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中国的地理标识,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维护生物多样性等诸多功能。在秦岭生态保护与科学利用上,如何做到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和综合账,是事关实现“美丽陕西”和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课题,也是市委、市政府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西安的重大实践。
早在 2012年7月,市委、市政府就将“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提出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理念,切实保护好秦岭的矿产资源、水系森林、名胜古迹、宗教祖庭、动植物资源,利用好秦岭丰富的生态人文旅游资源,建设好国家一流的旅游生态区,打造西安新的城市名片。
四年多来,西安通过立法对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作出规定,规范矿产资源、交通设施、城乡建设、旅游设施等方面的开发与保护,先后实施浅山坡复绿、环山路点亮、停车场规划、休闲绿道建设、铁锤治理行动……“一年有模样、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今天的秦岭,已经焕发出“生态文化交相辉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别样风采,成为西安建设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山水依托。
“立法”先行
“秦岭美,则西安美;秦岭兴,则西安兴。”自2012年我市把秦岭北麓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列为事关西安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便不断地探索秦岭保护的创新模式,使秦岭的发展融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使秦岭的保护成果及品牌效益惠及民生。
秦岭生态空间逐步优化
环境保护,立法先行。2012年,西安市人大常委会把制定秦岭保护条例列入了立法计划,并开展立法工作。历时一年多时间,经20余次、四上四下大的修改,又面向社会,广泛征求意见,在2013年7月26日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上,《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获得批准。
2013年10月1日,《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开始施行,这是全国大城市中首次为一座大山而专门设立的地方法规,寄托着西安人民对秦岭这座“父亲山”的责任与使命。《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法律的形式明确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生态格局。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海拔2600米以上区域及世界地质公园、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天然林区列为禁止开发区;秦岭山体坡脚线以上到海拔2600米之间的区域为限制开发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的其他区域为适度开发区。
在《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大秦岭西安段生态环境保护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相关部门又编制了《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等十余部与法规相配套的诸多约束性规划,划定了生态红线、建设控制红线,确定了生态保护区四至界限,建立了界碑标识。
2014年11月,《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办法》的制定工作启动,以进一步完善《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配套政策措施,与《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及各部门的法律法规,一起形成了秦岭保护完备的法规体系。为推动西安市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空间进一步优化,2016年,又启动“多规合一”工程,从根本上解决空间规划冲突、资源环境保护和利用等现实矛盾。
主动作为
秦岭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作为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治理得到了西安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按照“一年有模样,两年出形象,三年大变样”的要求和“一条绿线穿到底”的工作思路,我市主动作为,主动保护,实施生态环境提升工程,使得秦岭生态环境焕然一新。
我市先后实施《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规划实施方案(2012-2015)》九项工程,投资4.68亿元进行环境提升改造。重点推进《2014年—2016年秦岭生态保护区项目实施计划》,实施抢救保护、优化提升、公共服务3大类10个方面108个生态保护工程建设项目。2015年投入7.03亿元高质量推进环山路两侧166公里的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截至2016年5月,累计完成投资30亿元。
2012年,我市成立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领导小组,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严格执行《西安市矿产资源规划(2006年-2020年)》,持续开展对秦岭非法采砂采石的严厉打击。2014年,秦岭北麓浅山直观坡面绿化工程全面完工,总投资1.9亿元,增加森林面积约0.48万公顷。山区森林覆盖率持续攀升,生物多样性保护逐步走上了良性发展轨道。
据市秦岭办介绍,我市对涉及秦岭开发建设的环境影响报告书进行严格把关,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内的所有新、扩、改建项目均要求做到废水零排放,建筑、绿化等与周边景观相协调。相关区(县)环保管理部门对在建设期间全方位进行监管。对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建设项目在审批时予以支持和帮助。
