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大学子瞻仰彭德怀故居 感受英雄气概

 时间:2017-07-07 12:42:59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山高路远坑深,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这是1935年毛泽东称赞彭德怀的一首诗。彭大元帅人虽已去,他的光辉事迹永远刻在人们心中。

为了更好的传承彭大元帅的高贵品格与精神,发扬红色革命文化,湘潭大学化工学院暑期三下乡之“探访红色遗迹”调研团的成员们来到了湘潭县乌石镇,在这里开始瞻仰彭大将军辉煌的一生。

看伟人光辉的一生

进入乌石景区,沿着台阶一路向上行进些许时刻,宽阔的彭德怀铜像广场便映入眼帘,穿过广场旁的一块草地,便到达调研团的第一站——彭德怀纪念馆。

走进序厅,可见正中央彭德怀元帅的一坐雕像,栩栩如生。正门两侧是分别为彭总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彭总致力于革命化、现代化建设的两幅壁画。正墙则是由三组红色浮雕组成:“血战罗霄”“百团大战”“抗美援朝”。整个序厅以极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展示出彭元帅史诗般的辉煌业绩。

成员们跟随讲解员的带领,穿过外廊进入三个展厅。其中第一个展厅主要介绍彭德怀的童年生活以及从军的过程。从平江起义到抗美援朝,为建立和保卫新中国立下赫赫战功,这是彭德怀一生最光辉的岁月。第二个展厅,介绍百团大战归来的彭元帅致力于军队建设,以及最后蒙受冤屈的艰难岁月。讲解员带成员们来到一个一比一复制来的囚房边,讲解员介绍到,“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彭德怀受到残酷折磨,被迫害了长达八年。他在囚房中忍受着难以想象的痛苦,但仍然坚持真理,敢怒敢言。彭德怀最后的日子,因癌症转移,周身疼痛。1974年11月29日,这颗跳动了76年的顽强的心脏,停止了跳动。从此,他把怨恨、痛苦、忧虑、困惑、遗憾和希冀,留给了这个世间,永远地撒手而去。成员们听了之后心中泛起层层激浪。

(图为彭德怀元帅雕像)

最后一个展厅为纪念彭德怀元帅,展厅里每一张图片,每一句诗词,都感动并震撼着调研队成员们。真正的英雄,从来不在乎他自己奉献了多少,也从没为自己想过要得到什么。

(图为调研团成员们正在讲解员的讲解下进行参观学习)

几番长洒泪 难尽敬仰情

瞻仰完元帅的戎马一生,再穿过几片稻田,便来到了元帅的故居。彭德怀故居总面积350平方米,原为几间破旧的茅屋。1925年故居实在无法居住,1925年至1927年,彭德怀用在湘军担任连长、营长时的薪水,由胞弟金华、荣华所建,故又名“三华堂”。故居座西北朝东南,砖木结构,粉墙黛瓦,是具有典型江南风味的普通农舍,也是彭德怀投身革命后在乡唯一长时间活动的场所。

堂屋门楣上,嵌着祁阳石雕刻的门匾,邓小平所书“彭德怀同志故居”七字在阳光下金光熠熠、耀眼生辉。然而故居里的一切陈设物品却又是那么的简谱,一切尽在不言中。来到故居的左侧时,墙上的“彭荣华牺牲处”六字冲入队员们的眼里,彭荣华是彭德怀的弟弟,他就是被敌人在那里杀害。看到这一场景,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如今的和平生活是无数先烈用鲜血与生命换来的!

(图为故居左侧彭荣华牺牲处)

传承伟人精神 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故居,调研团对来参观元帅故居的一行老年党员团队进行了采访,以下为部分采访内容。

记者:请问您来参拜彭大将军纪念馆与故居之后,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答:最大的感受是彭德怀元帅对革命做出的巨大贡献,我从内心很感激他,很佩服他,元帅敢于质疑的精神也值得我们学习。

记者:彭总在业绩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人格魅力与精神也在时刻感染着我们,那么作为我们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更好的发扬这种红色文化与精神?请您给我们提几点建议。

答:你们大学生是栋梁之才,通过学习之后,不论是在学校还是毕业以后,都能把彭总的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我们现在的科技这么发达,也要加大宣传的力度;还要发扬“孝为先”的精神,父母培养你们成才真的不容易;最后,要把彭总的这种精神传承下去,自己做好以外,还要将这种品质传递给身边的人。

(图为老年党员团队合照)

元帅的一生,是战斗的一生、辉煌的一生和心系人民的一生,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敢讲真话、深入群众的优良作风,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彭德怀元帅的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学习和弘扬彭总对党忠诚、敢于担当、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当代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责任。

(杨怡晨)

编辑:gch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