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干挺拔,树冠如盖,枝条顶部一朵单生的花,初开时外轮的红色花瓣外深内浅,盛放时露出内里两轮白色花瓣——今年4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昆明植物园的一株华盖木开花了。
这并非昆明植物园首次迎来华盖木花朵的盛开。但作为世界上保存数量最少、最古老的木兰科珍稀濒危植物之一,华盖木从引种至园内到首次花开,经历了30年的漫长等待。
上世纪70年代,中国科学院植物学家刘玉壶带队在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西畴县野外考察时,无意中发现一株高约40米、树冠形状奇特的高大乔木,遂命名为“华盖木”。这一我国特有的木兰科单种属植物,最初在野外仅发现6株,已不能维持物种的正常基因交流与繁衍。
为抢救性保护华盖木,昆明植物园主任孙卫邦自2001年起,带队开展10多年的野外调查,迄今为止共发现52株野生华盖木。在孙卫邦团队的推动下,它们都得到了有效的就地保护。然而,华盖木由于野外生境片段化、传粉效率低、种子不易萌发等问题,种群自然更新困难。要想保留并复壮这一物种,必须通过迁地保护,利用科技手段加以照护繁育。1983年起,昆明植物园开始引种栽培和迁地保护华盖木,如今园内77株不同年龄段的华盖木,均来自对野外植株种子的人工繁育。
孙卫邦介绍,为保留人工引种华盖木的基因多样性,园内的华盖木绝大多数都不是同一株树的后代。这种尽可能采集分布在不同区域、不同植株种质资源的做法,保存了华盖木70%左右的遗传多样性。
经过多年的科学养护,2013年3月,昆明植物园最早引种的一株华盖木终于露出花颜。这意味着华盖木迁地保护取得了成效。在盼望花开的许多年里,华盖木种质资源保存技术、组织培养快繁技术、野外移栽方法等科研项目也取得突破。如今,已有超过1.5万株华盖木回归自然,迎来新生。
华盖木的幸运不是个例。《中国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白皮书指出,中国针对包括华盖木、德保苏铁、百山祖冷杉在内的120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开展抢救性保护,112种中国特有的珍稀濒危野生植物实现野外回归。
华盖木重获新生的关键,在于迁地保护。“迁地保护最大的好处,在于方便开展有性繁殖等科学研究。”孙卫邦表示,常年开展的科学管护、生长动态监测等工作,不仅让华盖木种群摆脱濒危困境,也为其他珍稀野生植物的栽培保育等工作提供了经验指导。
植物园是迁地保护的重要场所。2021年10月,中国在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本着就地保护与迁地保护相结合的原则,启动北京、广州等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今年4月和7月,国家植物园、华南国家植物园相继正式揭牌,“植物迁地保护”成为南北两座国家植物园的重点工作与核心功能。
目前,国家植物园共收集、保存植物1.7万余种(含种以下单元),已迁地保护植物1.5万余种,其中迁地保护水杉、珙桐等珍稀濒危植物近千种。不少人通过网络直播,观测到世界首次迁地保育的巨魔芋在人工栽培状态下集体开花。这种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为濒危红色物种的神奇植物,如今在国家植物园里生机勃发、生生不息。
国家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稳步推进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逐步实现我国85%以上野生本土植物、全部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得到迁地保护的目标,同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就地保护体系形成有机衔接、相互补充,有效实现中国植物多样性保护全覆盖和可持续利用。
稿件来源:http://env.people.com.cn/n1/2022/1213/c1010-32586012.html
编辑:郑逢善 审编: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