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粤港澳大湾区将成“水鸟天堂”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讨论稿)》出炉 计划吸引更多鸟类安家
南沙湿地公园的黑脸琵鹭。
践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又有新举措。近日,广东省林业系统在广州举办专家咨询会,首次向社会公布了《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规划(讨论稿)》(以下简称《规划》)。按照《规划》,至2025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建成水鸟生态廊道,改善水鸟生境,提供更多的栖息地给珍稀野生水鸟“安家入户”,增加种群数量。同时,广东的街坊将有更多观鸟路线,亲近自然。
大湾区地处候鸟重要迁徙路线中端
粤港澳大湾区有丰富的滨海湿地和水网湿地,又位于国际东亚候鸟重要迁徙路线的中端位置,每年成千上万的迁徙性水鸟在此南来北往或繁衍后代。环境的改善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安家入户”,如海珠国家湿地、南沙湿地、花都湖湿地等,也给市民提供了亲近大自然的好去处。
在新一轮绿化广东大行动中,广东一共增加了70个白云山的森林面积。咨询会上,专家肯定了绿色广东近年来的成果。据介绍,目前,全省已列入国际重要湿地4处、湿地自然保护区94处,湿地公园190个,湿地保护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三步走建成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
《规划》提出,至2025年粤港澳建成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实现大湾区珍稀野生水鸟的种群数量增长,分布范围扩大,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的总体目标。
实现这个目标分3步走,第一是全面推进期(2018~2020年),摸清粤港澳大湾区滨海湿地、水鸟及其生境现状,对水鸟生态廊道进行合理规划。基本消除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上的阻隔,优化大湾区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初步构建水鸟生态廊道。第二是完善提升期(2020~2022年),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基本建成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第三是巩固完整期(2022~2025年),大湾区的水鸟生境得到大幅改善,显著提高水鸟物种多样性,扩大珍稀野生水鸟的种群规模,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建设范围是湾区内沿海滩涂、主要的湿地公园、河流入海口以及直接入海的河流及其支流滩涂。据初步规划,拟划分“主、次、支”廊道3级结构,其中,一级廊道为主廊道,以沿海滩涂及河流入海口为主;二级廊道为次廊道,以直接入海的河流及其滩涂为主;三级廊道为支廊道,以主要河流的支流及其滩涂为主。
其中主廊道平均宽度1000米,分布在从惠州到香港再到江门的沿海区域,将发挥廊道骨架结构作用、水鸟迁移、咸淡水循环的重要通道。
次廊道平均宽度200米,主要沿着东西北江主干流分布,作为水鸟迁移、水系循环的重要廊道、限制快速城市化进程的生态隔离。
支廊道平均宽度30米,是水鸟迁移的重要廊道,提供营养物质循环、人居小气候营造、居民教育游憩等。
黑脸琵鹭领衔“最强卡司”
在粤港澳大湾区水鸟生态廊道的建设过程中,黑脸琵鹭有望成为首个“明星鸟种”。作为全球仅次于朱鹮的第二种最濒危水禽,黑脸琵鹭每年有超200多只在香港栖息,而广东全省从2010年的100多只增至2016年的250多只,总数占到全球的十分之一左右。
目前,广东调查记录到的404种鸟中,有国家级重点保护物种45种,占总数的11.14%。其中,国家I级重点保护物种5种,分别为白腹军舰鸟、黑鹳、中华秋沙鸭、白尾海雕、白肩雕。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曹洪麟则建议,像黑脸琵鹭这类的重要鸟类还可以再增加1~2个物种。例如中华秋沙鸭,按照此前的规律,这种鸟仅迁徙到惠州白盆珠,通过努力,也可以吸引其到海珠国家湿地公园安家。
10月观鸟正当时
进入10月,随着冷空气南下增加,广州各地的湿地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候鸟,如今观鸟正当时。
海珠湿地:寻找“最美小鸟”
广东昆虫研究所的调查显示,海珠湿地的鸟儿持续增加。街坊到访其中,能见到苍鹭、夜鹭、白鹭、黑翅长脚鹬等鸟类。去年还有神秘的新客到访,它色彩斑斓,头顶及背上是诱人的巧克力色,其余为蓝绿色;媚眼上有一条长长的黑色眼线;腰和尾部是明亮的蓝色,长长的尾巴是和天空一样的浅蓝色。这个“小精灵”叫蓝喉蜂虎,因喉部蓝色、嗜食蜂类而得名,被誉为“中国最美的小鸟”。由于它们对生态环境要求很高,通常说有蓝喉蜂虎存在的地方就是良好生态的标志。
南沙湿地:邂逅黑脸琵鹭
南沙湿地则是邂逅黑脸琵鹭最佳去处。按照规律,每年11月至次年5月,是南沙湿地的最佳观鸟期,每年到这里过冬的候鸟逾10万只。黑脸琵鹭、白琵鹭、黑翅长脚鹬、赤麻鸭等难得一见的鸟类,甚至白尾海雕等一级保护动物都可能在南沙湿地偶遇。
大学城湾咀头湿地:看呆萌野鸭
大学城湾咀头湿地公园升级改造后,监测数据显示,公园内目前已经记录有60余种鸟类在此栖息觅食,丰富的湿地生态环境不仅吸引了多种鹭科鸟类,还有鸻鹬类、秧鸡科鸟类前来栖息与繁殖,甚至吸引了猛禽隼等前来觅食。
进入湿地后,沿着道路往前走,能通过望远镜看见远处的树木顶上,密密麻麻站满了白鹭、夜鹭、苍鹭等。核心区湿地中,还能看到成群的野鸭,这些“呆呆的”野鸭往往不太怕人,往往游人走近时,它们才会仓皇躲开。(文/记者 刘幸 图/记者 杨耀烨 通讯员 林荫)
编辑:陈慧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