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减负时代,英语学习痛点待解

 时间:2023-10-20 10:12:29来源:网络综合

近期,西安交通大学不再将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绩作为本科生学位授予条件的消息,在网上广泛传播并引起热议。目前已有多所生源较好的学校取消四六级与学位间的挂钩,开始关注托福、雅思等更符合应用场景的考试。

专家指出,这一趋势凸显出英语学习的痛点已经从应试教育转向实际能力的培养。“不管是为了求学需要还是个人职业发展,人们对于英语的要求已经提升为交流和阅读英语原版内容的能力,更加注重的是综合应用而非应试考级。”

其实早在2013年《中国青年报》就曾报道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书面答复全国人大代表的有关建议,表明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并未制定学士学位授予与英语四级考试挂钩的办法。当然,四六级与学士学位脱钩并不意味着放弃英语,而是为了让学生能够自主安排学习时间从而真正掌握英语,而非是为了考试、考级而提升应试技巧。

中小学方面,随着“双减”政策的持续推进,英语学科也正在弱化应试能力培养,转而加大对听力、口语等综合应用层面的要求。今年九月份,北京市教委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英语科目听力口语部分比重将增加,分值调整为40分。

在“后减负”时代,课业压力减轻、素质教育崛起,如何让孩子学好英语,提高英语综合能力成为中小学家长最为关心的问题。

“语言环境”是英语学习最为重要的环节之一。以我国英语学习者为例,如将英语作为学科,独立拆分为单词、语法等部分来学习,很多人即便经过十余年的努力仍无法熟练掌握这门语言。而在新加坡、印度等国,当地居民只要接受过初等教育大都能够流利地用英语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英语专家认为,二者的主要区别就在于语言环境的不同。多角度多渠道营造浓厚的英语语言环境,对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效果、发展英语素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不能为孩子打造可以满足学习需求的英语语言环境是很多家庭面临的难题之一。

在今年暑假热播的第二届iEnglish英语风采秀中,小选手们流利的英语表达让观众羡慕不已,而他们的学习方式也成为了许多家长的借鉴对象。

张歆怡在节目中带来了《天生一对》的精彩配音。其纯正的英式发音得到了外籍成长见证官的点赞。据张歆艺的妈妈分享,在孩子幼儿园时便为她报名了1V1外教课程,但在坚持了三年时间之后张歆怡还是不能完成整句输出。而在坚持每天使用iEnglish智能英语学习解决方案两个月后,张歆怡便可以做到在无意识间进行简单英语沟通。

安信而以一场关于华夏文明和古文字的精彩演讲引发了广泛关注。安信而从5岁开始接触英语,她的妈妈并没有选择传统的背单词的学习方式,同样也是为她选择了iEnglish,让安信而成为学习的主导者。iEnglish提供了海量的英文阅读素材,涵盖语言学习、人文社科、科普知识等各个领域,为安信而提供了丰富的阅读选择。

对于大多数的中国孩子来讲,学不好英语的原因除了没有真实稳定的语言交流环境外,另一个原因便是大多数的中国孩子没有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找到兴趣,从而觉得学习英语是一个枯燥乏味的过程,丧失坚持学习的动力。

7岁的王诗兮在节目中通过英语流畅、娴熟、生动地讲述了中国传统故事《十二生肖》,获得了成长见证官们的一致好评,荣获“年度口语之星”。

而王诗兮之所以能达到初高中生的英语能力要求,除了较早的英语启蒙之外,和iEnglish提供符合孩子兴趣的阅读资料也是分不开的。

王诗兮妈妈介绍称,iEnglish的个性化推荐功能使得王诗兮总能找到感兴趣的英语文章阅读,从而在无形中激发了她的英语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动下,促使王诗兮大量的原版阅读,极大的拓宽了王诗兮的阅读范围、词汇量以及阅读理解能力,提高了她的英语综合能力。

据了解,iEnglish通过海量素材为用户提供了可以满足英语学习需求的语言环境,使得用户更好的理解和使用英语;在iEnglish中,无论是ETP教育游戏板块、视听板块、书籍板块还是视频板块,都可以极大程度的调动用户的学习积极性;内置的原版阅读材料带有文化背景介绍,不仅帮助用户理解英语背后的文化内涵,还能打开眼界,扩宽知识面,更能扩宽用户的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

随着教育减负工作的坚定推进,违背语言规律的学习方式已经不适合未来发展趋势。英语学习需要放开固有思维,为孩子开启一个英语学习的新方法,让英语学习回归本质,在相应的语言环境中自主习得、掌握英语,在满足兴趣阅读中汲取更多的人文知识,提高英语综合能力。

编辑:GJ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