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的青春,是投笔从戎、以身许国;现如今的青春,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的回信中说:“让青春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绽放绚丽之花”。
“五四”,是奋斗的号角;榜样,是青春的华章。有这样一群人,他们以青春之名担当奉献,用奋斗之路书写无悔人生。安徽省青联按照全国青联部署,动员各级青联组织,联合多家媒体单位重磅推出《青联榜样说》栏目。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各行各业的青年榜样,细数他们负重蝶变的耀眼青春。
黄文,男,1987年出生,屯溪区人,黄山市青联委员,现任黄山徽扬物联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会员,黄山市青年企业家协会理事。
人物简介
“勇于追梦、吃苦耐劳”被徽州籍学者胡适称为徽骆驼精神。黄文是一名土生土长的徽州人,学成归来、返乡创业,积极投身家乡物联网领域建设,带领公司和团队获得诸多国家和省、市级荣誉,以实际行动诠释着新时代的“徽骆驼精神”。
返乡创业,
以一份桑梓情怀投身家乡建设
黄文是一名生于徽州、长于徽州的地道黄山人。2014年,因为一份“热爱家乡、建设黄山”的桑梓情怀,他与好友汪康一起回到故乡创办了黄山徽扬物联科技有限公司——一家专业从事物联网与大数据技术服务的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土生土长的徽州人,我们创业的初衷就是想利用现代数字化技术为家乡,特别是徽文化保护做点事情。”黄文说。创业六年来,黄文一直在不断探索、创新和突破,在创业的路上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在黄文的带领下,公司先后荣获“科技型中小企业”“安徽省民营科技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等荣誉称号;团队成员陆续获得第五届“安徽省青年创业奖”、黄山市第九批“前沿技术创新团队”等荣誉称号。
图为黄文在黄山市“三比一增”专项行动推进会
暨“五一”“五四”表彰大会发言
专注物联网领域,
助力智慧城市建设
徽扬公司的第一个创业项目是古建筑物联防火大数据平台。屯溪老街是我国保存最完整、最具有南宋和明清建筑风格的古代街市,被称为“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由于这些古建筑大多为木制结构,耐火等级低,且建筑密度大,一旦发生火灾,极易四下蔓延,损失难以估量。黄文和团队成员围绕古建筑消防安全,全力以赴投入物联防火大数据平台的攻关研发当中。经过两年多的打磨,他们将物联网、GIS、大数据分析及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应用于古建筑保护上,推进“人”“技”“物”的有机结合,建立了消防智能监测、一键预警、科学处置的消防应急智能化平台,实现了古建筑防火的巨大突破。这一技术在被誉为“流动着的清明上河图”的屯溪老街和全国四大古城之一的歙县徽州古城中得到实际应用,也是当时全国首个功能最全、应用面积最广的利用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的古建筑群智慧消防应用平台。
历经6年发展,徽扬从最开始的小团体流动办公,成长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黄文和团队依然不忘初心,主攻方向也从最初的“物联网+古建筑消防保护”,到“以自主研发为核心,开发一系列适用于社会治理、低碳、金融服务等多个行业领域的应用系统”。先后与中国科学院、天津大学等知名科研院校建立了科研合作,研发的软硬件产品获自主知识产权41项,荣获国家及省级表彰两项。2018年获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物联网领域黄山市首家);2019年被市政府认定为市级人工智能重点企业;2020年天津大学闫凤英教授(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团队联合徽扬技术研发团队在屯溪区成立“智慧低碳创新实验室”,就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基于控碳体系的县域城镇规划技术研究”联合开展低碳生态的数字化创新研究。
常怀公益之心,
常行公益之事
投身城市数字化建设之余,公益事业也是黄文一直以来坚持和关注的重点。黄文带领团队积极参与希望工程助学、关爱留守儿童、“7·7”洪灾扶贫、关爱退役老兵等社会公益活动。尤其是今年,在新冠疫情爆发的第一时间,向黄山市红十字会、屯溪区红十字会分别捐助5万元,共计10万元爱心款;并积极响应政府号召,火速集结公司技术研发人员,利用大数据、云计算、智能识别等技术减少人员接触、提高疫情防控精准度,为黄山中心城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提供科技支撑,保障了市民正常出行和企业有序复工复产。
媒体支持单位
中国青年报、新华网安徽频道、人民数字安徽、安徽青年报、安青网、中国网韵动安徽、安徽生活网、安徽校媒联盟、安徽新媒体集团、万家热线、合肥论坛、合肥日报、合肥市广播电视台、合肥点聚互动营销策划有限公司、淮北日报、宿州电视台、滁州市广播电视台、六安交通音乐广播、宣城市广播电视台、安徽启蒙狗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皖江论坛、黄山市民网络有限公司、安徽文艺出版社、安徽省青年书法家协会、安徽皖云传媒、中国公益新闻网、公益中国网
本期采编:黄山市民网 汪丽玉
编辑:admin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