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景迈大寨风光。
饶绍刚摄(人民视觉)
图②:景迈山村民表演布朗族传统舞蹈。
郑宪章摄(人民视觉)
图③:景迈山村民正在做茶。
谭 春摄(人民视觉)
图④:景迈山翁基古寨风光。
虎遵会摄(人民视觉)
图⑤:景迈普洱茶。
卢 磊摄(人民视觉)
图⑥:景迈山林下种植立体结构示意图。
张芳曼绘
图⑦:几名身着民族服饰的村民正在景迈山上采茶。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供图
9月17日,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四十五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国世界遗产数量增至57项。
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2019年12月,联合国大会宣布将每年5月21日确定为“国际茶日”,以赞美茶叶的经济、社会和文化价值,促进全球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是现代茶园种植技术普及前,传统“林下茶”种植模式的实物例证,也是全球首个茶主题世界文化遗产,至今仍保持着蓬勃生命力,是我国农耕文明的智慧结晶,也是人与自然良性互动和可持续发展的典范。
——编 者
火塘上,炉火悠悠地煨烤着陈年的普洱茶叶,缕缕茶香扑面而来。
有客自远方来。茶农仙贡将自家上好的茶叶拿了出来,淡淡的兰花蜜香氤氲在空气中,这是景迈山古树茶独有的山野气韵。
景迈山位于云南省普洱市澜沧拉祜族自治县。在当地茂密的原始森林下,有一片全世界罕见的人工栽培古茶林,多达2.8万亩,有古茶树320余万株。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陈耀华介绍,景迈山所在的西南地区是学界普遍认可的山茶属起源中心和分布中心。作为茶叶祖先的山茶科树木在这一区域于第四纪的多次冰期中遗存下来,而后演化成今天纷繁多样的现代茶组植物。约公元10世纪,先民在景迈山定居,并探索出利用森林生态系统、在森林中间伐乔木并在高大乔木下种植茶树的“林下茶”种植技术,而后历经千年的保护与发展,形成林茶共生、人地和谐的独特文化景观。
远看像森林,近看是茶林
云雾从湿漉漉的青山中蒸腾而出,又一点点地藏进丛林中。正是上山寻茶的好时候。
“远看像森林,近看是茶林。”景迈山与人们印象中台地茶茶山的规整大相径庭。
走进景迈山上的大平掌古茶林,高大的榕树、樟树下,古茶树渐次生长,再往下还有丰富的石斛、松萝等附生寄生植物。
“快来看!找到‘螃蟹脚’了。”仙贡招呼着,靠近一看,原来是一种枝条为节状带毫的寄生植物。郁郁葱葱的古茶林里,孕育着众多珍稀动植物,而“螃蟹脚”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一种,一般在上百年的古茶树上才会生长,有很好的药用价值。仙贡说,这既是判断树龄的一种方式,也是景迈山生态和谐的明证。
景迈古树茶独有的兰花蜜香由何而来?或许可以在这片古茶林中找到答案。
云南大叶茶树耐荫、喜温、喜湿,景迈山先民用林间开垦和林下种植的方式,栽种茶树,养护茶林。这样的乔、灌、草立体群落结构,不仅巧妙分配了光照和养分,更使得各种植物的芬芳沁入茶叶。
一同寻茶的西南林业大学古茶树专家蓝增全补充道,这种种植方式,还利用森林天然生态系统提供养分并防止病虫害,不施肥与用药,造就了高品质的有机茶叶和独特气韵。
9月,正是景迈山最忙碌的采茶季。为保证茶树充分积累养分,景迈山有个不成文的古茶采摘规定:只追春秋,不问冬夏。
为了有效处理和森林、茶林的关系,合理利用珍贵的土地资源,景迈山世居民族探索形成了自然和文化融合的村寨建设技术,也构成了景迈山独特的古茶林文化景观:最高处是高山和森林,村寨在海拔1400米左右,位于云海高度之上,古茶林在村寨周围,水田则靠近海拔较低的河谷。
“构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遗产要素即5片古茶林,9个村寨以及3片分隔防护林,其中村寨的布局及设计都是世居民族与自然长期和谐发展的结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所长邹怡情说,“在当地,茶文化无所不在,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围绕着茶,当地人甚至将茶的元素做到屋檐上、服饰上和歌谣中。比如坐落在景迈山半山腰的芒景村是一个布朗族村寨,村寨屋顶上的图腾‘一芽两叶’,讲述着村民与茶的渊源。”
申遗之路,活态保护
“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申遗历时13年——
