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破解1.18亿空巢家庭的“继承难题”——《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深度解读

 时间:2025-04-02 14:35:46来源:网络综合

第七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独居和空巢老人已超过1.18亿。这一冰冷的数据揭示了中国老龄化进程中一个隐藏的伤口:每四位老人中就有一人生活在“情感孤岛”中。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首次透露,空巢和孤寡老人的立遗嘱意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

遗嘱咨询需求持续增长,空巢老人立遗嘱超六成

随着老龄化加速和家庭结构的变化,遗嘱不再是忌讳的话题。近年来,全国范围内,立遗嘱和咨询遗嘱的人数显著增加。尤其是空巢和孤寡老年人,对于通过遗嘱来规划财产的需求大大提升。

根据2024年度《中华遗嘱库白皮书》的权威发布,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的遗嘱登记总数达到了40176份,其中空巢老人占比为60.28%,孤寡老人占比为5.83%。这两个群体合计贡献了超过三分之二的遗嘱总量。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理事长于建伟指出,老年人对财富传承规划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也凸显出在复杂的家庭关系和多元的财产形态下,遗嘱作为财富传承工具的重要性。遗嘱,不仅是对物质财富的分配安排,更承载着老年人对家庭关系延续、情感寄托的期望。

“空巢”抑或“空心”,写遗嘱背后的心理成因

75岁的李大爷是一位典型的空巢老人,妻子去世后,子女定居国外多年未归。他到中华遗嘱库立下遗嘱,将存款留给日常照料他的亲戚,房产则平分给子女。“希望我走以后儿女们能和睦相处,我也就没有遗憾了。”老人摩挲着全家福相框说道。

研究数据显示,中国空巢老人的抑郁症总体患病率达到43%。其中,亲子关系问题是导致空巢老人抑郁的重要因素之一。代际沟通不畅、空巢老人缺乏情感寄托以及对子女赡养缺失的失望等,都是促使他们立下遗嘱的心理原因。

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没有立遗嘱很容易导致家庭矛盾,甚至可能演变成法律纠纷。根据2024年最高人民法院公报的数据,继承纠纷案件同比增长约38.92%。其中,法定继承纠纷占39.2%,其他继承纠纷占54.3%,遗嘱继承纠纷仅占6.5%。“没有遗嘱的家庭,往往容易陷入更复杂的法律泥潭。”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解释。在中华遗嘱库十二年来接待的空巢老人中,33.38%直言立遗嘱是为“简化继承程序”,31.62%为“避免家庭纠纷”,更有11.59%打破传统将财产赠与孙辈等非法定继承人。

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接受采访时坦言:“其实老人来立遗嘱,表面上是处理财产,实际上是在处理心事。”他回忆,有位独居老太太来立遗嘱,特意要求要把收藏的连环画留给孙子。“我们问她为什么不当面给,老人说儿子常年在外地,孙子更是几年见不着面。后来我们建议她把这个心愿写进遗嘱,还帮她和儿子视频连线。老太太说这是半年来第一次有机会和儿子好好说说话。”

“中华遗嘱库成立十二年来,除了帮助老人订立遗嘱,用法律手段保障老人的合法权益,还帮助了许多老人与子女重新建立情感联系。”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师刘千透露。“一些子女是在老人立遗嘱时,才意识到父母已经老去,自己平时对父母的陪伴不足。”“我们也会帮助那些无人照顾的老人,简化立遗嘱的流程。”

清明启思:传承孝道,促进家和谐

清明节来临之际,中华遗嘱库发起“一封家书”公益活动,亲笔书写下对子女的嘱托、家风传承或未及言说的牵挂,并附在遗嘱中,传达对家人的爱与责任。活动特别提供数字化存档,帮助老人将这封特别的家书,与房产证、存折等一起,成为留给后代最珍贵的“双重遗产”。

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始终肩负 “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 的重要使命。《中华遗嘱库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572141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57512份。立遗嘱人群数量已连续多年增长,百姓通过订立遗嘱有效保障了财产安全,化解家庭继承矛盾,实现家庭事务的妥善安排 。

自 2013 年项目启动以来,中华遗嘱库凭借电视、报纸、网络等多元媒体平台,持续推出关于空巢老人等群体生活现状与心理需求的专题报道,在社会各界引发热烈讨论,收获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中华遗嘱库积极联合各界力量,开展面向空巢老人家庭的公益讲座,并定期组织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空巢老人子女从 “身后孝” 向 “生前孝” 转变,为空巢老人营造充满爱与陪伴的晚年生活环境。这不仅体现了中华遗嘱库的社会责任感,也为解决老龄化社会衍生的一系列问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思路与实践范例。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