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生活换积分,你还在坚持吗?(说道·我们的绿色生活⑤)

 时间:2020-04-24 22:12:52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为让节能减碳的效益持续惠及公众,不少地方已对碳普惠机制做出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

骑单车、坐地铁、垃圾分类,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低碳行为,都可以变成相应积分,累积后还可以用来兑换商品——近日,为了鼓励公众参与节能减碳,四川成都上线了“碳惠天府”微信小程序。

此前,广东、江苏、福建、湖北、河北等地也做出了类似探索。

低碳生活换积分,实际上是“碳普惠”机制的通俗表达,是我国环境治理的一项创新机制。具体而言,就是生活中人们的减碳行为经量化测算后,被赋予一定的价值,即积分。消费者用积分可兑换商品,企业销售节能产品获得利润;碳普惠机制还可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对接,控排企业购买积分,抵消补充碳排放配额。

公众选择低碳生活方式,如星星之火、积少成多,可有效控制碳排放增长。碳普惠机制,能吸引公众主动实施低碳行为,获取减碳收益,并以此换得低碳服务。也就是说,低碳生活换积分,既有奖励激励,又可为生态保护作贡献。

起初,多地试点的碳普惠机制,吸引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参与。在广东东莞,碳普惠机制推广至酒店服务行业,人们选择在低碳普惠的酒店住宿即可获得“碳币”;在江苏南京,人们把生活数据与“我的南京”APP对接,地铁、公交出行等皆能累计积分,兑换体检服务、体育馆门票等产品。一段时间内,晒积分、兑奖品,尝鲜低碳新生活,成为备受追捧的都市风尚。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碳普惠项目开始在一些城市遇冷。居民生活和消费中的低碳行为不能尽数兑换成积分;积分的经济价值和使用范围相对有限;积分商城可兑换的商品品种少、实用性不强……种种问题接续出现,在初次体验之后,公众大多会缺乏继续尝试的动力。

为解决上述问题、让节能减碳的效益持续惠及公众,不少地方已对碳普惠机制做出调整,取得了一定成效。例如优化低碳行为折算方法,拓展低碳积分信息采集范围,让居民的减碳行为科学累计、可观可感等。

低碳生活换积分的背后,有着一整套交易机制和管理体系,需要相关部门持续统筹、维护与监管。如此,公众参与就能有恒心、更放心。

编辑:丁明辉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