蜿蜒秦岭的褶皱里,陕西商洛山区,老人的照片只有一种用途:“死了之后用。”在这些老人逝世后,一些后辈甚至找不到年代久远的原图,只能糊一个纸框替代。
被那个简陋的纸框刺痛,85后姑娘杨鑫,带着她的相机和伙伴,累计为这里的2000多位空巢人拍摄遗照。拿到照片的老人,往往咧开没牙的嘴笑了——这是他们这辈子拍得最好看的一张照片。他们第一次认真审视自己的脸庞,皱纹是岁月的沟壑,藏着一生沧桑,和不想被遗忘的心愿。
可能是一张照片,也可能是每天捐一元钱,发一则公益微博,早起为环卫工人熬一碗热粥……善举往往起源于一个善念,并在日常中,化为一种誓言。
就像我们熟悉的那句:“你是否愿意,在以后的日子里,不论ta贫穷或富有,无论顺境或逆境,疾病或健康,始终不离不弃。”
一张照片里爱的模样
“老了难看。”眼前的老人,有些害羞。“不难看。”杨鑫一边说着,一边举起数码相机,当摄影记者,是她的老本行。
那是2018年,杨鑫在山区走访,和一位老人聊天,顺口说,“我拍一张照片给你吧。”
“现在这么好,照了就能看。”老人很感慨。后来,杨鑫寄去照片,老人高兴地说,要死了之后用。
杨鑫有些吃惊。但老人语气轻松,似乎这是理所当然。就像很多老人,理所当然地被镜头,被一种聚焦和关注排除在外。生命在此,凋零得无声无息。
既然如此,能不能免费为乡村空巢老人们拍摄一张“遗照”?那年冬日,第一次拍摄活动开启。在地里干活的老人,放下锄头就来了;在村广场听戏的老人,转头就结伴来了。还有人骑着三轮车,载着五六个附近村子的老人过来了。活动从早晨9点一直持续到下午快2点。
当志愿者帮老人整理衣服时,他们的表情会慢慢变得柔和,戒备感没有了,脸上的肌肉放松了。旁边的人跟着开玩笑:“你还不笑,看把娃娃(指志愿者)累成这样!”
项目团队会为每个老人拍若干张,再放大局部让老人看,挑选中意的。很多老人没有牙齿了,觉得不好看,不愿意张嘴笑,于是项目团队拍一张抿着嘴表情严肃的,再拍一张笑着的,对比给老人看:
“这样娃们以后都记得你是笑笑的,他们肯定不喜欢看你板着脸,对吧?”老人们最终都会选择那张笑着的。
杨鑫的故事被报道后,在社交平台受到广泛关注,她希望实现下一个目标:为2万个老人拍照。
但她也知道,据全国老龄办数据统计,预计至2030年空巢老人将超过2亿。拍摄的照片越多,项目团队越感到时不我待。
一碗热粥背后的爱之味
世界是如此分明,当一些人在廊下躲雨,另一些人,却只能走在狂风暴雨之中。恰如那句誓词里写到,我们无法回避的噩运,比如贫穷,比如疾病。
比如,呼吸对一些人来说是再轻松不过的事情,对尘肺病人来说,却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痛。因而,公益组织大爱清尘发起“1元钱挽救生命5小时”,也就是每天为尘肺病农民捐款1元钱的公益活动。就像一场马拉松,有人默默爱心接力,迄今已经坚持了超过3000天。
河南郑州七旬老人蒋爱荣,也是一个在漫漫长路上步履不停的人。
每天凌晨四点,当多数人还在睡梦之中,蒋爱荣早已在东风路爱心粥屋忙了起来。她的服务对象,是这座城市的“美容师”——环卫工人。她带着志愿者们每天为环卫工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免费爱心早餐,已经做了八九年,累计惠及超过40万人次。
每天凌晨三点左右,她都会和志愿者们一起淘米、熬粥、洗菜……配合默契,动作麻利。“他们要饿,要吃饭,所以我们三点多就得起来。”蒋爱荣说得很朴素。
一顿忙活,已到清晨五点二十,大锅的饭菜已烹制就绪。此时,参与分餐的志愿者们也从四方赶来,他们穿上红色马甲,把热气腾腾的粥、菜、馒头搬到门口,等待领取的人员也有序排起了长队。盛饭间,志愿者们一句“早上好”,让劳累的环卫工人瞬间感到如家般的温暖。
“从开始在这干活,都来喝了三四年。想着人家付出一点爱心,对我们有关心,(觉得暖)到心里,好像回到家那种味道,比不吃饭心里暖和多了。”环卫工人说。
在这里,热气腾腾的食物中,是人间烟火,是朴素的爱心至味。
每一份关心和爱意,都应该被记住
我们在喧嚣与不确定的当下,往往忘记了一些朴素却正确的观念。比如,爱自己,比如,爱这个世界。
在爱的施与和循环中,我们能获得什么?人们常说,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敞开心胸拥抱他人,生活也会被洞开一束光,不完美的过往被疗愈。
从乡村女孩一路逆袭为企业家,江苏的漂亮女孩梁晓芹,原本是扬子晚报助学直通车的受助学子。许多人震惊于她心态的阳光与开放,这源于父亲——他经常赤裸裸地、现实地告诉她,“跟我去卖西瓜,插了秧,才能去上学。”
受助之后,梁晓芹进入高校深造,她的世界随之开阔,并一步步地,获得更光鲜亮丽的人生。但她仍然时常想起,当年是谁拉了她一把。她从受助者变成了助人者,每一年的助学,从不落下。但不料,父亲猝然离世,在极度的悲痛和抑郁中,在责任心的推动下,她依然参加了助学走访。
那一次,她像是重走了一遍自己的来时路,浑身又散发出能量,“想要去传递奋斗的力量,突然之间,好像又找回了自己。曾经被助学,是让我第一次感受到纯真的爱。这种感恩无形中催促我成长,包括在每一次摔倒的时候也没想着要放弃。”
帮助他人的人,我们不必去反复吟唱“听我说谢谢你”,正如我们叫不出他们的名字,却记住了他们付出的爱——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他人撑把伞,并且在撑伞之时,悄悄地把伞再往他人的方向挪了挪,只有雨过天晴后湿漉漉的肩头,记录着爱确实来过的痕迹。
我们想铭记这些痕迹。
在又一年的520,一个标记着爱的日子,腾讯新闻与腾讯公益,发起520“爱做好事”系列人物故事报道,在全国征集了30多位爱做好事的好事带头人,比如前文说到的他们,并联动地方媒体和创作者讲述他们的故事。
据统计,截止目前共有6亿多人次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参与捐款,善款超过180亿,他们把关心化作行动,去爱这个世界。我们无法一一知道他们的名字,但每一份关心和爱意,都应该被记住。
那么,你是否愿意与他们同行,去给予爱、安慰、关心、保护,像爱你自己一样,给他人更多的关心和善意——直到这个世界更美好。
编辑:ZZH 审编:admin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