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师范大学赴广州增城张九龄国学堂服务队:“心”“心“力量,燃增城之光

 时间:2017-07-27 13:21:24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中国公益新闻网广州7月27日电(通讯员 柳榕 古映珊)又是一个明媚的艳阳天,心绎队一天的工作从氤氲的晨光中开始。

早上八点,欢欢闹闹的孩子们鱼贯而入,拥入“小蜜蜂图书馆里”——这是专为孩子们晨起早读设立的场所。图书馆房间不算大,却陈设着好几个高高的书架,这是去年心绎队的心血之作,目的是要增加孩子们的阅读量,希望孩子养成阅读的习惯,用书籍开阔他们的视野。适合不同年龄段阅读的图书都陈列其中,丰富多样的书籍类型满足所有孩子的阅读需求。早起的阳光透过图书馆的小窗,轻轻绕过空气中零散的飞尘,洒在孩子们的脸上,而他们却沉浸在书的海洋,丝毫没有注意到。孩子们或嘴角含笑,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度过奇妙的旅行;或蹙着眉毛,感慨历史的变迁。每个人拿着不一样的书,脸上却露出了相同的神情——这是热爱知识,渴望更大的世界的神情。这神情让队员们知道,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当地孩子在小蜜蜂图书馆进行每日的阅读课 侯文杰/摄)

特色课堂进行时

半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过去,队员和孩子们一起度过了快乐的课间。孩子们一有时间就缠着队员们玩耍,只要有哥哥姐姐的地方就能听到孩子们肆意开怀的笑声。可别看平时队员和他们打成一片,一到上课时间,他们每一个都坐的端端正正的,认认真真地听老师们讲课,那副乖巧听话的样子连队员们都没有想到。今天的第一节课,是洛华老师的“话祠堂”,老师结合张九龄国学堂的祠堂风貌,向同学们介绍了独特悠久的祠堂文化。“刘关张”的历史小故事引得同学们回应不断,老师幽默的语言更是惹得同学们笑声连连。

由俊毅老师带领同学们学习字理知识。字理知识立足传统文化,有助于同学们更好得理解中国汉字的起源和演变。每当老师写下一个古文字,都有一片欢呼举起的小手,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已学的知识,对每个字的理解都迅速而准确。从这些积极的反应就能看出同学们对字理课的喜爱。

同时,在”空气炮“的课堂上,同学们学习了“空气炮”的制作方法。利用塑料水瓶和气球就能做出足以熄灭蜡烛的空气炮,同学们都高呼神奇。

(心绎队员在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字理授课 侯文杰/摄)

小剧场世界

下午,一场猝不及防的大雨为同学们带来了久违的清凉,孩子们上课的精神头也足了起来。一堂话剧表演课充分激发了孩子们表演的天赋和兴趣,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个个变身“戏霸”,无论什么样的场景都能发挥地游刃有余,颇有小演员的风范。文化课上,老师同样用话剧表演的形式向同学们介绍了“舞貔貅”的来历,小演员们化身西游记人物,上演了一出“貔貅救村民”的好戏。老师还专门准备了“舞貔貅”的视频给同学们观看,帮助他们更好的认识自己村落里这一历史悠久的传统习俗。他们围着电脑里三层外三层,每个人都看的认真,相信他们都是发自内心想要学习自己本土的传统文化。

仔细观察了两节话剧表演,火眼金睛的文体组马上物色好了最后一天文艺汇演的小演员人选。演员一经确定,文体组马上投入了紧张的排练之中,无论是剧本的打磨还是演员的磨合,他们都尽力做到滴水不漏,即使剧情已经再三确定也不会放过每一个想要追求完美的细节。

舌尖上的心绎队

与此同时,后勤组美食视频的工作也已经紧锣密鼓的开始。这一次他们将目标放在了云吞面上。云吞面是增城的特色美食,爽滑弹牙的特点让这一美食家喻户晓。经验丰富的组长鹏辉像是变了个魔术,没一会功夫一碗喷香爽口的云吞面就端上了桌。

(心绎后勤组队员在进行一天晚饭准备 侯文杰/摄)

实践调研进行时

怎么没看到调研组的身影呢?原来他们一早就已经外出进行调研工作,直到下午才风尘仆仆的回来。短短一天时间里,调研组的队员不但走访了“舞貔貅”社团的老师和镇上文化站的站长,而且分发了许多问卷,完成了颇具规模的问卷调查。有如此辛苦的付出,也一定会有令人称赞的成果。

(心绎调研组成员进行户外调研 蔡全劲/摄)

晚饭时分,肖老师亲自莅临心绎队,与队员们共进晚餐。席间,肖老师亲切地询问了队员们下乡的体验收获,并语重心长的教导队员们要不忘初心,为孩子们带来他们真正需要的东西。老师以自己亲身的志愿经历为例,悉心教育大家要重视因材施教,以孩子本身为重,切忌一味输出主观知识,并呼吁大家关注志愿服务事业。肖老师的一番讲话使每位队员都感触颇深,直到送走老师之后大家仍在回味老师话中质朴的道理。

(“广东好人”肖钢老师对心绎队员进行指导 侯文杰/摄)

一天的活动虽然辛苦却也充满精彩,每个组尽管忙忙碌碌却毫无怨言,因为这都是队员们喜爱的工作,既然心怀热爱,定会全力以赴。明天的心绎队将仍满怀对孩子们的喜爱和对传统文化的敬畏,用百分的热情和十足的精力继续新的工作!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