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大学法学院“踏梦志愿行”:活到老,学到老

 时间:2017-07-15 18:15:30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2017年7月14日上午,集美大学法学院“踏梦志愿行”合携社工志愿者社区服务团队之口述史组前往枋湖社区安兜村探访薛阿姨,她的自强不息信念、她周边的邻里亲友支持,让她在长久困境中依然坚持、依然向上。以下内容遵循社工保密原则,已征得薛阿姨的同意,期望通过这样的宣传,让其他家庭看到我们身边的英雄,增强社区的榜样力量。

小儿麻痹,无能为力

薛阿姨生于1957年,现年60岁。在7岁的时候罹患小儿麻痹症,以致下身肌肉瘫痪,脑神经受损。因幼时社会环境动荡和身体原因,只上了几年小学,这在阿姨心中留下了长久的遗憾。在志愿者小心翼翼地问起阿姨的过往时,阿姨的眼中泛起了点点雾气,“命运这样安排的,只能认命了”,生活中有很多无能为力的事情,有时候与现实与世界握手言和不失为一种继续生活的好方法。五十几年间,靠拐杖行走,借代步车出行,薛阿姨胳膊上的肌肉变得越来越有力,可以单手做到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情。当命运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

终身学习,自立自强

薛阿姨是厦门本地人,见到同行的会闽南语的志愿者,很快熟络起来,兴高采烈地聊起家常来。如此亲切,方言的魅力在不知不觉中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聊到热情处,薛阿姨向志愿者请教起了如何使用微信,双眼中流露出满满的求知欲。志愿者细心教薛阿姨如何添加好友、如何发送语音消息、如何视频聊天、如何查看新闻、如何发送位置等等,薛阿姨认真地听着练着,很快就掌握了方法。“今天好开心,又学会了一样东西”,薛阿姨激动地说道。

随之,薛阿姨向我们讲起了之前去参加社区工友之家的文字扫盲班,学了几个月的小学拼音汉字造句等。虽然薛阿姨神经受损,学习能力受影响,但抵不住天道酬勤。薛阿姨托弟弟买了小学拼音识字的碟片,时常在家看着电视碟片学习发音识字。更可贵的是,还会经常观看新闻联播纠正自己的发音,也通过新闻了解外面的世界发生了什么,以弥补不能常出去看看外面的不足。薛阿姨与时俱进的精神令志愿者动容。更令人感动的是,薛阿姨借来了一台旧电脑,和工友之家的伙伴们一起参加电脑培训,现在已掌握了一些基本技能。听到此,志愿者们不禁为薛阿姨鼓掌,这份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令人感动!

家庭支持,社区温暖

在之后的交谈中,志愿者们了解到薛阿姨的住所是弟弟买的房子,平时住在附近的弟弟一家也会经常过来看望。薛阿姨也自学了缝纫,在闲暇时为弟弟家做一些衣服以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看到阿姨家里干净整洁,志愿者们不禁心疼阿姨做家务的艰辛。阿姨还提到,社区每个月会派钟点工来家里大扫除,很是方便。

在聊天时,邻居阿姨来敲门,说要去菜市场,问问薛阿姨有没有什么要买的菜。在随后的交谈中,薛阿姨讲到:那个邻居是认识很久的朋友,知道我出行不便,经常会帮我买菜,人很好的。还有楼上的小朋友,经常会来我家玩,很热闹的。估计一会就来了。看到阿姨这么开心,志愿者们由衷地为阿姨感到高兴。

薛阿姨还向志愿者们展示了自己做的串珠和丝网花,做工很是精致,色彩搭配也是极好看的,第一次见到这些工艺品的志愿者不禁连连惊叹,爱不释手。“随便做着玩的,打发无聊时光,有时会拿到工友之家大家一起做”,薛阿姨谦虚道。其实,看起来普普通通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工匠精神的最佳体现!

后记:在整个对话中,志愿者们能感受到,薛阿姨虽然身体残疾,但是心灵强大,积极生活,而她身边的亲友邻里公益组织等也为她筑起一道关爱墙,让她在有限制的身体条件下尝试无限的可能,活到老,学到老。从拼音识字到微信使用,从缝纫学习到手工制作,也许我们下一次再和阿姨见面,她又get到一个新技能了呢!

文/李红雨

图/罗智麟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