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推动建设国家级医学博物馆——第二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举办

 时间:2024-06-17 14:30:29来源:网络综合

2024年6月14日,“医路共创,博览未来——第二届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举办。本届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主办,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北京大学医学部档案馆、海南心路医路医学事业发展基金会联合承办。来自校内外300余名专家学者、各界人士、师生代表出席。围绕“医学博物馆的内在生命力和可持续发展”主题,通过多方交流,共同探讨当前形势下医学博物馆建设意义与发展规划,把握现状,展望未来,持续推动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事业发展。

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此次论坛大会主席韩启德,中国科学院院士韩济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学党委常委、常务副校长兼医学部主任乔杰,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松灵,中国国际友好联络会副会长辛旗,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总建筑师、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叶依谦,北京大学科学技术与医学史系教授张藜出席主论坛。主论坛由北京大学医学部副主任肖渊主持。

图片1.jpg

主论坛现场

韩启德向大会致辞,结合对医学史的深刻理解,指出医学博物馆的重要作用,并为医学博物馆建设指明方向。他提到,所有的知识都是历史的知识。除了依靠文献记载,器物也是记录和传承历史的重要载体,甚至比文献更为客观、更有温度。目前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是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但大型现代医学博物馆依然稀缺。在这方面,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是优秀的实践先例,北京大学也通过“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特展”、“北大医院眼科专题展”等进行了有益探索。他指出,文物不及时加以收藏就会消失,我国的现代医学博物馆需要全国医学界同道们齐心协力,建立中国医学博物馆联盟,加快收集这些宝贵的财富。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应从专科走向综合,从医学人员走向普通公众,从传统走向数字。最后,韩启德重申了“自下而上、水到渠成,多点启动、形成合力,定期交流、合作共赢,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指导方针。

图片2.jpg

韩启德致辞

乔杰在致辞中强调,医学博物馆作为医学和人文交汇的重要平台,应传承医学文化,普及医学知识,弘扬医学的厚道精神,促进医学的整体发展。北大医学有着近112年的发展历史,承担着医学历史传承的责任和使命。近年来,医学部在有限的物理空间的制约下,仍通过各种努力建成了全新的体育馆、图书馆、科技楼等文化设施和教学科研空间,并通过设立特展等方式凝练传承北大医学的历史和文化。在2024年两会期间,个人提交了建设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的提案,希望获得更高层面的支持,通过顶层设计、抢救文物、梳理史料,更好地留存医学历史,传承医学文化。在不久前启动的怀密医学中心校区,北大医学探索建立现代医学博物馆,进一步助力医学文化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在这个信息快速传播、文化多元交融的时代,医学博物馆不仅是医学文化传承的载体,更是医学教育、科普宣传的重要平台。希望此次论坛通过跨学科联合,进一步挖掘医学博物馆的内在生命力,探索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并为推动现代医学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图片3.jpg

乔杰致辞

辛旗在致辞中表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其理论根植于整体宇宙观,与西方医学各具所长,相互借鉴,共同发展。传统医学在五千多年历史中,不断创新与适应时代变化,体现了文明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同时强调了博物馆所承担的文明继承与传播的社会职能,期待医学博物馆的建设能够擘画出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社会,中华传统医学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路径;能够以运营博物馆的专业素养,全面提升中华传统医学的影响力,为人类的健康与文明的演进作出贡献。

图片4.jpg

辛旗致辞

郭辉策在致辞中表示,海南心路医路医学事业发展基金会一直以弘扬中国医学文化为核心使命。作为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论坛的校外承办方,基金会与北医结下深厚情谊,并对北大医学团队的尊重和信任表示感谢。他再次分享了韩启德主席提出的联盟建设三十二字方针,期待基金会与北大医学携手同行,共同见证中国现代医学博物馆早日落成。

图片5.jpg

郭辉策致辞

王松灵以《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创建实践与体会》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医学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物收藏与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载体,是医学文明的橱窗,也是医院的独特文化景观。他介绍了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的现状、创建实践和特色,展示了三足鼎(春秋战国)、植毛牙刷(辽)、德国 Leitz 系列显微镜等珍贵藏品,提出将中国口腔医学史博物馆建设成为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宣介科普、推动创新、收藏与展示文物及史料的重要平台与场馆的愿景。为现代医学博物馆建设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参考。