正是有了一系列严格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提升工程,秦岭北麓正成为让市民和游客望得见南山、看得见八水、记得住乡愁的景观长廊。“这几年的环山路点亮和绿化工程,让这条秦岭的腰带变得越来越美。华灯初上,城里的万家灯火如繁星点点。秦岭脚下,沿着玉带似的柏油路骑行,呼吸着山里的新鲜空气,别有一番味道。”驴友吴华琦说,秦岭是大自然给我们最慷慨的馈赠,我们要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它。
担当重责
整治违建为全国树立范本
2014年4月,媒体曝光了秦岭北麓西安段违法建筑问题,引起中央到地方各级的高度重视。随后,在一个月时间里,我市对占市域面积约57.9%的秦岭北麓西安段43个峪口,全部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查出的202栋破坏生态的违法建筑,依法依规拆除及处置,恢复农地林地、恢复生态植被。如对属于占用耕地、林地的145栋违法建筑予以拆除,属于占用建设用地且没有审批手续的55栋违建依法予以没收,对改变用途或超高超面积建设
的其他违建予以整改等。一年多时间里,西安持续发力,采取“回头看”等一系列措施,标本兼治,促常态求长效。
202栋违法建筑的成功处置,无论从整治规模、执法程序,还是惩罚方式上,都具有范本意义。首先,执法必严,堵疏有道。在全面普查违建的基础上将法规落到实处,不留死角,坚持程序正义,确保被处罚人的行政复议权、行政诉讼权,让受罚者有冤可诉、有错即改;对于部分民众的对立情绪,成立相关工作组进行疏导,实行人性化之举。其次,人事双查,防止死灰复燃。最后,疾风迅雷,不拖不沓。从当年10月16日起,向社会各界立下“军令状”:11月底以前全部整治到位。以“快立、快审、快结”为原则,达到依法加快整治违建的目标。
目前,已处置的202栋及之后新发现并拆除的违法建筑,管控良好、生态得到修复,未出现反弹现象。涉及区县通过开展垃圾清运、土地复垦、补植树木等工作,已恢复地面及违建周边生态环境。
坚决的态度,果断的措施,也赢得了国内媒体的一致肯定。今年6月,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以“陕西秦岭违建别墅追踪:违建别墅整治完毕,环境逐渐恢复”为题,报道了西安市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断加大后续整治力度,促进秦岭生态环境治理取得的明显成效。
生态人文
绿色协调和谐共生
秦岭,对于陕西乃至全国来说不仅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还具有深刻的人文价值。围绕“保秦岭碧绿,护八水长流,建美丽西安”的目标,我市加大秦岭生态价值、文化价值、历史价值等对于世界、对于中国、对于西安的重要意义的宣传。先后成功举办“2013大秦岭发展论坛”、“呵护与守望——大美秦岭”当代名家国画邀请展、“华夏龙脉,大美秦岭”秦岭百年经典影像展、2013西安城市定向赛、2014“感恩大秦岭,重走红军路”系列活动。
2015年,市秦岭办联合《西安日报》、西安电视台推出“守望大秦岭—问道终南山”大型活动,通过拜访专家教授和宗教界、文化界人士,组织专家研究讨论,参与中国工程院2015年度秦巴山区绿色循环经济战略研究课题,每周深入峪口调研等形式,就秦岭保护问计于群众、问计于社会、问计于名家。确立了算大账、长远账、整体账、综合账,宁愿发展慢一点,也不能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工作思路和以生态保护为核心的理念。
保护秦岭,不光是保护秦岭的一村一落、一草一木,还要保护这里绵延已久的民风民俗,以及风俗背后的世道人心。随着西安市委、市政府的持续高度重视,群众保护秦岭生态的意识也在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社会群体及热心人士正参与到保护秦岭“父亲山”的行动中来。
几年来,相关部门和区县,通过普及秦岭生态保护科学和法律知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培养广大市民生态文明意识,把大家对秦岭的热爱转变为保护秦岭的实际行动,使感恩秦岭、保护秦岭成为全体市民的自觉行为和共同行动。先后开展的依法保护秦岭,共建美丽西安宣传周、“我爱西安拥抱绿色梦想”植树活动、环山路山地自行车赛,“赏春景、捡垃圾、关爱大秦岭”、“大美秦岭环保行”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了数以万计的市民参加。
从古至今,秦岭既是我国的地理标识,又是精神标识。护青山绿水,守一城安宁,久久为功,西安市将按照“山青、水净、坡绿”的目标,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不断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呵护我们的“父亲山”。
秦岭北麓生态保护取得阶段性成果
“置身秦岭,首先会被丰富的植被类型所吸引,这种感受要比身处其他很多山脉都更加强烈。”西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岳明说,秦岭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近年来,西安对秦岭的保护力度空前,改善了生态环境,理顺了各种关系,包括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市场与政府的关系、公众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的关系。他认为,应进一步从立法角度加强秦岭保护的强度,对于可以开发生态旅游的功能区,可以借鉴神农架生态保护的概念,通过整体规划统一协调,推进秦岭生态文明的建设。
“秦岭是华夏龙脉,是中国的‘父亲山’。外国友人讲,不到西安就等于没有到中国。我们还可以讲,不上秦岭也等于没有到中国。”省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张宝通认为,目前我国保留下来以“秦”命名具有国家意义的名称就是“秦岭”。因此,秦岭不仅是中国的地理标识,秦岭还是中国的国家象征,是中国的国家名片。因此,作为中国人,应当积极争取把秦岭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将秦岭打造成国家中央公园。
西安市委党校文列认为,西安市作为保护秦岭北麓生态环境最重要最直接的主体,近年来,经过市县乡各级政府的大力宣传、政策引导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举措,使得一些威胁秦岭北麓生态安全的突出问题得到纠正,重点违法违规行为和突出问题受到查处,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有所扭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市社科院原副院长、研究员李骊明说,保护秦岭是一件利在当下、功在千秋的大事。秦岭和西安民众的生活质量紧密相关,环山公路建设使西安市民具有了一个天然氧吧和巨大的绿色公共系列产品,这在全国并不多见。
数字看变化
根据市秦岭办五年工作报告
截至今年5月,已投资30亿元实施秦岭北麓西安段浅山区保护利用九项工程
2012年以来,开展“铁锤治理”行动37次,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步入常态化
2014年,全面完成202栋违法建筑处置任务,并对拆除点及周边环境实施了生态恢复,共计145.06亩
2015年,对2014年违法建筑处置情况开展“回头看”,已处置违法建筑管控良好,地面及违建周边生态环境得到修复
严格建设项目准入审批,2013年以来,共审核准入生态保护、生态旅游、基础设施、国防建设等方面项目88个
编辑:徐飞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