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东北老工业基地绿色发展观察

 时间:2019-11-20 16:32:11来源:新华网

一场瑞雪过后,东北大地银装素裹、分外妖娆。随着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振兴的步伐不断加快,东北三省正敞开怀抱,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用如诗如画的景致,深刻诠释着也验证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

向污染宣战:黑土地的绿色宣言

18日,辽宁省会沈阳碧空如洗、白雪皑皑。不少游客在沈阳故宫门前拍雪景照。当日,沈阳市的环境空气质量为优。2019年1至9月,辽宁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达标天数比例为80.2%。

环境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受到群众的认可,许多人把越来越多的蓝天称为“辽宁蓝”。这背后,是辽宁为治理污染付出的努力:今年辽宁省30万千瓦以下燃煤发电机组超低排放改造,已完成11台53.3万千瓦;关停燃煤火电机组150万千瓦;对省内上千家企业进行挥发性有机物污染治理督察……

“对空气污染行为保持高压态势,守护好生态环境,是我们对黑土地做出的庄严承诺。”辽宁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范国华说。

初冬的吉林省松花江源头,瑞雪飘飞,波涛翻涌。为治理好松花江和东辽河一些污染较重的支流和城市黑臭水体等,吉林研究制定了一批专项水污染防治条例,并通过建立健全环保信用评价和信息强制披露制度,让执法者有法可依,让违法者付出沉重代价。吉林还组建了辽河流域水污染专项整治工作推进组,并通过明察暗访、督察督办等形式推动制度落地生根。

在黑龙江省“北国粮都”富锦市上街基镇,湛蓝的天空点缀着朵朵白云,还未封冻的河流清澈见底。实行河长制以后,镇政府下发专项资金用于回收农药瓶。“农民的环保意识有了提高,改变了过去随手丢弃药瓶的行为。”河长田洪涛说。

黑龙江省生态环境厅副厅长丛丽介绍,近年来,全省统筹推动蓝天、碧水、净土、原生态、美丽乡村“五大保卫战”,全省水环境质量总体稳步改善,四大水系整体水质逐年向好。

拥抱绿色经济:转变思路天地宽

生态环境的持续向好,除了得益于污染防治力度不断加大,还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产业结构、转换发展动能密切相关。

在辽宁大连长兴岛,今年5月投产的恒力炼化一体化项目,每年可加工原油2000万吨,然而在这个随处可见“绿色恒力,循环发展”标语的超大型化工厂里既看不到烟囱林立,也闻不到异样气味。企业通过应用嵌入式污水一体化处理技术,中水回用率超过80%,企业的废水池里还养着上百条锦鲤。

“辽宁正持续推动工业绿色化发展,构建绿色制造体系,2018年以来,共培育国家级绿色工厂20户,省级绿色工厂42户,今年力争省级绿色工厂达到100户。”辽宁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何庆说。

在吉林东部,为落实国家停伐政策,保护好长白山林木资源和生物多样性,大量“砍树人”放下手中的油锯变身“看树人”,做起了绿色转型的生态大文章。

吉林省八家子林业局职工石军民曾是一名防火瞭望员,停伐后,石军民到旅游公司任职。如今,旅游公司与国内几十家旅行社开展合作,游客纷至沓来。“森林旅游是林业转型的好出路,将来会吸引更多的林业职工集资入股,让职工腰包都鼓起来。”石军民说。

针对煤炭行业“小、散、乱”和安全事故多发现象,黑龙江省2018年启动煤炭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专项整治工作,重点整治年产15万吨以下的小煤矿。按照黑龙江省委省政府部署,省内4个主要煤炭生产城市和龙煤集团分别制定了整治方案和限期关停台账,2018年黑龙江省淘汰关闭小煤矿245处,退出落后产能1483万吨。

生态游、冰雪游走红:东北的两座“金山银山”

枫叶、温泉、雾凇、滑雪、滑冰……近年来,东北的生态游、冰雪旅游逐渐受到“热捧”,绿水青山和冰天雪地正成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的一抹新亮色。

刚过去的这个金秋,万山红遍、层林尽然的景象为许多到辽宁本溪旅行的游客留下了深刻印象。作为曾经的“钢城”,如今的本溪风景秀美,森林覆盖率达到76.24%,位居辽宁之首。生态旅游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近年来,黑龙江省“以打造‘两座金山银山’为抓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念好山水经、冰雪经的旅游发展方向。发展冰雪游、森林游、边境游、湿地游、避暑游等旅游产业,推动文化、体育、时尚、健康养老与旅游融合发展,建成了全国一流的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夏季健康养老基地和全域旅游示范区。

良好的生态环境,让位于小兴安岭林区腹地的伊春市成为国内旅游热门“打卡”地。作为我国开发较早的重点国有林区,这座因林而兴的城市在全面停止商业性采伐后得以休养生息,并逐步向生态宜居城市“华丽转身”,成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样板。

如今,在伊春市友好区溪水经营所,大部分林业职工投身创业。副所长全宏镇说,2016年全所农家乐仅1家,现在农家乐和民宿达34家,全所产值3年翻了两番。

据统计,黑龙江省2018年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84亿人次,增长12%,实现旅游收入2253亿元,增长18%。

编辑:丁明辉 审编:yw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