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点点·星辉寻梦” | 河海大学“星辉寻梦”支教团闪耀商丘

 时间:2023-07-17 08:12:08来源:网络综合

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河海大学“星辉寻梦”实践调研实践团队于2023年7月组织并开展“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走进河南商丘,于睢县白庙乡殷楼学校和鲁楼学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支教调研活动,帮助当地孩子们更好地学习知识、拓展兴趣爱好、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

在奔赴希望和未来的路上,他们有着生生不息的热爱,如星光般灿烂,如风自由,如烟花灿烂。

2023年7月8日,“星辉寻梦”支教调研团团队成员分为两批于河海大学常州校区集体和自行出发,当日22:00时到达河南省商丘市睢县,正式开启了支教之旅。团队围绕学习教育、爱好拓展以及实地调查开展学习调研活动。

安全第一,为希望护航。学生安全是教育的核心,也是支教团和学校最优先考虑的事情。支教团和校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确保学生的安全。首先,学校加强了门禁系统的管理,支教团成员在校门口等待、守候学生入校,防止外人闯入学校,确保学生安全。其次,支教团安排进行了安全疏散演练,提高了学生的自救能力。同时,也建立了完善的安全档案,遇到突发事件能够做到及时应对。始终重视学生的安全,确保学生能够安心学习。

如图片无法显示,请刷新页面

图为支教团成员将受伤同学送往卫生所包扎

科学减负,激发学习热情。为保障“双减”政策有效实施,“星辉寻梦”实践调研实践团队不断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的作用,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以科学、高效的作业设计为抓手,打出一套“双减”政策落实落细的“组合拳”。为“双减”政策扎根,支教团紧紧围绕减负要求,开展以巩固基础学科为主,其他人文社科类课程内容为辅的教学模式,同时探索新作业分层模式,在丰富课堂教育、强化课后答疑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扎实有效的工作,努力增加学习氛围。

图片1

图为支教团成员在为同学们解惑

寓教于乐,追随万千热爱。丰富的兴趣教育能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增长知识、发展能力。这是每位教师所应倡导的教育观点和教学方式,更是学生数学素质得到有效提高所必须的学习情境,但经调查后了解到设备简陋的学校是学生们培养兴趣爱好、习得一技之长的唯一渠道后,支教团决定从学生的实际需求出发,开创“兴趣课堂”的支教模式,用丰富的课外生活拓展学生视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和道德修养。

接触科学,学会放飞梦想。支教团的到来,为当地农村学生带来了一定的科学课程。对于这些学生而言,科学课培养了他们的创造和探究精神,让学生从小就具有思考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在支教团的努力下,学生欣赏到可乐罐膨胀魔术的魅力,知道如何科学地做出飞得更远的纸飞机......这些实验帮助农村学生打开了通往科学殿堂的大门,让他们的未来更加光明和美好。

IMG_256

图为科学课教学如何将纸飞机放飞更远

通过笔尖,绘出自己的缤纷。支教团开展了美工课程,带领学生进入艺术的世界,让他们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忘追寻精神上的富足,放飞想象,抓住笔尖的美。同时,美工课的学习锻炼了学生的手工制作能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有想象力和表现力,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提高其文化修养和对艺术的欣赏水平。

上美工课

图为展示如何画一只腾起的海豚

用稚嫩的童声,唱响明天。音乐课帮助了学生培养音乐表达能力和良好的听觉感知能力,提高他们对音乐的欣赏能力和对音乐文化的理解。此外,音乐课培养了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团队合作精神,通过合唱、乐队等活动,增进学生的协作能力和集体凝聚力。音乐也是一种情感的宣泄和情绪调节方式,帮助学生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促进身心健康。音乐课上,老师统一教授了《义勇军进行曲》并针对性地教授了红色歌曲,展现红色精神。

IMG_256

图为音乐课上课图片

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实践需求。“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育科学研究是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的支撑、驱动和引领作用。支教团成员们在于校长交谈及上课过程中渐渐了解到了当地的文化教育水平以及有待提高的基础设施、教师资源。不仅如此,学校也缺乏对心理课程、安全教育、感恩教育课程的开展。对此,“星辉寻梦”支教团的成员在接下来支教中也在不断进行改革,寻求带来更美的星辉。

他们就像夜晚的星星,很多不是很亮,但依然在散发自己微弱的光芒。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山一样的崇高。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担当,国家就会有前途,民族就会有希望。中国教育的每一步前行,都将带给人民对美好生活更为真切的信心;倚仗逐步提升的教育力量,走过的每一步将会更加坚实有力,更加行稳致远。

繁星点点,星辉逐梦,他们是星光,无怨无悔地发亮。

编辑:GJ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