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遥感测评九寨沟震后重建:水体环境逐渐恢复

 时间:2020-08-07 20:48:32来源:中国新闻网

在九寨沟7级地震3周年前夕,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付碧宏研究员团队7日发布最新的遥感监测和评估显示,经过灾后3年恢复重建,九寨沟水体环境逐渐恢复,但旅游活动仍需防范地质灾害。

点击进入下一页

九寨沟核心区水体分布图。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五花海水体震后(2017年8月10日,左)和经过近三年的修复(2020年6月9日,右)的遥感影像对比。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2017年8月8日九寨沟发生7级地震,对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造成巨大破坏。九寨沟开展灾后恢复重建后,付碧宏团队通过多源、多时相、多尺度的遥感监测,并结合实地科学考察验证,最近完成恢复重建3年后(2017-2020年)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的地形地貌、水体、植被覆盖度等要素“天-空-地”一体化遥感监测与评估。

点击进入下一页

熊猫海与箭竹海的水体景观:地震前(2015年8月1日)、地震刚发生后(2017年8月10日)、震后两年(2019年8月16日)的遥感影像对比(从左至右)。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该遥感测评结果显示,九寨沟灾后3年的恢复重建已初见成效,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核心区水体环境正在逐步恢复往日风采,但遗产地的旅游活动仍需防范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点击进入下一页

镜海的水体影像对比:地震刚发生后(2017年8月10日,左);地震近三年后(2020年6月9日,右)。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研究团队通过2020年6月3日遥感影像对水体的解译显示,遗产地的水体面积约为220.79公顷。通过高精度无人机数字正射影像进行九寨沟核心遗产点水体面积精细提取,解译得到九寨沟相关海子水体面积经过3年恢复重建也逐渐扩大,景观逐渐恢复。

点击进入下一页

恢复昔日风光的镜海(摄于2020年6月4日)。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针对九寨沟丰富的自然景观,付碧宏团队利用三维激光雷达扫描和无人机航测技术,分别对重要大型遗产场景进行全方位的空间信息采集,对遗产场景进行高分辨率成像并采集遗产场景负载的纹理信息。同时,综合雷达扫描数据和无人机航测影像,对遗产场景进行几何建模和纹理图像处理,初步完成重点遗产点场景高精度数字模型的构建。

点击进入下一页

地震之后的诺日朗瀑布。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研究团队通过开展科学监测和评估工作,为世界自然遗产地遗产点科学有序开展地质灾害治理、植被生态和水体环境的恢复与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科学数据和技术支撑。

点击进入下一页

犀牛海水体影像对比:地震刚发生后(2017年8月10日,左);地震近三年后(2020年6月9日,右)。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如今宝蓝色的犀牛海(摄于2020年6月10日)。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三维高精度建模立体呈现五花海(左)和镜海(右)地貌景观。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点击进入下一页

高精度三维航拍影像显示,如今正在逐渐恢复的树正沟地貌景观。中科院空天院付碧宏研究员团队 供图

付碧宏表示,九寨沟世界自然遗产地许多地貌景观的形成演化都与地震活动导致的滑坡、崩塌和泥石流等堵塞河道所形成的堰塞湖及钙化沉积有关,这是一种周而复始、不断循环的地貌景观形成过程,灾后恢复重建一定要秉持“自然修复为主”的科学理念。

编辑:丁明辉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