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鱼纹灰陶灶。河南焦作温县博物馆供图
在用火加热食物的过程中,人们不断追求节能和高效,这一目标在汉代取得明显进展。
早期的人们一般是在地面上挖出一个坑,或者用石块垒砌,生火,将食物装在陶器中置于火上加热。仰韶文化时期,黄河流域的人们发明了一种叫釜灶的装置,进一步提高了火的使用效率。釜是一个大口圜底的器物,用于装食物;底下配套的灶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用于生火。这一装置能够有效保证火的热量集中于釜底,提高热能利用效率,并且便于移动。仰韶文化时期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流行用三足器物做炊器,人们直接在器物底部生火加热食物。
到了汉代,一种高效节能的炊煮装置出现,就是大家熟知的“灶”。汉代墓葬中经常随葬的陶器虽然是模型明器,不具备实用功能,但它们是当时人们生活中灶的真实反映。
这种灶的下部是一个长方体空腔,被称为火膛。火膛的一端是火门,用于添加柴草、进入空气;另一端是向上的烟囱,用于排烟。火膛的上部是一个平面,开出大小不等的圆孔,用于放置圆形的炊具,炊具的边缘与圆形孔紧密贴合。这一设计与农村里的传统柴火灶几乎一样,看起来并无特殊之处,但是体现了约2000年前人们的节能智慧。
首先,除了烟囱和火门外,整个灶体就是一个封闭空间,使得火力最大程度集中于炊具底部,能够提高燃料的利用率。
其次,灶体一端垂直向上或者接近垂直的烟囱,有利于热空气上升排出,使外面的冷空气从火门进入火膛,增加了燃烧所需要的氧气,使燃料能够更充分地燃烧。
而且,灶面上放置大小不等的多个炊具,能够同时加热多种食物,进一步提高热能的利用效率。一些地区还会在灶体两侧附上水缸,不仅方便炊煮取水,还同时起到烧热水的作用。
除此之外,汉代灶还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清洁环境的追求。早期直接用三足器物在火上烹煮食物,操作者免不了受烟和火的困扰,烟尘还可能污染食物。而汉代灶这种封闭的燃烧环境加上烟囱,可以有效避免烹煮过程中的烟尘污染食物,对操作者也比较友好。人们甚至在火门的正上方加上一小块挡火墙,即使有火焰和烟灰从这里倒灌出来,也不会影响食物的卫生。
汉代,这种灶在南北方地区普遍出现,虽然具体形态有明显地域差别,比如有的灶体是长方形或者梯形,有的是一头方一头圆,但是结构和原理基本一样,体现了不同地区人们对节能的共同追求。
(作者为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25年02月10日 15 版)
编辑:郑逢善 审编:陈莫楠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