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打开公益新世界!恩启用AR为孤独症儿童打造沉浸式康复新体验

 时间:2022-11-28 17:29:11来源:

当人们动动手指就能把微信运动步数兑换成公益金捐赠给某个公益项目,普通人每走出的一步都新添了公共属性;当梭梭树和沙棘铺满西部荒原,每个用手机为蚂蚁森林浇水的网购者都是生态环境建设的一份子。

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显著改变了公益活动的展现形式和参与方式,若干年前似乎仅属于小部分人的“公益慈善”,当下早已因技术降低门槛,成为一种日常。进而,技术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助力社会公共事务、有能力运用这些技术的个人又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着技术对公益的赋能,这些疑问不仅成为公众聚焦的新议题,也承载着全社会的探究和期待。

图/《公益事业新版图之技术公益人才篇》封面

近期,腾讯发布了《公益事业新版图之技术公益人才篇》(以下简称《报告》),数据反映了具有专业技术背景的群体目前对公益的参与情况和认知,也为社会拓展了运用专业技术参与公益事业的“技术公益”领域的新思路。

个人向善,而后技术向善

在这一以技术人群为主要调研对象的报告中,技术人才中超过90%参与过公益活动。绝大多数的公益参与方式是个体行为:运动捐步、转发呼吁、义工活动等占据主流,另有近半数的受访者曾经捐款、捐物。这一结果反映出,至少在当前,工作领域或教育背景并未对公益参与方式形成广泛的影响。公众投身公益时,仍然局限在传统形式的公益范围内,技术研发尚未形成规模效应。

尽管如此,也不能忽视互联网技术为公益事业飞速拓展的边界。《报告》显示,技术人才最近一年累计公益活动的时长整体来看,线上参与比线下参与比例高。事实上,类似“运动捐步”这样能够带动全民参与的公益形式也仅在我国面世不到十年时间。在未来,技术与公益领域相融合的速度不难预测。调研数据也为“技术公益”找到了广泛的情感认同基础。当被问及自身参与公益的主要原因时,高达67.4%的受访者表示“力所能及做点善事,能够增加幸福感和成就感”,55.9%的受访者是出于对公益项目的感同身受,47.6%的受访者把做善事看成日常生活的小习惯。

参考学术界围绕公益行为进行的相关研究结论,可把公益参与的驱动及激励相关因素整合构建模型,综合“共情”“利他倾向”“公益态度”等维度衡量“公益情感”。《报告》发现,技术人才总体得分(86.5)略高于受访用户总体(85.2),这传递出一个明确的积极信号:技术向善的前提,当然是拥有技术的“人”先向善。

理想的公益活动表现出何种特征?除了普遍认知能够想到的“传递正能量”“公开透明”之外,36.2%的受访者希望能从活动中得到较强的参与感、成就感和幸福感,而且这种“参与”的层面非常深入。有40.3%的受访用户期望能扮演组织/协调/监督者的角色,仅次于一线执行者(47.5%)。强烈希望能在公益活动中发挥专长的访问对象,往往对过往所参与活动的评价更高,未来参与公益活动的意愿也更强。这反映出社会公众实际上希望能在公益事业中嵌入自身擅长的技术。

专业人才携技术“入股”公益事业——也即“技术公益”——有着广泛的意愿认同基础。事实上,“技术人才”并不仅指互联网工程师,一切和公益项目领域相关的特定专业背景人士,如医生、律师、教师、记者等,均属于技术群体的范畴。例如,在一项以保护白海豚为主题的公益项目中,生物学教授即是专业技术人员;在孤独症儿童教育方向的公益活动中,所必需的专业技术人员就变成了特殊群体教育学科背景的老师。

但相比于专业人员目前以个体行为参与公益的现状,技术公益的概念的确尚属陌生。如何促进技术从业者认知转变,进而促进更广泛的社会角色利用自身专长参与公益、创造更好的社会价值,仍然是摆在社会各界面前的新课题。