图片6.jpg

王松灵作主旨报告

叶依谦以《医学·博物·馆》为题,从建筑学的角度介绍了博物馆所承担的典藏、研究、展示、教育四大功能,并指出了博物馆服务对象从研究人员、专家到逐渐面向公众的趋势。通过介绍博物馆建筑的起源、种类和空间演化,分析了第一代到第四代博物馆的特点,结合国际著名博物馆实际案例,指出博物馆的可持续发展在于随着时代的进步而不断改造。当下博物馆已经朝着新的世代迈进,关注的焦点在于保存藏品与传播知识,更重要的是强调与观者之间的互动体验,让观者在体验中观展。最后,通过对比调研国内外医学博物馆的场馆建设,叶依谦介绍了正在建设中的北大怀密医学中心概况。

图片7.jpg

叶依谦作主旨报告

张藜作《十五载:从采集工程到科学家博物馆》主旨报告,分享了作为科学史研究者参与记录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心路历程和感悟,强调这项工作不仅是记录科学家的学术和成长经历,更是抢救和保存共和国历史上重要的科学资料。报告回顾了采集工程的启动背景、在工作中制定的流程规范,以及十五年来取得的成果,包括收集到的数十万件实物和音视频资料。并以韩济生、蒋锡奎、谢家荣、周先庚几位科学家的珍贵资料为例,表明这些资料不仅有研究意义,更具有教育价值,对弘扬科学家精神至关重要。张藜认为医学博物馆等专科博物馆的建设,是科学精神物化、具象化的关键,这些博物馆不仅记录着科学发展的历程,还将成为民族记忆的重要载体。

图片8.jpg

张藜作主旨报告

图片9.jpg

肖渊主持主论坛

在主论坛中,还举行了高富军先生捐赠北京大学医学博物馆建设签约仪式及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正式启动仪式,并为秘书处成员颁发了聘书,与会人员共同见证了这些重要时刻。

图片10.jpg

捐赠签约仪式

图片11.jpg

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正式成立

图片12.jpg

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授聘仪式

图片13.jpg

大会合影

论坛期间,还举办了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分论坛、解剖分论坛——“中国解剖百廿印象”和医学史分论坛——“医学史与博物馆文化”,北京大学医学部档案馆副馆长王红涛,北京大学医学图书馆馆长张卫光教授,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国医学博物馆建设联盟学术委员会首席专家甄橙分别担任分论坛主持。特邀专家杨荣臣、顾晋、卢颖、吴东、张福泉、王晓民、崔大祥、张大庆、席焕久、崔慧先、高晞、刘树伟、周国民、黄文华、潘爱华、马超、刘国正、张毓辉、周俊、陈昱良、周雁翎、冯智勇等做了精彩演讲。分论坛中,还就“博物馆文物收集与研究”、“挖掘和讲好博物馆的文化故事”、“联盟如何发挥纽带作用推动医学博物馆建设”等议题开展了圆桌讨论,并举办了第二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颁奖仪式和获奖作品分享会。

图片14.jpg

王红涛(左)、张卫光(中)、甄橙(右)主持分论坛

图片15.jpg

图片16.jpg

图片17.jpg

分论坛演讲

图片18.jpg

圆桌论坛

图片19.jpg

第二届《程之范医史论文奖》获奖作品分享会

在论坛举办期间,还特别开设了《百年解剖图书展》、《数字解剖展》、《医学联盟成员文物展》、《新中国卫生健康事业75周年成就展》、《医学史图书文物展》,医学部校园内已有的《厚道行医-北大医学办学110周年特展》、《百年北医历程展》也同期开放。

图片20.jpg

“文物里藏着医学的过去和未来”,医学博物馆不仅是对医学先驱智慧的浓缩,更是当代人铭记过去、眺望未来的新起点。期待在不远的将来,中国能建成广泛容纳中西医学的大型综合国家级医学博物馆。

编辑:HM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