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广东医科大学“红土情”志愿服务队响应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在广东湛江市雷州市客路镇客路村开展了为期5天的义教活动。
用镜头记录了孩子们纯真又美好的笑容,留下美好的瞬间。 杜劲霖 摄
三年的坚守,最暖的“红土情”
“什么时候再来?”“哥哥姐姐,我很喜欢上你们的课,下次一定要来哦。”临别前,孩子们自发地找到志愿者,一个个问句,问出了他们内心的孤独,问出了对爱的渴望。
客路村,贫困地区,经济落后,资源贫乏,同样的,教育也存在较大问题:有的因父母文化程度不高,学习得不到辅导;有的因家庭贫困上不起兴趣班,课余生活单调;有的是留守儿童,因家长疏于管教而导致学业落后,而广东医科大学“红土情”志愿服务队开展的义教活动,对于这些家长们来说无异于雪中送炭。
“我们大多是雷州本地人,就是想为家乡、社会的和谐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义教活动开设的课程有音乐、诗歌朗诵、读书大赛、作业辅导等,通过这样的课程,激发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发散孩子们的学习思维,这对孩子们的以后有很多帮助。” “红土情”志愿者莫淇舟说道。
多年的义教经验,为志愿者们的备课提供了借鉴。孩子们缺乏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培养兴趣、开阔视野的渠道。如客路村村干部所说,义教的目的就是让孩子们找到兴趣所在,明确目标,拓宽视野。
孩子们与志愿者一起读书,以爱浇灌,共同成长。 郑俊生 摄
“哥哥,我还是不太明白······我看不懂这些题目······”小花(化名)有些不好意思地挠了挠头。
小花开学就要上三年级了,是个很羞涩的小女孩,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小花一直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在志愿者到达客路村后,小花带来自己的作业向志愿者请教,虽然小花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但是小花十分努力。
“不会怪他们,他们也挺辛苦的,毕竟他们也都是为了我好。”当志愿者问小花会不会责怪父母没有过多陪伴她时,她这样答道。志愿者看着这个小女孩,对她的话语很是吃惊,同时又生出疼惜之心。
他们没有对自身条件感到不满,没有怨天怨地,他们的眼中闪烁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渴望改变自己,改变客路,改变社会。
小花在志愿者的辅导下,针对自身薄弱的科目进行了加强练习。 郑俊生 摄
虽然义教只有短短5天,不能为孩子们带去多少东西,但是希望能为孩子们打开一扇窗,打开一条通往外面的路
大学生义教,不仅仅为乡村小学生们打开了一扇窗,也给志愿者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窗,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大学生和孩子们互相了解,互相学习,也为这个社会打开了一扇交流的窗。
趣味运动,心手相牵
7月18日,志愿者充分利用户外场地,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趣味运动会,客路村40多个孩子都参与其中,观众是密密麻麻的驻足旁观的路人以及应邀而来的客路村村干部。
“加油,加油······”趣味运动会上呐喊声响彻云霄。趣味运动会有“齐心协力”“穿衣赛”“大丰收”三个环节,通过这些来增强孩子们的体质,让孩子们感受运动带来的欢快与乐趣,在运动中健康快乐成长,并且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各个环节的锻炼目的皆不相同,运动会只有一个冠军——团体冠军,旨在培养孩子们的团队荣誉感。
运动会的内容既趣味横生,又有相当的难度,能让孩子们一直保持兴奋的状态,参加各个环节的比赛,达到锻炼的目的。志愿者带领孩子们在操场上调动智慧,挥洒汗水,寓教于运动,寓教于欢乐,助力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急速发展和人民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因此而导致一些亚健康问题。孩子是家庭的未来,也是民族的未来,更是中国梦的未来。“红土情”开展趣味运动会希望更多乡村孩子融入其中。
拼搏的赛场上,“更快、更高、更强”永远是孩子们前进的目标和动力。 杜劲霖 摄
“哥哥,可以再来一次吗,我们还可以更快!”在拼搏的赛场上,孩子们不甘落后的心在跳动。
以青春之力,铸希望之花
2014年起,持续了3年的义教接力,为雷州送去知识,送去温暖,一届又一届的志愿者把义教的爱心接力棒薪火相传。
广东医科大学“红土情”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用他们的力量,点亮一片天空,燃烧青春,奉献激情,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志愿服务精神,心怀望,砥砺前行
“义教之路远比我们预想的复杂、困难,但是我们不会因为这些压力而灰心懈怠。既然选择了义教,每一位志愿者都会以全部的热情和责任投入到教育中。我们希望义教可以带动更多的人来关心贫困地区的教育问题,关心国家每一位花朵健康成长。”队长唐川惠如是说道:“其实每个人的力量都是有限的,我们不是太阳,只是一只灯泡,一只灯泡能照亮一间屋子就足够了。当我们一年一年把志愿服务做下去,便可以影响一批又一批的志愿者去接力,这是我作为一名志愿者的心愿。”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