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困境儿童的成长路,一场关于儿童、乡村与社会治理的讨论

 时间:2023-06-02 10:32:35来源:网络综合

作者:真实影像 朴姝颖 卢嘉琳

儿时的你是怎么上下学的呢?父母接送、公交、自行车或是步行?

来自四川德阳的何剑英,在十多年前上小学时,曾经每天都是由班主任背着往返于学校与家中。

何剑英在新兴国家传媒论坛分享经历

在日前举办的首届新兴国家传媒论坛上,剑英亲自操作着电子轮椅驶上“乡村振兴与全球减贫,全球儿童发展”主题论坛的讲台,面对着远道而来的中外嘉宾、观众和媒体,平静地分享了自己的故事:曾经因为自己和姐姐都身患肌无力,家庭无力支持,而无法正常接受义务教育。尽管得到班主任舒小明老师和学校的帮助,得到学校社工周玉琴的支持,但随着年龄增长和体重增加,剑英最终不得不选择了辍学......

台下,来自全球乡村发展和儿童领域的专家们表示,在听到曾深陷困境的儿童何剑英这段话时,心情依旧沉重。

全国政协副主席朱永新曾提出,重视儿童是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社会创新与发展项目负责人米歇尔·奥莫诺则表示:“未来10年将是可持续发展目标实施的关键时期。我们应该通过可持续发展目标促进可持续发展和包容性增长。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非常重视发展中国家的问题。我们也要继续把‘儿童优先’放在首位。我们希望在所有政策领域都要关注儿童及其权利。”

儿童优先与儿童参与的可能

在法律上,很多情况儿童会被视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尽管这个年龄标准在近些年有所调整,可是无论是在社会现实还是公序良俗,儿童不被视作独立个体的现象并不少见。

而早在百年前,梁启超就提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陈寅恪也曾提出“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可见“独立”在个人成长道路上的重要性。只有拥有独立的人格,健全的价值观,才能更好地面对社会生活。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把“坚持鼓励儿童参与”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

“乡村振兴与全球减贫,全球儿童发展”主题论坛现场,何剑英与新兴国家传媒论坛的策划人和发起人之一,资深媒体人、真实影像创始人邱嘉秋对话

前文提到的何剑英,在被迫辍学后的故事是这样的:她得到了一台远在北方的好心人捐赠的电脑,早早开始接触了互联网,跟着远在香港的老师学习英语,在广阔的数据库里学习知识。同时,从做电商的客服开始,她开始为自己而工作。按何剑英的话说,从2009年地震后到今天,她靠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再没有多花家里的一分钱,连身下的轮椅也都是自己买的。

“包括我自己现在工作,我的老板其实是不知道我有这样一个特殊的情况的。有时候会有人说,我效率上来说做得比别人慢一点。确实,有很多更优秀的人可以替代我们,对此,我自己能做的可能就很少。然而,老板说,给她一些机会,让她去改变和成长。”在论坛上,何剑英讲到,“我是从未成年的时候就在电商里边上班,与企业一起在成长”

除了依靠科技实现了经济自立,剑英还通过互联网打开了一扇门,除了身边的同学邻里好朋友,她通过互联网还交到了很多远在他方的朋友,与世界产生了别样的连接。

“经过网络,我们可以了解到很多,思想也有了不同的变化。我们这群人虽然很特殊,做的事情有时可能不是特别的好,但是我相信我们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不同的力量,都想凭借着自己的力量去做到更好。”何剑英说。

同台出席本论坛的亚非拉Web3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张塞在发言时谈到:“从互联网到Web3.0,科技发展为人类社会提供了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它使得人与人之间交流更加密切,也让移动化、智能化、场景化成为可能,尤其为亚非拉儿童缩小数字鸿沟与智能鸿沟,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根据《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把“坚持鼓励儿童参与”作为基本原则之一,强调尊重儿童主体地位,鼓励和支持儿童参与家庭、社会和文化生活,创造有利于儿童参与的社会环境。

与会嘉宾,独立儿童工作顾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专家杨海宇也提到:“有些家长抱怨孩子不听话,原因就在于他自己都没有把孩子当做一个独立的个体。当我们把儿童当成一个独立个体时,我们就会发现他有很多优点,而不是把他看成一个需要我们改造与再改造的对象。而且,家庭始终是儿童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对儿童的影响最深刻。”

杨海宇还提到,需要尊重儿童天性,鼓励儿童参与建设:“ 儿童作为社区的重要群体之一,其进行社区参与不仅有利于自身发展,也有利于社区民主发展。随着社会发展,儿童在社区参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重要。如采用儿童参与机制,邀请孩子们参与设计,而不是固守成人视角,理所当然地认为儿童地空间应该色彩鲜艳、放满卡通图案。儿童在社区参与过程中,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独立儿童工作顾问、前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保护专家暨顾问杨海宇在新兴国家传媒论坛现场分享

在社区建设中,培养和增强其社区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使其成为社区建设的主人。重视儿童在社区中的文化作用。文化对人具有深刻的影响和教育作用,对于儿童来说也不例外。注重培养儿童的文化自觉意识。只有他们知道自己是社区的一份子,才能更好地理解社区和居民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而产生文化认同。”

