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3月15日,厦门市发改委(市信用办)、厦门市诚信促进会共同主办的2023年“诚信厦门行”暨诚信宣传教育“进机关”启动仪式在厦门市政务服务中心举行。省诚信促进会会长陈伦、厦门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琛、省发改委二级巡视员周元勋、省诚信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孙阳、厦门市诚信促进会会长叶重耕、以及各兄弟市、平潭综合实验区诚信促进会,厦门市直机关、行政审批窗口、各区信用办和诚信促进会等单位领导约70余人参加了活动。
孙阳代表省诚信促进会致辞,对厦门诚信建设成效予以充分肯定,对厦门在全国36个省会及副省级以上城市平均综合信用指数排名第一表示祝贺。他指出,诚信宣传教育“进机关”要发挥机关的带头带动作用,示范带动社会尊诚信、人人讲诚信。希望厦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书记周祖翼对诚信建设工作的批示要求,推动诚信建设服务发展大局,打造厦门诚信特色品牌。
厦门市发改委(市信用办)孙建辉主任表示,近年来,在省诚信促进会的关心指导下,厦门市着力打造“信用厦门”靓丽名片,创新“信易贷”、信用就医等惠企便民场景,深入开展“诚信厦门行”“诚信6+N”活动,厦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营商环境和城市竞争力持续提升。今天的活动是对全市信用建设的再部署、再动员,目的就是要以“党建带诚建”,推动全市政务诚信率先引领,带动百行诚信建设,促进厦门信用建设迈向更高水平更高层次。
厦门市诚信促进会燕苏闽常务副会长表示,把诚信宣传教育“进机关”作为“诚信厦门行”的重要内容,有着特别的意义,更加突显政务诚信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在提供优质的便民服务时,率先垂范,讲求诚信,马上就办,真抓实干,通过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提高工作效率,增强政府公信力,引领其他领域信用建设,努力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为创建文明典范城市添砖加瓦。
最后,叶重耕会长为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翔安等六个区诚信促进会代表授旗,“全市一片诚”,共推共促厦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
本次活动充分彰显了厦门信用建设和诚信宣传教育基础扎实、行动迅速、亮点纷呈,一是省诚信促进会指导有力。本次活动得到了省诚信促进会的大力支持,陈伦会长亲临指导,孙阳常务副会长作了重要讲话并对厦门信用和诚信宣传教育迈上新台阶、取得新成效提出了殷切希望和具体工作要求。二是突出“党建带诚建促发展”。本次活动主题是贯彻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大力弘扬诚信文化,健全诚信建设长效机制”的战略部署,发布的年度50项诚信宣传教育主要活动,涵盖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四大领域,推进信用理念、信用制度、信用手段与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各环节深入融合,全面服务发展大局。三是突出政务诚信率先引领带动百行诚信建设。厦门市发改委、市财务局、市商务局、市工信局、市建设局、市市场监管局、市人社局等七家市直机关及行政审批窗口代表向社会郑重承诺坚持依法行政、坚持政务公开、坚持勤政高效、坚持廉洁履职、坚持守信践诺、主动接受监督,在招商引资、项目审批、为民办事、
政策兑现、招标投标等方面发挥守信表率作用,打造一流的诚信单位和清正廉洁、务实高效的公务员形象,服务好全体市民和企业。厦门市中小企业协会等八家行业协会代表“为诚信代言”,彰显行业协会谋自律讲诚信的决心和信心。四是突出信用大数据价值惠企便民。近年来,厦门市发改委(市信用办)牵头会同信息集团、金圆集团创新推进国家信用大数据创新中心建设,针对“难点”“堵点”深入基层,着力解决企业发展难题和群众身边“关键小事”,创新推出了一系列充分挖掘信用大数据价值的惠企便民“组合拳”。个人信用白鹭分注册用户超过260万人,惠民便民场景87个,其中,信用就医在全国首创“信用+平台+金融模式”,累计开通突破10万人,为每个市民节约就医时长约30分钟;厦门市“信易贷”平台累计注册企业超过6万家,累计撮合信用贷款超过1075亿元,在依托公共信用信息创新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方面走在全国前列。五是突出多方联动凝聚诚信正能量。厦门市诚信促进会带领各区诚信促进会和各行业协会积极开展诚信宣传教育,创设“海西信用论坛”品牌,深入开展“诚信厦门行”“诚信6+N”活动,是厦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始终走在全国前列的坚强力量。
诚信建设永远在路上。2023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从“诚信八闽行”到“诚信厦门行”,厦门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的要求和省诚信促进会的工作部署,紧紧围绕服务发展大局,以诚信进机关为率先示范,持续掀起诚信建设热潮,保持全市社会信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助力营商环境优化和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为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支撑保障。
编辑:GJ 审编:AD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