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姆立克急救法、颈椎操、心肺复苏、热射病、心梗、婴儿吐奶……在以秒为单位的短视频中,万千医生将原本晦涩的医学内容浓缩为通俗易懂的知识点,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影响千家万户,在不经意间帮助更多被健康困扰影响的普通人,甚至拯救他们的生命。
过去,传统的医生形象专业且严肃,与其适配的大都是医院、诊室、手术室等医疗场景;如今,伴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一批兼具专业与网感的医生站到镜头前,输出越来越多有用有趣的医学科普内容。
有统计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短视频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到151分钟。在这个属于短视频的时代,有人认为,浏览碎片化的短视频是杀时间的利器,不利于深度思考,而在高门槛的医疗领域,短视频让严肃的健康科普知识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2024年8月19日是第七个中国医师节,今年的主题是“崇尚人文精神,彰显医者仁心”。医生做健康科普短视频,是讲解知识,更是传递真情。分秒之间,镜头中的他们让大众窥见百万中国医生践行职业承诺的新方式,也近距离感受“白大褂”不为人知的另一面。
健康科普热爱不灭,凌晨手术室的百万“网红”
据国家卫健委2023年10月发布的《2022年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2年中国医生人数(包括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共有443.5万人,同期全国医疗卫生机构的总诊疗人次达到84.2亿。
440万与 84.2亿,巨大的数字反差背后是中国医生们繁忙的日常工作,但这并未妨碍医生们投身健康科普工作的热情。
与过去接受媒体采访或通过自媒体账号发布简单的文字科普不同,当前越来越多的医生积极拥抱短视频。以抖音为例,2024年4月发布的《抖音健康科普数据报告》显示,抖音上共有3.5万名认证医生,累计创作443万篇科普内容,平台每天新增2.1万个健康科普内容,有2亿用户从平台上获得相关内容。
文字天然存在一定的阅读门槛,在以文字为主要载体的健康科普活动中,一篇科普能够获得10w+阅读已经称得上不错的效果,而短视频显然具备更强的人群覆盖能力,真正做到“有教无类”。一位三甲医院的急诊科医生,前几年在微博以文字科普为主,近几年转到短视频平台后,明显感到健康科普视频所带来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最高单条视频在某平台的点赞量超160万,转发量超40万,评论量则超11万,当前全网粉丝量也超500万。
为何繁重的工作之外,医生还会继续花时间做科普?与大众所想的不同,大部分医生的科普工作并不会占用正常的工作时间。一位拥有300多万粉丝的骨科医生因一条颈椎操短视频而爆火出圈,短视频不仅获得人民日报、新华网等官方媒体的转载,个人还受邀参加央视五套的健康节目。这位医生曾公开分享医生忙中做科普的经验:“视频基本都是在手术室拍的,如果手术时间结束得早,基本晚上八九点,晚的话会到凌晨。如果早,自己会花一两个小时时间拍六七条视频,一周拍一次就够了。自己并没有花更多时间在拍摄短视频上,更多时间还是在看患者、手术、查房或者学习新技术上。”
全域大健康内容生态专家知识矩阵创始人兼CEO丁肇亮(当归)观察到,当前入驻短视频平台的医生并非线下门诊爆满的大专家,而是以医院体系内的“腰部”医生为主,他们专业知识过硬,也有更多时间和意愿开展科普工作,并不像外界所担心的可能占用正常的工作时间。
实际上,自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医生做视频类的健康科普就已然存在,但早期的形态主要是医生端坐镜头前,逐条介绍某种疾病,其中还可能带有一些专业的医学或药品词汇。
丁肇亮认为,从受众的角度来看,可能只有10%左右的人能看懂并理解早期的专业医疗知识讲解视频,彼时的科普视频还不够“普”,对大众的健康素养要求也高。而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逐渐成长起来,当医生尝试用基础、简单、通俗的语言去讲解大众关心的健康知识,传播效果自然大大提升。在这种正向反馈中,医生也更有动力将健康科普进行到底。
助力医生科普减压增效,须严守“尊重专业”生命线
今年6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开展全民健康素养提升三年行动(2024-2027年)》指出,鼓励更多医疗卫生机构和医疗卫生人员参与到健康科普作品创作中来。
行动方案还提到,指导多地用好用足现有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工作激励政策,让更多医疗卫生人员享受到绩效考核、课题申报、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制度保障,更愿意投身健康教育和健康科普。
在顶层政策的支持之下,不少地方以及医院对医生投身科普工作也给予了更多实打实的支持和空间。以上海为例,自2021年起,上海市率先在全国推出由财政经费支持的健康科普专项计划。
然而,当短视频进入内容“优胜劣汰”,健康科普并不是简单将过去的文字内容读出来,而需要全新的呈现方式,这就意味着,医生想要长期产出优质短视频健康科普内容,面临着诸多挑战。例如,有医生在早期阶段不了解各大平台的特点与调性,无法准确选择入驻平台;有医生面对镜头很难自然表达,影响观看体验;还有医生受限于拍摄、剪辑等技术性问题;也有医生在长时间的内容输出后遭遇创作瓶颈,盲目跟随热点却适得其反遭遇流量反噬,甚至被平台封禁。
