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生合作营“三下乡”志愿服务团

 时间:2017-07-23 07:55:24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指导单位:共青团广西医科大学委员会 指导老师:共青团广西医科大学委员会刘晓飞主任

一、团队名称:

广西医科大学“三下乡”实践服务团。

二、团队主题:

“艾”心一直在路上

三、团队概括:

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生合作营“三下乡”实践服务团成立于2006年6月,经过十一年的时间,我们医学生合作营产生了许多优秀的志愿者,我们团队每一位成员都经验丰富,擅长许多医疗按摩手段并掌握丰富的交流技巧,最重要的是我们医学生合作营每一位成员都充满爱心、耐心以及为公益事业无私付出的决心,志愿并努力去做一名合格的公益人。

此次医学生合作营“三下乡”志愿服务队由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生合作营29名志愿者组成,团队由一名团长,三名副团长,4名小组组长以及4名副组长,多位团员构成,其中团长为陈家涛,副团长分别为覃晋、蒙柳俊、谭虹,组长分别是梁金兰、郭婉萍、何林霞、谢钦珊,副组长分别是:梁增贵、覃秋财、刘元洪、蒙柳俊。

医学生合作营承着“健康属于每一个人”的目标且以“你我同思考,你我同交流,你我同行动,你我同健康”为宗旨,前往南宁市邕宁区蒲庙镇进行三下乡活动,为蒲庙老百姓“传金送宝”——宣传预防艾滋病和性健康与生殖知识以及免费义诊、赠送药品。发扬医大人“厚德励志,博学弘医”的校训,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四、团队宗旨:

你我同思考,你我同交流,你我同行动,你我同健康。

五、活动背景:

(1)截至2016年6月30日,以现存活例数计:全国累计报告现住址在广西的存活的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共73596例,其中感染者3502例,病人38594例。累计报告死亡38488例。疫情较重的前五个省区分别为:云南、四川、广西、河南、新疆、广东。广西累计报告存活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数居前5位的市为:南宁、柳州、钦州、桂林和贵港。90%以上为性途径传播,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特别是15至24岁年龄段的学生群体经性感染者增多。其次,截至2016年 9 月我国总计13.7亿人当中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万例,累计死亡20.1万例,尚有三成未意识到的感染者未被发现。今年前9个月,全国对1.2亿人次进行了艾滋病检测,新诊断发现艾滋病感染者9.6万,94.2%是经性途径传播。根据各省市疾控中心统计,缺乏性教育、性安全教育导致的部分异性和同性的滥交、同性无套性接触、异性无套暗娼、婚外无套异性性接触等为艾滋病感染主因,注射传播、血液传播、母婴传播等为次因。

(2)在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下,目前青少年对艾滋病等相关知识极度匮乏。而青少年又正处于性发育重要阶段,他们对性知识充满好奇,但对身边的人又难以启齿。现今网络等新兴媒体的迅猛发展,他们会从电视,网络等获得一些关于性的知识,但这些知识有很多都是片面的、不健康的,加上青少年心智未成熟,不懂判断信息的正确与否,容易接受不良的信息,这会对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3)“三下乡”活动即是将有关的文化、科技、卫生方面的知识传播给城乡居民,推进城乡改革的进程。我们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是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三下乡”响应了校团委的号召,进一步加强青少年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广大青年学生树立和落实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如此,这个活动也可以锻炼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综合素质,还能为农村的建设和改革提供更好的建议。

(4)广西医科大学医学生合作营(以下简称合作营)成立于2006年5月19日,旨在宣传艾滋病和性与生殖健康知识。合作营在梁季鸿老师和刘晓飞老师指导下,开展了许多相关活动,社团的每一个成员都经过专业培训,具有一定的专业技能,并且社团每一个成员在校内和校外都主持同伴教育活动,有丰富的临场讲解经验。合作营已逐步形成自己的品牌特色,与广西各大高校共同建立同伴教育联盟,并且多次获得五星级社团称号,在广西高校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六、活动目的:

尽我们最大的努力对身边的人进行有关知识的普及,让更多的人理性、正确地去认识以及面对艾滋病患者。

通过进行宣传讲解,可以让他们养成平等对待艾滋病或者性病人的意识。人人平等,意味着我们既要懂得保护自己,也要理性对待艾滋病患者。

响应党和中央有关大学生“三下乡”的社会实践活动的精神,以己之身,将爱与幸福传递到乡下,做我们作为一名大学生应当为社会的事,为党奉献出自己的微薄力量。

同时此次活动也能够培养我们的实践精神,增强动手能力,开拓视野,加强团队协作的意识。

团队联系方式:

联系人:陈家涛

电话:18878547534

邮箱:849248443@qq.com

团队人数:29人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