根据《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营造适宜儿童成长的友好社会环境,就是要聚焦儿童日常生活、学习、娱乐、交往的各类场景,塑造健康、文明、向上的人文环境。儿童是发展中的人,他的发展是在不断探索中展开的,对其需要有正确的认识和观念,而非以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

南师附中邺城路小学门口的百米儿童友好童趣路。(图源 南京日报/紫金山新闻记者 董家训摄)

乡村振兴与儿童友好的社会

在论坛中,儿童发展与乡村振兴的同台讨论也目标探索早期人力资本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芝加哥大学教授詹姆斯·赫克曼研究曾发现,高质量的幼儿发展严重影响个人和整个社会的健康、经济和社会成果。他指出,经济发展水平与儿童发展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在发展中国家,幼儿时期的营养、教育和医疗等投入水平会影响到成人后的工作效率和生产力。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原副理事长卢迈认为,相对贫困地区的儿童发展水平远滞后于城市儿童,相对贫困地区儿童处于非常不利的地位,贫困的代际传递趋势明显。如错过最佳的干预时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当这些儿童是数以千万计时,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就是重大损失,将来要付出的代价将是巨大的。在过去二十多年中,为了防止社会收入差距会继续扩大和代际的鸿沟,重视儿童发展,通过儿童发展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致力于通过教育手段促进社会公平,开展一村一园等诸多项目,让更多的学前儿童能够得到应有的教育。该项目也获得了教育创新峰会(WISE)的世界创新项目奖。

因此,提高儿童发展水平对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儿童发展作为抓手,促进社区、社会治理成为一种重要的政策方向选择。而建设儿童友好型社会正是为儿童创造更好发展环境的时代需求。

2020年,《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明确提出“基本建成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体系”,并纳入“建设儿童友好城市和儿童友好社区”的目标。目前在我国,已有上海、深圳、成都等多个城市响应号召,将建设儿童友好型城市纳入城市未来发展规划。2021年,住建部公布了首批13个“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创建试点名单。南京被列入其中。“国家儿童友好城市”创建试点旨在探索可持续的儿童发展模式,为其他城市提供经验和借鉴。同时,在儿童友好型社会的实践中,有一项特殊的儿童公共服务空间——即儿童之家或儿童友好家园。

四川成都双流白家场社区“儿童之家”

杨海宇在论坛上提到,在2008年汶川地震后,许多孩子面临无家可归的状况,这时在四川多地启动了儿童之家的项目,能够为儿童提供了一个社区公共服务空间。该项目收效颇丰,即使在汶川地震结束后五年,依然收到许多正面反馈。于是,联合国和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就把这个社区创新服务加入到我们国家的儿童发展纲要当中,要求2011到2020年在全国的90%的社区都要建立一所儿童之家。这意味着在社区治理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更多地倾听儿童的声音与诉求,重视儿童自身的能动性,而非一味地将他们视作需要被保护的对象。

原本是因自然灾害和紧急救援而生的应急儿童保护措施——儿童友好家园,在应急到常态化社区发展的转型过渡中依然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成为常态下重要的社区服务载体与平台,在基层村和社区为儿童和家庭提供贴身儿童服务的创新实践,开辟了儿童工作一个重要新领域。

如今,各地方政府都在筹建儿童之家,将其作为社区内的永久性设施,并为弱势儿童提供帮助。儿童之家成为了娱乐、学习和成长的安全空间,通过开展日常活动促进儿童娱乐、学习和成长。活动包括有组织的游戏、非正规教育和体育活动等等。接受过培训的工作人员能辨识警示信号,了解孩子的发展及特殊需求,将儿童转介至专门的服务和机构寻求帮助,保护儿童远离暴力、虐待和剥削。同时,儿童友好家园也为人们提供了交流的机会,提高了大家对儿童保护和儿童早期发展等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北京亮马河公园东城段儿童活动区(图源/北京东城)

目前,我国在促进儿童权利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制约,我国儿童事业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贯彻儿童优先原则的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儿童思想引领需要进一步增强,保障儿童权利的法治建设需要持续推进,儿童发展的城乡、区域和群体之间差距需要进一步缩小,基层儿童保护和服务机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科技进步和生活方式变革给做好儿童工作带来新挑战,儿童事业发展使命艰巨、任重道远。

新兴国家传媒论坛发起人,嘉宾主持人、前记者邱嘉秋在与何剑英台上对话时提到:“何剑英靠双手养活了自己,但这份可贵的自强自立,在社区政策面前,反而成了无法享受残疾人部分普惠待遇的理由;即便如此,剑英仍然是幸运的,仍然只是一个孤例。更多的孩子,尤其是困境中的儿童,至今仍然可能面临着巨大的生活乃至生存挑战。如同知名学者、社科院教授陈涛在2021年“影像赋能乡村振兴论坛”上所谈到的,这个世界有太多“不可见的角落”,社会资源包括你我在内,本应更关注这些更有需要、却不容易被看到的对象。”

凉山留守儿童 邱嘉秋 摄

编辑:GJ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