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介绍,2010年,针对世界遗产领域茶主题“空白”,国家文物局首倡景迈山古茶林申遗,并于2012年将其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3年,国家文物局报请国务院将“景迈山古茶园”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支持和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系统提升遗产保护、管理、展示水平。2021年1月,国务院批准“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作为我国2022年世界遗产申报项目,国家文物局指导云南省、普洱市,编制提交申遗文本,顺利通过国际组织现场技术评估。
而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保护工作,远超13年——
上世纪90年代,景迈山曾试种高产台地茶。茶叶的产量虽然上去了,但是却卖不上价钱,还带来一系列次生问题。为了保护古茶树,当地政府相继修订出台了《普洱市古茶树资源保护条例》《云南省澜沧拉祜族自治县景迈山保护条例》等。在各项规章制度的指导下,当地村民通过控制茶树行间距,给台地茶做减法,找回“林下茶”种植的传统。
2004年,景迈山启动电网建设和改造项目,电线改造“让道”于古茶林,就连进入景迈山核心区的几十公里山路怎么修,也一次又一次地调研论证:修沥青路?担心影响当地生态导致茶叶品质受损;修水泥路?路面反光可能影响茶叶生长温度……“最后,景迈山上的路被修成了弹石路面,用块石铺筑,在砂垫层经碾压成型,路面透水性好;而核心区的部分路段采取限制车辆通行的措施,实现对景迈山古茶园的最大保护。”普洱景迈山古茶林保护管理局局长、澜沧县委副书记张丕生介绍。
政府管理与基层自治相结合,形成“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独特的古茶林保护管理体系。“不得使用化肥农药”“茶叶只允许采摘七成”……近年来,村民的有益实践被进一步固化成村规民约,芒景村村民苏国文还联合有关部门编制“芒景村遗产保护学习手册”。
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及当地政府也不断探索遗产地的活态保护。“茶林、村寨、茶产业和茶文化是‘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的重要价值载体。”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副司长肖莉介绍,2013年至今,普洱市陆续实施17个村寨文物保护展示、消防防雷及古茶林监测项目;在具体实施中,优先采用传统工艺、传统材料,延续传统干栏式民居建筑结构、特征和风貌,并进行适应性改造和性能提升,在保护传承遗产真实性、完整性的同时,推动遗产保护成果惠及当地群众。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其评估报告中,对“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保护管理作出高度评价,认为该遗产符合真实性、完整性要求,保护措施有效覆盖全部价值载体,遗产监测、管理系统科学高效。
李群表示,中国将在加强规划、应对气候变化、鼓励村民参与、规范旅游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确保“普洱景迈山古茶林文化景观”突出普遍价值永续传承,并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在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承担更多责任,为推动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走在景迈山中,古树参天,茶树翠绿,蝉鸣鸟声不歇——糯干古寨里,00后姑娘仙金正在用手机直播,向网友们展示景迈风情:“以茶之名,一叶千年。茶树记载着这里的过去,也承载着这里的未来。”
“古茶林不仅是我们的生产场所,也是生活家园,更是整个景迈山的生态宝库。”秋风中,仙贡摘下一片茶叶,翠绿的芽片在手中闪耀着动人的光泽,“景迈山生生不息,一直滋养着我们。”
《 人民日报 》( 2023年09月18日 08 版)
编辑:郑逢善 审编:ZMX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