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保持让山更美水更清(新征程·新步伐)

 时间:2022-01-04 00:05:0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万物之本,水土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性资源。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实施30周年,自1991年以来,中国水土保持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近年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中国的水土保持工作扎实推进,向着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不断迈进。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是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应有之义。

绿色发展道路,是一条经济与环境和谐发展之路,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求得一时的经济增长,而是谋求环境友好型发展。因此,我们首先要保护好生态环境,这是为实现更大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直以来,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和历史条件,水土流失是中国生态环境的突出问题之一,水土流失是生态退化的集中反映,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会加剧江河湖库泥沙淤积、威胁防洪安全,还会导致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影响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制约经济社会发展。

做好水土保持工作,正是走绿色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一方面,在绿色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水土保持工作更能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治理好水土流失,也是对绿色发展的助力与推动。水土保持,要保住的不仅是水土,更是中国实现绿色发展的底蕴,是中国人民幸福生活的保障。

诚然,我们要清晰地认识到,治理水土流失的路上充满着艰辛。

水土流失治理是世界性的难题,其治理过程也非一朝一夕之功就能完成。虽然经过多年不懈努力,中国水土流失严重的状况得到了总体改善,但局部地区严重的状况还没有发生根本性转变,与建设美丽中国的要求还不适应。黄土高原仍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沟道重力侵蚀问题依然突出,是入黄泥沙的主要来源区;长江上游还有1.87亿亩坡耕地、东北黑土区耕地中还有45万条侵蚀沟亟须治理,水土保持工作仍然任重道远。因此,治理水土流失需要有“水滴石穿,人一我十”的耐力才行。

要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十分不易,但并非无计可施,这需要我们既能总结普遍经验,又可因地制宜。

越是难题,越要抓住“牛鼻子”。治理水土流失也是如此,要用科学手段治理,遵循自然规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水土保持不是简单挖几个坑种几棵树,黄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种树,种什么树合适,要搞清楚再干。”的确,中国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水土流失成因和机理都存在差异,需要因地制宜、分区施策。在长江上中游地区,以小流域实施综合治理,重点是坡耕地改造和坡面水系建设;在黄土高原区,重点围绕减少入河泥沙,大力建设高标准淤地坝和旱作梯田;在东北黑土区,重点通过治理侵蚀沟和坡耕地,保护黑土资源;在其他区域,重点以流域为单元,以山青、水净、村美、民富为目标,统筹配置治理措施,打造生态清洁小流域……

近年来,不少地方加快推进智慧水利建设,不断提升水土保持管理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强水土保持基础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推广。相信更多这样有益的尝试会不断涌现,给水土保持工作带来积极的探索,也为美丽中国增添一抹绿色。

编辑:郑逢善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