无论公益参与方式表现为何种路径,其本质都是人们对创造更多社会价值的期待,技术公益和传统公益并不对立。技术公益的运用对传统公益而言,并非取代,而是补位和进阶。在《报告》中,61.2%的技术人才认为“公益是利他和利己的统一,助人又助己”。受访者期待获得的回馈,除了看到受助对象得到实际境遇的改善之外,最主要的仍然是技术层面——希望获得专业技能的提升机会。

技术拓展公益边界

何为“技术公益”?简而言之,就是要更加专业的人通过更加专业的方法从事对应领域的公益项目,用技术赋能公益,解决社会问题,服务于普通的公众或者特定人群,从而提高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已经有一部分技术个人参与了技术公益项目,在环境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文物保护、生态环保、应急救灾、科技助老、未成年人保护等领域发挥了专业特长。

中国盲人协会副主席、中国盲文图书馆副馆长何川是国内较早投身技术公益的专业人士之一。利用技术手段帮助视障群体阅读的契机,实际上早在1992年就有了萌芽:其时何川就职的盲文出版社收到了一批中国香港慈善机构捐助的设备,包括用于盲文文字处理的点显器和盲文刻印机等。

技术公益项目的缘起大多是对先进经验的借鉴,“国外在无障碍设计、通用设计方面比我们起步要早得多,比如说它的盲文刻印机上都有盲文点字,每一个按钮按下去都有声音提示。这些反馈能够支持盲人独立完成编辑排版等工作。”何川介绍。

技术公益的核心是用户,想要切实赋能用户,就必须了解用户的真实需要,因此在技术公益项目的设计和开展中,使用者的参与不可或缺。大多数技术的开发是面向成人或者健全人的,并没有考虑到弱势群体的真正需求。以信息无障碍领域为例,中国盲文图书馆信息无障碍中心测评师张帅帅表示,很多信息无障碍的负面案例,并不是因为技术不成熟,而是相关从业人员缺乏信息无障碍理念和意识,缺乏对用户多样性和需求多元化的了解,最终导致开发出的产品让视障人群使用起来障碍重重。

“残障群体参与无障碍公共事务很关键,能让服务方提供更好的了解残障者的需求。有些企业已经招聘了视障人士为技术团队成员,开展信息无障碍技术咨询等工作。我觉得未来会有更多这样一群人专门做这种技术咨询。”何川说。

信息无障碍领域对于技术的需求,实际上并没有太多技术壁垒。技术公益往往不是创造技术本身,而是探索技术的应用模式。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尽管了解技术,却缺乏对应用场景的理解,因此技术公益需要促进的,是技术人员对应用场景多样性的理解。

图/恩启利用AR技术为孤独症孩子打造沉浸式社交互动学习场景

关于此点,一个较为成熟的技术公益项目是虚拟现实增强技术在帮助孤独症儿童群体中的应用,譬如在虚拟环境过马路,教学如何分辨红绿灯。相比实体物理环境,虚拟现实增强对孤独症儿童更加安全。在谈到该产品的启发时,恩启科技CEO、清华大学无障碍发展研究院产业委员会副主任王伟表示:“我在清华美院交互媒体研究所做了十多年的人机交互、投影互动,利用声光电技术跟人产生互动的产品。在产品推广过程中偶然发现这种产品对孤独症孩子很有吸引力,家长非常希望利用这个产品帮助到孩子康复。”

技术公益并非一蹴而就,产品需要不断更新迭代,前期的运行经验会为后期的更新提供数据基础。可持续的技术公益是一套完整的运作模式和解决方案。“当这套东西全部建立起来以后,这个系统就开始有生命了。每一个参与试用的老师,其实都不是一个完全的执行者,他们能够不断地为这个体系贡献数据,贡献新的智慧。”王伟表示。

