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岛上,万亩盐碱地变良田

 时间:2025-03-03 16:33:3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这几天,浙江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无人植保机正在除虫害。当地种粮大户汪夏华望着自己前段时间种下的小麦,脸上满是笑容。2018年开始,汪夏华在盐碱地试种水稻、小麦,面积从最初的80亩发展到如今的1300亩。“去年我的水稻田亩产在1000斤左右。”汪夏华说,相信今年会更高。

岱山地处东海海岛,是传统盐区,人均耕地面积小,可利用土地资源相当有限。由于制盐产业市场化改革和盐民老龄化,传统海盐工艺逐渐丧失优势,大量盐田闲置,盐民也亟待转型。

2017年,万亩岱西火箭盐场集中垦造耕地项目开工。项目启动之初便遇上难题。岱西火箭盐场部分地块水溶性盐含量高达20‰,土壤颗粒小、密实度高、透水性差。同时,海岛可用水资源短缺、蓄水工程规模有限,盐碱地改良工作困难重重。“地块若有3‰以上盐分含量,这个地就不太适合种植水稻。”华清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技术人员伍从成说,技术团队根据土壤特性,通过物联网、大数据等多项技术配套,成功解决土壤返盐问题。此外,低压管道灌溉、微咸水低成本淡化等盐碱水综合利用项目的应用,也解决了海岛水资源短缺问题。

经过几年开垦,曾经的岱西火箭盐场转型为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海滨盐碱地被改造成亩产千斤的良田。除开展土壤改良、节水循环,岱山还通过无人机、农业物联网等技术,因地制宜实施精细化管理,实现海岛农业产业集中、集聚、集约发展。

(金雷杰参与采写)

《 人民日报 》( 2025年03月03日 10 版)

编辑:郑逢善 审编:陈莫楠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