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和平林场到枫林谷森林公园的理念之变—— 老林场里风景新(美丽中国)

 时间:2024-11-22 15:32:00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和平林场,如今转型为风景秀丽的森林公园。在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国有林场转变经营发展方式,管护好森林资源,发展特色产业,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初冬时节,辽宁桓仁满族自治县枫林谷森林公园,群山起伏,霜叶缤纷。

“这是假色槭,枝干虬曲;这是拧筋槭,也叫三花槭……”护林员张春友一边走一边指,一路走一路介绍,如数家珍,“公园的前身是建于上世纪50年代的和平林场,主要任务是采伐林木生产木材。通过改革,如今林业资源成了旅游资源,收入来源从‘卖木材’变成‘卖风景’。”

近年来,桓仁积极转变国有林场经营发展方式,探索绿色发展之路。

林场职工成为景区管理员

张春友身材敦实,面色黧黑。“跟林子打了一辈子交道,人也像树皮一样干硬。”他笑着说。

1980年,张春友初中毕业后到和平林场工作,主要任务就是砍树。

后来,国家禁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和平林场八成以上都是天然林,林场经营一度陷入困境。

如何转型突围?“当时,各林场都在想办法,包括发展干坚果经济林、林下药材、林业种苗等产业,但因为生产周期较长等原因,收效甚微。”刚刚退休的桓仁县林草局森林经营股原股长宋修田,对那段故事记忆犹新。

“国有林场脱困,必须改变以木材生产为主的经营模式。”一年秋季,宋修田和上级领导来到和平林场调研,从漫山红叶中得到启发,决定发展森林观光旅游,“和平林场70%的区域分布着枫树,一到秋季,不同品种的枫树将高低起伏的群山晕染得五彩斑斓。”

2012年,桓仁县委、县政府批准以和平林场为基础组建桓仁枫林谷森林公园旅游有限公司,由8家国有林场共同出资、分别入股,打造春看花、夏避暑、秋赏枫、冬玩雪的观光胜地。

经过一年的建设,2013年秋季,园区正式开门迎客,林场干部职工成为景区的管理员、服务员和护林员。“短短两个月时间,光门票收入就有200多万元,这相当于改革前林场一年的收入。”张春友说。

落实管理责任,提升监管能力

登上海拔727米的卧虎峰峰顶,张春友四下张望,观察有无异常情况。“现在巡山护林,乱砍盗伐、捕猎野生动物的情况基本没有了,防火是重中之重,旅游旺季我们还要协助维持景区秩序。”他说。

“有时遇到游客攀折枫树拍照,我们就及时劝阻。”张春友说,“虽然以前是砍树的,但是现在看到有人折根枝条都心疼。”

和平林场转型为森林公园后,收入多了,还承接、安置富余职工70多名,成为全县国有林场改革的成功典型。“后来,县里8家林场由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转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主要职能从砍树变为护绿,生态建设成为林区的主基调。”桓仁县林草局国有林场管理部部长侯占辉说。

“开发建设枫林谷森林公园10多年来,累计经营收入近亿元,减少森林采伐面积约1.2万亩,相当于再造一个和平林场。”侯占辉介绍。

作为辽东地区的重要生态屏障,桓仁把管护好森林资源作为生态建设的主要内容。“我们全面推进林长制,按照山林自然资源现状,把全县划分为449个区域网格,逐地逐片落实管理责任。”桓仁县林草局林长办主任邵立郡介绍,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县森林蓄积量由2345万立方米提升至2982万立方米。

在桓仁县林长制大数据综合展示平台,一块大屏幕上实时显示449个网格的管护情况。“智慧平台依托后台管理系统和‘林长通’手机APP,具备移动巡林管护、森林防火监测等功能,有效提升林业资源监管能力。”邵立郡说。

如今,张春友时不时还会拿起油锯,但不再是采伐,而是抚育。油锯的轰鸣声响起,低垂杂乱的枝叶被削去,一株株树木更加俊秀挺拔。

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中午时分,在距离枫林谷数公里外的向阳乡和平村赵三农家院,经营者赵忠波正忙着招呼客人。小鸡炖蘑菇、山野菜炒肉片……热腾腾的饭菜端上桌来,香气四溢。“食材都是周边农户自产的,主打天然和新鲜。”赵忠波说,“以前上山砍木头,忙活一年挣不了2万元,现在一到旅游旺季,游客来住宿、吃饭都得提前预订,一年收入能有30多万元。”

多年前,和平村还是大山深处的一座小村庄,村民们的生活来源除了几亩田地,就是到林场伐木、运输。“如今,借着枫林谷景区的东风,全村农家乐、民宿开了60多家,一半以上村民吃上了旅游饭,和平村还获评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国家森林乡村等称号。”和平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民海介绍,今年全村人均纯收入有望达到2.8万元。

包括和平村在内,从2019年开始,桓仁全县已有53个村将村集体经济发展资金共3821万元入股枫林谷景区,景区每年按照8%的固定比例进行分红。

不止一个枫林谷。“独特的气候条件和优越的生态条件为道地药材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环境,经过多年发展,桓仁县已拥有山参保护面积65万亩,山参产业年产值30亿元以上。”桓仁县委副书记、县长田永军介绍,桓仁正重点打造中药和保健食品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产业、康养旅游产业和清洁能源产业,立足生态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之路。

《 人民日报 》( 2024年11月20日 11 版)

编辑:郑逢善 审编:徐豪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