在此背景下,专门为医生健康科普提供支持的机构应运而生。据了解,高峰期这一赛道千家企业共存,经过四五年的大浪淘沙现在不足百家,当前业内比较有影响力和知名度的主要包括知识矩阵、争渡健康、南方健康等机构。以知识矩阵为例,2020年,这家机构就带着“让健康触手可及”的初心进入全域大健康内容生态运营领域。四年后,已自主孵化大健康领域IP150多位,合作IP粉丝量达4.3亿,视频播放量每年超200亿次,内容覆盖儿科、妇科、骨科、消化科等多个科室,多条视频被核心党央媒高频转载,孵化的医生还获得卫健委主管媒体CHTV颁布的“最具影响力科普医生”等荣誉。
谈及知识矩阵合作的第一个医生IP,丁肇亮回忆,这位医生还是由朋友推荐的,和知识矩阵在专业性上优势互补,在合作“切磋”中互相成就。现在,这位医生全网粉丝量200多万,他多次科普海姆立克急救法的视频,全网播放量2.5亿次,帮助近百万儿童家庭避免窒息风险。“我们看到视频下方很多粉丝的感谢和赞扬,觉得也算是和医生一起为社会做了点儿有用的事情。”令丁肇亮和同事欣喜的是,现在很多医生会主导找来寻求合作,还有公立医院宣传科主动邀请他们参与院内短视频的全案策划。
对于医生来说,这些机构绝对是减压增效的得力助手。上述某三甲医院骨科医生,早在2022年就尝试入驻短视频平台做医疗科普,最初主要靠家人提供拍摄、剪辑、选题角度等方面的支持,一年多积累了两三万粉丝,但整体上不温不火。2023年1月,这位医生选择与某机构合作,三个月的时间粉丝数就上涨了50万,如今已达到百万级别。
必须强调的是,医疗天然具有公益性,大众对健康科普内容的希望同样自带公益期待,因此有网友担心机构参与其中或影响医生科普的中立和纯粹,甚至怀疑医生的身份造假。实际上,这类机构为医生提供的主要是技术支持,包括拍摄、剪辑、IP定位、选题推荐、舆情管理等,为优质的科普内容这一共同目标进行共创。专业内容层面,医疗健康知识输出仍由医生主导,但凡想要走得远的机构,在协助过程中都必然会重点参考权威指南以及专业医生的临床经验,而非为了眼前所谓的“利益”牺牲企业的责任和良知。
“与知识矩阵合作的医生IP,其短视频账号的归属权还在医生本人,涉及到商业化层面的内容,医生本人更是有一票否决权,这在整个行业都是没有的。”丁肇亮强调,合规是医疗领域的生命线,知识矩阵自成立之初就确定了“倾听、尊重、理解”的企业文化,也形成了一套自我约束的机制,如公司暂时不涉足肿瘤科、精神科等领域。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医生、机构、平台之间才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促进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让善意随知识流动,医生的价值不应再被低估
无论是短视频,还是文字,健康科普从来不是从0到1造出全新的概念,而是反复讲述那些正确的知识点。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某些健康知识对一些人来说可能是令人厌倦的旧闻,但世界上某些角落总有人对此毫无概念。
监测数据显示,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2023年达到29.7%,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完全没有想到在中国还有这么多的妈妈,在孩子发烧时会用酒精来擦拭身体,但在做短视频科普与粉丝互动时发现,现实中这样的妈妈并不是一两个。”抖音上,一位拥有近200万粉丝的儿科医生感慨,一个县城的妈妈可能很少主动看健康科普类的公众号,但她很可能现在通过短视频刷到自己的育儿科普,医生做健康科普的必要性和价值在短视频时代被进一步放大。支原体肺炎、腺病毒、幼儿急疹、儿童鼻咽、新生儿睡眠……这位儿科医生已经发布了800多条儿科健康科普,其中单条视频的点赞量近120万。
除了承载传播健康知识的功能,短视频还在用更为直观的镜头记录着真实而有人情味的临床一线工作。上述急诊科医生在2022年中曾发布一个遭遇交通事故患者的故事,获得众多网友共情,全网播放量2200万次,引发多位粉丝自发为重症病患家庭捐款。再如上述骨科医生的视频风格温柔,在评论区时不时就有粉丝留言“喜欢您的温柔善良”“大夫真和蔼”“中国好医生”,让不少网友感叹医患关系原本可以如此融洽。
今年7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的李晟医生在门诊诊疗中遭遇一男子持刀伤害,最终因伤势过重,经抢救无效离世。这一悲剧事件引发全社会的关注。不少医生在短视频平台也收到了粉丝的关心,让医生保护好自己。
“当善意随着知识流动起来,我们相信中国的医疗环境会越来越好。”丁肇亮表示,医疗行业的专业性注定医生们需要终生学习,也更加辛劳。作为生命的守护者,当前中国医生的价值依然被低估,希望通过知识矩阵这样的专业机构与专业医生携手,借助短视频这个时代风口,让数百万中国医生获得应有的理解与尊重。
丁肇亮进一步指出,提高全民健康素养水平,是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最根本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在知识矩阵为代表的机构与专业医生的合作共创之下,优质的健康科普内容逐步占据短视频流量高地,期待藉此提高国民的健康素养,为中国医疗事业的发展添砖加瓦。
编辑:洪梅 审编:益申合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