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金融机构在不断做大绿色金融总量的同时,也要努力做出成效、做出特色,把发展质量提升上去,精准识“绿”、用心助“绿”、耐心护“绿”,真正为绿色发展、转型升级提供强劲动力
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绿色金融发展按下“快进键”。近期披露的上市银行半年报中,绿色金融成为一大亮点,各家银行纷纷加大绿色贷款投放力度,工行、农行、中行、建行等多家大型银行绿色贷款余额突破万亿元,其中工行绿色贷款余额已突破2万亿元,绿色金融已发展成为大部分上市银行的基础性业务。
发展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十三五”期间,我国绿色金融从无到有、迅速壮大,成为绿色发展的重要助推器。截至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居世界第二。绿色金融的快速发展,提升了金融业的适应性、竞争力和普惠性,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也成为我国参与全球经济金融治理的重要领域和亮点之一。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把握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都对绿色金融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据测算,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所产生的资金需求,规模高达百万亿元,绿色金融发展空间巨大、前景广阔,为金融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但也要看到,绿色金融发展不是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而要精耕细作、久久为功。金融机构要有大局观念、长远眼光、创新思维,在不断做大绿色金融业务规模的同时,加快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以高质量的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要精准识“绿”。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金融业和金融市场的重要职能,就是有效配置资源。绿色金融的重要作用,是优化金融资源配置,让更多投资信贷进一步向绿色发展倾斜。与传统项目更多考虑经济效益不同,绿色金融项目要更多考量生态效益,这对金融机构无疑是一个挑战。能够有效识别真正的绿色项目并非易事,需要一整套科学完整的评价体制和信用体系为支撑。在发展绿色金融过程中,金融机构一定要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支持实体经济导向,擦亮“慧眼”找到真正具有生态效益和可持续发展潜力的好项目。
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要用心助“绿”。随着绿色经济的发展提速,单一的绿色信贷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市场和产业都呼唤金融机构加快创新多元化融资途径。今年以来,伴随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上线交易,市场参与主体对价格发现、期限转换、风险管理等需求将更加强烈,碳市场的金融属性将进一步得到激活。适应绿色金融发展的新形势,金融机构要用心打造真正适合市场需要的绿色金融产品,加快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为绿色发展量身定制个性化、多样化和差异化的创新服务。
提升绿色金融发展质量,还要耐心护“绿”。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跑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金融机构不能想着一步到位,通过绿色金融赚大钱、快钱。由于绿色项目往往具有融资周期长、收益低、投资大等特点,金融机构要以历史耐心对待绿色金融发展,为绿色发展提供更多长期、低成本、可持续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对待传统项目,也不能一刀切地抽贷限贷,而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把握好金融支持力度,努力实现平稳过渡,防止可能引发的金融风险。
深耕绿色金融这片发展沃土,金融机构需要倾注热情、投入真情,更需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在服务好实体经济、助力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构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努力实现金融与经济的良性循环、共生共荣。
编辑:郑逢善 审编:闫玉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