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新颖、构图清晰、着色大胆、描绘细致……日前,在中华世纪坛艺术馆“1滴水·1世界”ANOBO世界少儿科技艺术巡展(下称“展览”)的“雨润万物”展厅内,一幅幅“水滴状”的绘画作品吸引着观众驻足欣赏。
作为一场由多国艺术家与少儿共创的大型沉浸式科技艺术互动巡展,展览打造沉浸式场景化模式,以美育为核心提升少儿的全球视野、传递真善美理念。
展览由中华世纪坛艺术馆、北师大-ANOBO少儿全球素养课题组等联合主办,北京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作为公益合作方,巡展上138名学生创作的237幅作品,就来自阳光未来基金会与青海省西宁市城北区教育局共同开展的“爱的启蒙”校园美育全国示范项目的两所学校。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理事长杨澜认为,“这次展览不仅对建立少儿全球素养是一次特别有价值的尝试和探索,而且这种创新的作品展示对于儿童美育的发展是一种助力、启发和促进。”
“1滴水”
与通常看到的以知识性、科普性为主的展览作品不同,“雨润万物”展项在创意上更侧重于情感的引导,将水拟人化,赋予了水“生命的水”“伤心的水”“融洽的水”“亲爱的水”等不同的情感特质。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段昉表示,这样,人对水并不是单方面的利用,而是存在一种休戚与共、彼此相融的情感连接。
“雨润万物”展厅内,一幅幅构图有趣“小水滴”铺满了墙壁,让人仿佛置身于雨幕中。“‘爱的启蒙’项目组为学生们的画作统一选定了水滴形画框,这更激发了学生们的想象力,所以同学们的构图都非常有趣。”段昉说。
一只水母漂浮在水中,活灵活现,让人忍不住想伸出手去摸一摸。这幅水滴画的作者是来自陶昕学校四年级2班的安思危同学。她去过海底世界,看到过各种海洋生物,她最喜欢的就是水母。
“茫茫大海里,它是那样渺小,那样简单,我要用我的画笔去记录它的可爱。”安思危说,她要表达的是“生命的水”。
(图说:孩子们的画作)
沈那小学六年级3班吴思怡的绘画表达的则是“融洽的水”,场景是两只鲲在水中嬉戏游玩,还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凤凰、九色鹿等神兽,背景整体是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作品下方是海水卷起的一层层浪花。
“浪花很高大,但它们都是由一滴滴水滴组成的。水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我们的生活离不开水。”吴思怡说。
一幅幅绘画的背后, 是学校老师与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人员的默默付出。城北区教育局副局长曹灿表示,作品创作期正值上一波西宁疫情,同学们居家上课,老师们只能线上辅导,克服了重重困难,“这些绘画作品是孩子们用3个月时间创作出来的。”
沈那小学的美术老师王珍对此深有感触,疫情爆发后,她想办法找到学生们的联系方式,建立了微信群,阳光未来基金会组织专家进群辅导。“学生家长们都特别配合,积极响应,支持孩子们最终完成了‘水滴海报’的创作。”
在王珍看来,是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和“爱的启蒙”项目给了她这次宝贵的机会,让我带着孩子们从偏远的青藏高原走向了全国,站上了世界的艺术舞台。“我们也像小小的水滴一样,聚集着巨大的能量,建立起了与世界的连接。”王珍激动地说。
“每一幅作品,都体现了小水滴的不同‘表情’,其实是引导孩子们以共情的心态,借小水滴来表达一种充满了想象力的独特情感。”从得知要参加展览,到创作每一幅画,孩子们的表现,陶昕学校的美术老师司宁都看在眼里,“孩子们既兴奋又紧张,从开始定稿到后来因为疫情居家创作,都表现出从未有过的热情。”
“从他们的表达里,我们可以看到一颗少年的心,可以看到祖国的一片土地,可以看到世界的一个角落。我们可以从一滴水看到一个世界,它们彼此之间是如此紧密的相互连接。”杨澜表示,这次展览不仅带来了美,带来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建立孩子与世界生命体之间的一种联系。
“教育的本质在于启迪和唤醒,艺术教育的本质是审美教育,而美的感染必须通过自身的实践体验才能获得,必须建立在真实的体验基础上,没有真就没有美。这次巡展就是一次非常有价值的实践体验。”曹灿说。
学校学生观看“一滴水”直播
“爱的启蒙”8年落地全国100多所学校
在活动的开幕仪式上,杨澜在致辞中说,“爱的启蒙”校园美育全国示范项目的成果也通过这次展览让更多的人能够认知,这是一次学校和社会实践的连接。
据了解,2015年,针对偏远地区、打工子弟及乡村儿童情感普遍缺失,应试教育下美育缺位等严峻问题,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策划启动了“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公益项目。
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秘书长段昉介绍,项目参照国家教育部制订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纲领性目标,组织研发了覆盖小学阶段的《“爱的启蒙”儿童美育创新教学活动方案》,主要由优质美育课程、培养种子教师、主题艺术活动三大部分组成。
“8年来,项目赋能于全国100多所乡村学校、打工子弟学校、资源匮乏的偏远地区学校,通过美术、音乐等学科教学手段,以主题式美育教学为特色,以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为补充,助力学校美育、德育与心理教育的融合,实现对学生美的教育和爱的启蒙。提升儿童的艺术素养和情感素养,帮助儿童建立与自己、他人、世界之间的紧密连接,有近20万人次的儿童和少年受益。”段昉说。
司宁表示,他刚开始接触“爱的启蒙”儿童美育课程时,虽然也有种陌生和好奇,有一探究竟,甚至一猛子扎进去畅游一番的冲动。但他也承认,“对其充满创意和创新意味的美育教学,并没有理解得那么透彻。”
司宁老师在给学生上“爱的启蒙”课
随着一边给孩子们上课,一边有阳光未来艺术教育基金会专家老师们持续的培训和辅导,司宁对“爱的启蒙”所蕴涵的丰富内容逐渐有了新的认识,体会到了“爱的启蒙”儿童美育课程的精妙。“就像打开了一扇窗子一样,艺术的阳光带着情感的温暖一起照射了进来。”司宁说。
司宁认为,“爱的启蒙”有别于普通艺术教育、最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的独特之处在于,教师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是要把培养学生的技能技巧作为对教学的追求,而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情感来引领艺术创作,或者说,教习学生进行艺术创作就是一个抒发情感、表达情感的过程。孩子们很喜欢这样的学习方式。
“我们班的学生都喜欢上美育课。”沈那小学6年级的于溪瑶是班里的数学课代表,她认为儿童美育课不仅增加了她对美术的兴趣,丰富了课外生活,而且提高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2020年,教育部发布《美育教育规划细则》,确定美育课程纳入中小学学业水平考试范围,美育教育成为大中小学教育的绝对刚需。这让段昉更有信心了,她表示,政策的出台无疑会促进美育教育的发展,但如何避免美育教育的功利化,沦入应试教育的窠臼,基金会8年的探索和实践是有借鉴意义和推广价值的。
杨澜也表示,“多年的儿童美育创新实践,也坚定了我的一个想法,那就是教育的重要目标就是建立起人和世界的连接,让孩子们意识到他不是孤立无援的,他是与这个世界上的生命和爱相连通的,从而可以感觉到更安全、更有被爱的感觉,也对未来更有希望。”
编辑:闫玉茹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