境问题。
在更多聚焦成果和项目的环保资助现状前,像劲草同行这样资助和支持组织成长的服务“难能可贵”。
爱鸟人士发起的保护濒危鸟类勺嘴鹬的公益组织“勺嘴鹬在中国”,原本希望通过科研、调查、教育等尝试唤起社会大众与政府部门的了解、参与、重视。加入“劲草同行”社群后,在导师和伙伴的辅导下,它们逐渐确立了自身的战略,摸索出了有效的工作模式和手法,加强了自身在区域的影响力,推动了相关政策的制定与颁布,促成了勺嘴鹬及其关键栖息地保护框架的形成,成为具有影响力的区域力量。
以长臂猿保护为主要目标的云山保护,一开始面临长臂猿在政府和公众层面认知度较低,业内没有其他以长臂猿为主要保护对象的合作机构的困境,在“劲草同行”的支持下,云山保护以当地傈僳族居民的传统生态知识和长臂猿保护专家的生态知识为核心,逐渐形成通过生态种植改善长臂猿栖息地质量,探索社区为主体的生态保护和可持续自然资源利用模式。
类似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致力于利用信息技术推动环境数据公开、环境数据开放的上海青悦环保,保护濒危华北豹及其栖息地为己任的猫盟、以监督工业污染排放、推动企业清洁生产、推动品牌绿色供应链采购的绿色江南……
王亦庆表示:“虽然组织成长的效果来得慢,甚至有时候无法衡量,但从另一个角度看,社会问题解决要依靠人,而组织是调动和发挥人的能力的一套方法和结构。组织运行比较可持续的机构,它们或是成为公益领域的榜样并形成标杆效应,或是作为一个网络牵动者,将自身方法辐射更多组织。”
事实也确实如此。十年来,“劲草同行”共服务十期、96家公益组织,帮助他们获得了发展与成长,不少还成为公益环保领域的议题引领型组织。
——寻找华北豹足迹、由一群户外爱好者组成的“松散”组织——中国猫科动物保护联盟(简称猫盟CFCA),成长为在中国本土野生猫科动物保护与科研领域首屈一指,在可持续传播筹款领域拥有不俗成绩的保护行动机构。
——本着聚焦“最后50米”痛点,致力于解决城市生活垃圾问题的环保组织——爱芬环保,可能不会想到,自身可以成长为拥有一套可复制推广的“爱芬模式”,推进上海乃至中国垃圾分类减量进程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道阻且长,培育面向未来的公益环保组织
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正面临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求,对公益环保组织的需求也与之发生相应改变。
王晓毅认为,从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发展过程看,公益环保大概都要经历三个阶段,一是精英参与阶段,一些热爱自然的精英人士面对工业革命以后对大自然的破坏性开发,呼吁保护自然;二是面对环境破坏、污染造成的损害,民众开始参与环境保护运动,保护受损群体利益,维护环境正义;三是环境保护成为社会共识,公益环保要提供有效的保护方案和提供有效的保护行动。
“中国公益环保正在进入第三个时期。”王晓毅说。这就意味着需要有数量更多、专业化水平更高的公益环保组织。
然而,当前公益环保行业仍然比较弱小,一些公益环保组织仍然存在过度依赖项目资源、组织定位不明确等问题,制约了组织的可持续发展和提供更专业、更有效的公共服务和产品。
“推动公益环保行业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就要不断动员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投入到公益环保行业中,有更多的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有更多的公益环保组织发育和成长。”王晓毅说。
如何实现?
王晓毅表示,“通过专项的组织培育,促进公益环保行业得到整体提升,需要政府、企业、引领型公益环保组织等各方力量的支持,更需要资助型基金会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组织培育中,通过组织发展带动公益环保行业发展。
——通过资助者身份,凝结多方资源,为处于成长期的公益环保组织提供多方位支持,包括非限定性资金、能力建设和发展战略规划,从而打造结构合理的公益环保行业。
——开展更广泛活动,进一步提升公益环保的影响,为公益环保组织创造更好的环境,特别是在宣传、筹资和组织网络建设方面增加投入。
这也就是说,在目前政府、企业和引领型公益环保组织队公益环保组织发展支持力度不足的情况下,相较于推动公益环保行业发展转型的目标而言,还需要更多资助型基金会为公益环保组织凝结多方面的资源、提供多方位的支持,行动起来,一起支持公益环保组织成长,进而塑造更好的中国公益生态系统,共同推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实现碧水蓝天。
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但越是少人,就越需要笃定不移的信念、百折不挠的勇气以及坚持不懈的行动。因为这不仅是中国公益环保组织的需要,也是中国生态环境事业的需要,事关人与地球未来的共同命运,事关我们每一个子孙后代。
编辑:GJ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