图/2021年12月7日,腾讯技术公益创投计划正式宣布启动

技术公益的可持续运作也同时依赖企业或项目团队的可持续性,因为技术自身有需要维护的特性。关于技术公益可持续性运作的探讨,去年已发起首期技术公益创投计划的腾讯有相当多的经验和体会。“技术公益不能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它的底层应该是一套可持续运转的、经受住用户与市场考验的模式。”腾讯技术公益发起人、腾讯用户研究与体验设计部总经理陈妍介绍。目前,首期技术公益创投计划已经有30个潜力项目脱颖而出,进入孵化阶段,接受腾讯技术公益在技术、志愿者以及资源、资金等方面的帮扶。

“创投计划发起之初,就是围绕技术导向与可持续两个方面来设计招募和孵化的模式的,这也是我们把创投计划做出技术公益特色的差异化考虑。”陈妍表示,目前技术公益创投计划第二期招募已经开启。

公益项目固然不能靠资助、赞助的方式来发展,但其盈利模式又有别于一般的互联网产品。对参与其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公益项目的奖励效果并不及互联网企业,社会价值观的认同更加重要,这也是维系团队根植技术公益的内核。

图/恩启研发的OpenK教学支持系统demo

“技术人员的思路和观念需要转变。孤独症这些领域的周期是很漫长的,并不是开发一个工具就可以马上帮助这些群体,或者是马上看到效益。我们需要耐心,不断观察,调整技术,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然后才可以输出符合这些群体的技术产品。”恩启科技产品专家梁伟智表示。

挖掘创造社会价值的更多可能

通过改善协作模式,专业技术结合公益,可以产生放大效应,赋能弱势群体、普惠教育、环保等领域,解决更广泛的社会问题。

技术对公益的赋能体现在多个层面。公众已经看到互联网对公益活动展现形式和参与方式的改变,技术的应用极大拓展了公众参与的可及性。从项目的运作角度而言,线上平台的时效性也提升了公益资源的配置效率。以孤独症儿童的教学项目为例,技术可以帮助参与者决策如何排课最有效率、快速了解教师评价、计算要招多少学生才能保证机构收支平衡。互联网的可记录性则使公益项目更透明,可追溯、可问责。技术能做什么?一言以蔽之,技术降低了公益事业的门槛,并为其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鉴于专业技术知识在公共利益领域日渐重要的作用,思尔高家族捐赠基金主席、总裁凯蒂·奈特(Katy Knight)和思尔高家族捐赠基金公共关系负责人劳拉·马赫(Laura Maher)在《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发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公共利益技术》一文中指出,“公益技术”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基础设施建设。

技术需要不断发展创新,其核心是对技术人员的需求。一方面,专业技术人员的意识需要不断唤醒,携专业知识进入公益领域,有导向地探索技术的多样化应用场景;另一方面,技术公益的可持续性必然要求新兴人才储备,“虽然社会组织天然地拥有大量的公众信任,但他们往往缺乏技术能力,无法预测创新会在哪里创造机会、让渡权利或损害自由。”

技术与公共部门的合作机制是另一个广受关注的角度。在理想的公益项目流程中,需要融入数字工具、数据洞察、数据结论以及公众意见,以提高工作效率。这就对各个公共部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和专业技术人员或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数字基础设施。

合作形式通常分为技术平台和咨询服务两个维度。“基于对公益行业和公共服务事业的洞察,我们搭建公益志愿者平台和数字工具箱来回应他们的需求。”陈妍介绍。腾讯技术公益搭建的志愿者平台,连接专业志愿者和公益行业技术需求,同时通过数字工具箱,为公益机构等免费提供包括腾讯云在内的多项常用数字资源的公益权益。今年腾讯还在内部发起了技术志愿者招聘,报名员工通过测试和培训之后,为公益组织和公共部门提供技术方面的咨询服务。

无论何种融合模式,“人”都是这一流程的中心。正如腾讯透过《报告》为公众展示出的那样:人先向善而后技术向善,技术向善进而技术向上。带着创造社会价值的目的去做技术实现,反过来又将促进数字技术的应用和创新。公益技术的广泛运用,可以挖掘出更多创造社会价值的可能性,这也是一个“与科技互相依存的世界”在未来的必然发展趋势。

编辑:ZZH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