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这里还缺老师吗?有经验的那种?”在温州医科大学仁济学院洞头鹿西暑期社会实践队小蜜蜂营地招生摊位前,队员们遇到了一个特殊的学生。这位不来报名却来应聘老师的学生叫做李琪琦,除了是一名居住在鹿西岛上的大学生外,她还有另一个身份,她是小蜜蜂营地第二期的学员,在看到实践队发出的“寻人令”之后趁着暑假在岛的时间前来应聘小蜜蜂营地的老师,用自己的所见所学反哺岛上孩童。
一眼定情,再忘不掉记忆里的“小蜜蜂”
9年前,李琪琦第一次听到“小蜜蜂营地”这个词,在参加过第一期“小蜜蜂营地”的同学的介绍下,当时六年级的她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报了这个夏令营。“当时我们海岛上这样的暑期班还很少,暑假里我们不是在家里写写作业,就是在岛上跑来跑去疯玩,既不安全也没什么收获,自从‘小蜜蜂营地’来了鹿西,这里学生的暑假生活就变的很不一样了。”
在那一年的暑假,她学习了医疗急救知识、天文知识,还接触到之前没见过的蜡笔叠画,“真的很喜欢,09年的时候岛上网络也不发达,交通也不便利,很多东西我们平时都没有接触过,那一个暑假,虽然只有短短7天的课程,但给我带来的收获是难以描述的。”由于小蜜蜂营地只招收小学生,因此这是李琪琦第一次参加,也是最后一次参加,但在那时,她心里便有一个念头,等以后,她也要回来给自己的学弟学妹上一堂“小蜜蜂营地”的课。
初圆梦想,在心里埋下了反哺情
14年,李琪琦圆了她梦想,当上了“小蜜蜂营地”的老师。那一年李琪琦高二,在她回家的时候刚好看到鹿西乡中心小学的操场上在 开“小蜜蜂营地”的开营典礼,于是和同学一商量,就决定准备几节她自己擅长的课程,和实践队队员们 一起当一回‘小蜜蜂营地’的老师。“第一次是学生,第二次是老师,感觉还是很不一样的,自己学了那么多年的东西,终于能派上用处了,因为决定的突然,没有准备最好的课程去上,现在想起来还是有点遗憾。”与实践队员一起上课的几天里李琪琦受益匪浅,“可以说这次给‘小蜜蜂营地’的学生上课,是我第一次接触志愿服务活动,虽然我呆的时间不长,做的事情也不多,但已经足以让我热爱上了这份志愿活动,我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鹿西人,当时我就在想,以后等我上大学了,我是不是也可以一直回来,一直在‘小蜜蜂营地’做一名老师。”从这以后,李琪琦便把这件事放在了心上。
再遇十年,志愿服务心的不断延续
17年,是洞头鹿西暑期社会实践队与鹿西乡签约的第十年,曾经“小蜜蜂营地”里的学生,现在长大成材,在正式登岛之前,实践队员在鹿西各地张贴了“小蜜蜂寻人令”,以寻找曾将参加过“小蜜蜂营地”的学员,重返营地,将自己的所学交给学弟学妹。李琪琦便是通过这张 “寻人令”再次找到了实践队员,当上了“小蜜蜂营地”的老师。“我觉得今年还可以开设像韩语、阿拉伯语、德语这样子的第二种语言课,激发孩子们的兴趣,又正好是我所擅长的。”在看过“小蜜蜂营地”的课程表后,李琪琦提出了她自己的意见,并积极准备课程,参与到“小蜜蜂营地”的课程中。除了作为一名老师参与到“小蜜蜂营地”的课程中,李琪琦还积极向队员们讨教推拿手法,与队员一起为岛上老人推拿。
“ 这么多年了,鹿西还是那个鹿西,你们也还是你们。”李琪琦表示,虽然每次参与的身份不同、心境也不同,但是鹿西岛的美丽和实践队员们的热情、爱心是十年未变,她也将带着这份热情,这份爱心一直致力于志愿服务活动。
从学生到老师,李琪琦用九年的时间从接收服务到成为一名志愿者给家乡带去服务,她说以后,她还会继续投身志愿者事业中,为家乡的建设,为志愿精神的延续贡献绵薄之力。(通讯员 瞿金莹 陈丽雯 孙梦恬)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