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伟鸿:从《对话》主持人到公益现场

 时间:2016-10-02 18:11:25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

【导语】他是央视《对话》节目主持人,有人说《对话》成就了他,也有人说是他成就了《对话》。他虽低调却从不舍弃目标,从他身上我们看到,有一种人,他们或许生来就不安分,每当他们实现了一个目标,又会锁定并冲向下一个终点。他就是陈伟鸿,著名财经节目主持人,从第一次参加公益,到2011年成立基金,2013年获得中国政府最高慈善奖项“中华慈善奖”,从社会观察者到社会行动者,他在公益路上不懈的追求,又带领着他奔向一个更高的目标。

在决定做“鸿基金”的那一刻,陈伟鸿并没想过它会成为《对话》的重要补充,但是真正做起来才发现,它和《对话》结合在一起,才是一个社会真实的表情。

陈伟鸿自称是一个非专业主持人,之所以非专业,是因为从大学学习的英语专业到走出校园拿起英文课本执教,再到兼职于厦门广播电台、厦门电视台,直至成为中央电视台节目主持人,主持这个行当不过是他的兴趣点,却从未接受过系统的主持专业训练。但陈伟鸿是幸运的,因为他的兴趣点和所从事的工作合而为一,再加上他自身的努力、睿智、内敛,在央视打拼的十几年间,他和他主持的《对话》节目收获了众多奖项。

机会向来青睐有准备的人。陈伟鸿第一次跨界是因为兴趣,第二次跨界除了兴趣,还多了一份责任。时间与经历是对一个人最好的历练。时过多年,当陈伟鸿已经在主持的路上走向成熟,便逐渐把目光投向公益慈善事业。在中央电视台工作期间,陈伟鸿时常接触公益慈善项目,起初只是以公众人物的身份参与其中,比如担任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和中国妇女基金会的“爱心大使”。2009年,在云南遭遇大旱时,他率队奔赴灾情严重的朵玛噶小学,送去善款和饮用水、净水设备、服装书包等物资,并为当地筹集数十万元的善款。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帮助扩大公益慈善项目的影响力和募集善款。正是在参与这些公益活动中,陈伟鸿切身体会到公益慈善如光,在照亮别人的同时,也温暖了彼此,或许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他毅然决定要更长久、更系统地做公益。

成立鸿基金,钟情教育改变贫困

“鸿基金”是陈伟鸿长期思考和观察的结果,陈伟鸿说,作为一个媒体人,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从事公益活动的一些经历,但是以往我们总是零敲碎打。比如有公益项目邀请我们参与、担任代言人等等,我们在欣然应允的同时,其实心里还会有多少那么一些遗憾,就觉得我应该把经历更系统的放到一个公益组织或者是公益项目当中。成立鸿基金有一个非常简单的初衷,我希望能够让我的公益践行成为一个系统,让自己可以在这个系统当中更多的、更扎实的去关爱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2011年,伟鸿高端教育基金成立,“鸿基金”的定位上,师范毕业的陈伟鸿更钟情于教育,他说,公益模式和方式有非常多,但是只有教育拥有真正改变人命运和人生轨迹的一种特别的力量。人在一生当中,教育给我们的这份支撑,有的时候很难用语言描绘,但你看到在许许多多成功的背后,其实都有教育的身影。教育可能不仅仅是学堂的教育,可能还有社会的教育,有身旁的教育,但是学堂的教育真的是不可或缺的。所以我愿意在我们的鸿基金关注的领域,继续去加大这个关注教育的力度。

2011年,“鸿基金”得到了柳传志、李东生、尹明善等全国知名企业家的关注和帮助,担任这一公益行动的青年创业导师。陈伟鸿也在自己的业余时间携手企业家奔赴山西、陕西、内蒙等西部地区开设”创业公益讲堂”,让更多的人能通过这一公益平台受益。

2012年陈伟鸿先后发起“关爱北京太阳村服刑人员未成年孩子”、“关爱河南漯河贫困生”、“鸿基金支教团走进青海互助”等系列关爱孩子的公益活动,在陈伟鸿的号召下“鸿基金支教团”走进了全国唯一一个土族自治县青海互助,陈伟鸿坚持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中挑选“鸿基金支教团”的支教老师,旨在为当地的孩子们带去学习上最实在的帮助。

如今鸿基金正在运作的“爱的背包”项目慈善捐赠已经让不少地区的留守儿童获益,无论下乡捐赠还是夏令营,一次次公益活动的成功都让不少留守孩子获得温暖,开启心扉。陈伟鸿说,背包里面最有意义的物品是“贴好邮票的24个信封,希望写信这种最朴实的方式成为孩子们与父母的沟通纽带。”除此之外,背包里面还有充电式手电筒,在黑暗中既能为孩子照亮眼前的路,也能为稚嫩而脆弱的心灵增添一份安全感,还有相册和一本课外书,分别用来存放父母家人的照片和消除内心世界的贫瘠。“背包”项目已承载着一份份爱和亲情走过了湖南、湖北、青海等地,如今这份爱的传递依然在路上,为帮助更多留守儿童,不曾停止。

自2012年6月陈伟鸿参与发起“顺风车”首次公益行动后,他连续多次亲身参与“顺风车”的公益活动,从没停止为“顺风车”公益活动的摇旗呐喊,积极倡议大家开顺风车搭载同路的老乡一起回家,缓解春运困难。2014年,陈伟鸿更是把两个项目资源整合,联合发起了“惊鸿回家.2014春节回家顺风车”,他将自己的新书《惊鸿一瞥》为拍品,两次拍卖共筹得128万元善款,作为车主高速通行费补贴、留守儿童父母补贴火车票以及其他相关活动提供经费支持。最终帮助到25755人回家过年或返城,11名贵州留守儿童来到北京与父母团聚。

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做持续有效的扎实公益

十几年来与商界精英的碰撞,长期亲自参与公益的实践,让陈伟鸿对商业与中国慈善的融合有了更为深入的认知。他认为在西方已经有了一套比较完善慈善和公益的理念体系,而中国的慈善和公益,起步相对较晚,更多的时候是一些发自内心的个人行为。而任何一个慈善和公益组织也需要有健全的管理,也需要有健康的组织架构和完善的战略理念。在公益慈善领域,需要引入一些现代企业管理理念,让它有一个更长远的,更健康的发展。所有这些日臻完善,才能够代表你越来越有可能接近一个健康的公益组织。

在“鸿基金”管理上,陈伟鸿也把这样的理念融入其中。未来五年甚至是十年的规划上,他希望鸿基金走的更稳一点,做的更专业一点,更长远一点。他担心在公益上出现急行军的状况,在做了一些事情后,就自我迅速的膨胀。而自身或者身边的环境,都没有给你这样一个条件,这将会损害了自己、公益对象,以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公益环境。

正如陈伟鸿所说,在于政经界高端访谈十几年的浸淫之后,更加懂得“只有走得稳,才能走的更远”,他更加看重公益慈善的“有效”和“坚持”。教育项目的成效要想在边远山区显现,必然需要足够的耐心和源源不断的支持,更需要大量的时间去验证。

陈伟鸿的鸿基金之路,恰是从看似不起眼、别人不愿做的地方启程,不惜耗费常年的努力。而一旦时机成熟,自然就会爆发出不可想象的威力。他也会带领鸿基金在公益慈善的道路上长期、有效的做扎实公益。

结语

【】做公益慈善,常被人误解,但陈伟鸿相信“真相”,相信只要切切实实为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爱心和温暖,受众的误解终有止境。

编辑:善达网

内容来源:凤凰网、新浪网等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GCH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