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便利而生的充电宝,在完成了它们的使命之后,不应该成为难处理的麻烦事儿
最近收拾屋子,找出来不少充电宝,有带暖手功能的、有口红造型便携式的,还有大容量重如砖头的,其中好几个已经不能用了。如何正确处理这些充电宝,我犯了难。
查询了好几个回收平台,有收手机、电脑的,没找到回收充电宝的。那么,像废弃电池一样,把充电宝当有害垃圾扔掉?在北京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推出的“垃圾分类宝典”小程序里查询之后,才知道废弃电池是有害垃圾,而充电宝是可回收垃圾。但是,站在可回收垃圾箱前,我又犹豫了:充电宝混在纸盒、瓶子里,万一遇到高温、明火,会不会爆炸?只好继续检索相关处理办法,看到有媒体报道,业内人士表示,废旧充电宝经过专业拆解,充电宝内的锂电池还可再生利用,不过目前确实缺乏回收渠道。
问了几个朋友,发现他们也遇到过类似问题。没想到,给大家提供了便利的充电宝,在回收处理上倒成了件麻烦事儿。
日常生活中,充电宝是不起眼但又离不开的小物件。从构造上看,充电宝是由外壳、电路板和锂电池组成的。随意丢弃充电宝,确实有安全隐患,不仅会污染环境,如果遇到高温、明火,锂电池还会爆炸。另外,充电宝虽是小物件,考虑到惊人的消耗数量,这个问题也不算小。有统计显示,2019年共享充电宝用户达3亿。随着5G时代到来、产品升级换代,作为数码产品的“亲密伴侣”,充电宝的消耗量还会增加。
有没有可能让充电宝的回收变得顺畅些呢?从前端看,为减少后续分拣环节的负担,不妨在一些有条件的居民区或是办公区设置专门回收充电宝的垃圾箱。从后端看,充电宝回收也应纳入废旧锂电池回收处置体系。目前,像新能源汽车的动力蓄电池这类“大件”的回收利用,国内已经有章可循,不少企业在积极探索梯次利用途径。而充电宝这类“小件”,专门从事回收的企业还比较缺乏,尚需政策引导规范。
总之,为便利而生的充电宝,在完成了它们的使命之后,也应妥善回收、变废为宝,而不应该成为难处理的麻烦事儿。
编辑:丁明辉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