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3月15日主持召开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九次会议时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要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拿出抓铁有痕的劲头,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的目标。
我国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是党中央经过深思熟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要深刻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进一步增强抓好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进一步树立引领行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信心,为我国打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这场硬仗,贡献中国宝武广大钢铁职工的智慧和力量。
2021年1月,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制定了在国内钢铁行业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时间表,提出力争2023年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作为我国钢铁行业龙头企业,中国宝武必须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担当、积极作为,以改革精神、创新举措、责任意识,不断提高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争做国有企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引领者。加快推进绿色低碳冶金创新工程,积极探索并掌握绿色低碳冶金关键核心技术,构建面向行业及世界的知识共享平台,打造未来钢铁技术领先优势。要倒逼产业转型发展智慧升级,全面构建中国宝武绿色发展新优势,加快推进我国钢铁业绿色发展,推动钢铁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助力提升全球钢铁业低碳发展水平和整体竞争力。
当好钢铁行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者。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统筹各方力量,付出艰苦努力。我们要积极探索一条既能保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又能实现碳减排的绿色低碳发展路径;实现多产业协同降碳,协同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整合企业资源,协同政府力量,推动社会参与,坚定不移带动钢铁行业、推动全社会早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成为以科技创新引领钢铁业低碳发展的先行者。我们要把绿色作为可持续发展的底色和生命色,加快创新步伐,以科技创新引领全球钢铁业低碳发展。近年来,中国宝武在前瞻性、突破性绿色低碳技术方面已取得一定突破,率先提出冶金—煤化工耦合发展技术,加快建设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试验平台,通过化解产能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000万吨,通过能效提升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100万吨。今后,我们要着力突破关键技术,开发绿色低碳冶金创新工艺,依靠智慧制造打造极致效率,实现钢铁生产过程、钢铁产品使用过程的绿色化,在7个方面为构建碳中和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一是统筹策划安排,科学制定碳达峰行动方案。进一步完善钢铁产业规划与布局,处理好减排和发展的关系,加大存量联合重组,持续提升产业集中度,实施专业化整合和分工,加大节能减排,优化能源结构。
二是增强系统优化,推进深度减污降碳。把降碳作为源头治理的“牛鼻子”,积极开展碳排放和污染物排放协同治理研究,应用先进适用、成熟可靠的清洁生产工艺技术,促进高能效转化工艺、装备、管理技术创新开发及应用,全面推进能源配置智慧化,通过能源精益化管理为节能降碳赋能。
三是深化智慧制造,助力生产过程绿色化。推动数智化技术与钢铁制造过程的融合,加快实施智慧制造,实现生产操控集约化、少人化、远程化,推动工序互联共享,减少中间环节,助力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减少生产过程的碳排放。
四是开发绿色产品,推动材料使用端绿色化。围绕建筑、交通、能源、桥梁等重点行业需求,从材料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资源消耗和碳排放评价出发,开展钢铁产品绿色设计,研发高强、耐蚀的绿色钢铁新产品,拓展钢铁产品应用领域和应用场景,促进建立更绿色的用材标准体系,打造绿色产品供应链。
五是优化产业布局,构建绿色低碳产业链。充分发挥冶金富氢煤气低碳优势,加快氢能产业布局,优化再生钢铁原料产业布局,以冶金炉渣建材化、城市固废资源化、环境治理生态化助推低碳循环发展,统筹推进钢铁与石化、化工、建材等多行业协同降碳。
六是突破核心关键技术,探索实现碳中和愿景路径。加快绿色低碳关键工艺创新,开发氢冶金、生物质能使用及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重大行业性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在全球钢铁行业领先的关键核心技术。
七是搭建国际合作平台,促进关键性技术创新。筹备全球低碳冶金创新联盟,凝聚全球冶金同行、上下游企业、装备制造商、研究机构等钢铁生态圈共同智慧,搭建绿色低碳冶金开放共享合作平台,围绕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富氢或氢基竖炉等低碳冶金创新工艺技术,合作探索低碳转型技术方案和路线图。
编辑:郑逢善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