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下红树林 添绿海岸线(美丽中国·小城看生态)

 时间:2023-05-25 08:41:13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乐清市雁荡镇西门岛村的红树林。高智理摄(人民视觉)

核心阅读

红树林,因喜热畏寒,多生长在我国福建、广东、广西等地。在浙江温州乐清市,生长着我国纬度最北的红树林群落,守护着这片美丽海湾。开展红树林生态修复、发掘海岛旅游资源……乐清这座小城里的人们在保护生态的同时,日子也越来越好。

海风拂岸,红树林随风摆动,枝叶沙沙作响……在浙江乐清湾,蜿蜒分布的红树林镶嵌海湾,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线。

因为喜热畏寒,红树林每向北挪一步,种植难度就多一分。在乐清湾,这里的红树林逐渐成长为我国纬度最北的红树林群落,成为守护这片美丽海湾的“海上卫士”。

坚定决心,规模种植见成效

初夏时节,乐清湾北部西门岛岸边,挖掘机正在滩涂上作业,为栽种红树林做准备。

西门岛浅海滩涂面积广阔,海洋生物资源丰富。望着岸边成片的红树林,雁荡镇西门岛村党委书记陈传宝说:“全岛红树林种植面积已达500亩,现在刚好是红树林成活的最佳时节,我们正在加紧种植。”

其实在此之前,当地也有过成功种植红树林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村民从福建引种了红树林中最耐寒的秋茄品种,由于当时水产养殖业并不发达,人为破坏少,引种成活率和保存率都较高,规模最大时能有10公顷。”陈传宝说,后来随着海洋开发的推进,村民靠水产养殖逐渐富裕,但红树林渐渐被破坏,仅在西门岛西侧避风坡还剩下0.2公顷。“红树林少了,海湾开始被互花米草占领,一旦台风经过,海浪会冲破堤坝,海水倒灌堤塘。”陈传宝说。

成片红树林能否再现乐清湾?在陈传宝看来,最难的要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500亩滩涂上,100多户村民散户式养殖,现在要收回种树,村民自然不配合。“那段时间,村两委成员每天挨家挨户上门宣传。”陈传宝说,最终采取每亩滩涂返还给农户相应经济补偿金的方式,发动村中劳动力种植红树林,并聘请村民担任养护管理员。

2005年,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应运而生;后来,通过人工培育容器苗的方式,从福建泉州湾引进桐花树,丰富了当地的红树林品种;2021年,乐清海洋生态修复项目成功入选国家海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经过十几年人工培育,红树林已成为乐清湾的一张亮眼名片。

创新方式,保护效益能兼得

滩涂上,西门岛海洋特别保护区管理所所长陈银曹手握秋茄胚轴苗,正在指导种植。他手中的胚轴苗细长翠绿,是红树林中最耐寒的品种。他介绍,红树林种植过程颇为讲究,选苗一般都从树上直接采摘粗壮冒芽的幼苗,或是实验室里培育的容器苗,每年5—7月是最佳造林时期,如今这里的红树林成活率已达80%。

多年种植让陈银曹积累了不少经验,种植前要先将该区域的互花米草处理掉,完成涂面整治。“互花米草治理难度特别大,但你仔细观察,成林的红树林中很难发现它们,由此可见红树林的生物防治的效果很明显。”一旁的陈传宝补充道,不仅如此,随着红树林长大,这里的生物多样性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现在红树林里有跳跳鱼、青蟹,以前哪里见得到白鹭、野鸭,现在全都有了。”通过西门岛观鸟监测项目,保护区摸清了鸟类资源“家底”,结合红树林、草丛、湿地等打造了立体式鸟类栖息环境,这里也成了兼具观赏性与科研性的林中观鸟基地。

2019年,清江镇谋划在清江两岸成片种植红树林,但当地村民大多以滩涂养殖海瓜子为生,生计怎么办?

“红树林种植其实要讲究空间布局设计,要留出一定空间布局养殖区域,这样既能丰富生物多样性,也能为养殖业留出空间。”乐清市清江镇村镇建设办主任傅昌情说,为此,镇里多次请教专家,重新划分了清江两岸滩涂的养殖区,在完成滩涂整治后,创新利用养殖塘的塘埂,种植了红树林。

“有了红树林,塘内要清理的垃圾变少了,海瓜子的成活率也提高了,销路很好。”清江村养殖大户张顺美说。

擦亮名片,海岛旅游活力足

开车驶入西门岛,入口处造型别致的迎宾标识率先映入眼帘,“西门岛红树林特别保护区”的字样格外显眼。

为了用好这张名片,村两委打造了西门岛登山游步道,建设红树林观景平台和海上栈道,增设休憩点、停车场等公共设施……慕名而来的游客越来越多,岛上变得热闹起来。

李丹青是土生土长的村民,如今有了新身份——民宿服务员。周末到了饭点,店内总是座无虚席,李丹青拿着菜单熟练地为顾客推荐岛上的特色美食,“平日里一天要接待十来桌,赶上节假日更要翻一番。”李丹青说。

陈传宝介绍:“来岛上旅游的人多了,农副产品也跟着打开销路,光村民自家晒的虾干去年就卖掉了近2万斤。”

这几年,乐清大力开展红树林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截至目前,已完成海岸线修复12.67公里、红树林种植近2000亩、互花米草治理约4100亩……“我们将加速构建拥江、面海的发展格局,打造乐清湾‘大气开放、精致靓丽,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独特气质。”乐清市委书记徐建兵说。

《 人民日报 》( 2023年05月24日 14 版)

编辑:郑逢善 审编:肖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