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环境报记者 刘立平 通讯员 邱克明
从湖南省张家界市桑植县城出发,沿着蜿蜒崎岖的公路行驶两个多小时,就来到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芭茅溪水田坝村芭茅溪水电站拦水坝旧址,只见河水缓缓流下,岸边水草丰美,水中鱼儿畅游。浊水变清水,死水变活水。按照中央环保督察组的要求,自去年12月10日爆破拆除芭茅溪水电站大坝后,通过增殖放流和生态修复,大坝下游已经实现生物多样、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目标。
保护区里为何这么多水电站?
张家界大鲵国家级保护区1996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总面积超过1.4万公顷,将张家界市76%以上水域划为保护区,境内有大小河流212条,流域总长3131.8公里,是25个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之一。
2017年7月31日,中央环保督察组向张家界反馈督察意见时指出,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不到位,违法违规问题突出,保护区内设有水电项目67个,其中49个位于核心区、缓冲区,67个项目中有29个为保护区设立后新建。由于大量水电开发,保护区大鲵的天然出苗点已比保护区成立之初大幅减少。
根据《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禁止开展生产经营活动,不得建设任何生产设施。张家界市相关部门立即对这67座水电站逐一核对,确定不涉及大鲵保护区的5座,涉大鲵保护区但还未建设的两座,实际涉及大鲵保护区的有60座,其中核心区27座、缓冲区15座、实验区18座。
既然是国家级大鲵自然保护区,为何会有这么多水电站?调查发现,许多水电站建设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大鲵自然保护区成立前,已经存在31座水电站,29座新建的水电站中,位于核心区、缓冲区内的有25座。
“挤占了生态流量,阻碍了鱼类洄游。”桑植县水利局局长谷国生说,桑植县小水电站的大量存在,对流域生态环境破坏明显,严重影响大鲵及其生存环境。
分类施策抓好问题整改
2017年8月18日,张家界市出台整改方案,坚持分类施策,按照立即关闭一批、限期退出一批、整改保留一批的原则,确定立即关闭12座,限期退出24座,整改保留24座。
从整个大鲵自然保护区来看,60座水电站中,除了实验区的水电站整改保留外,在核心区和缓冲区内,只有具有较强防洪、灌溉等民生功能的,才能适当保留,其他纯发电功能、装机容量小的都必须尽快关闭、退出。
“电站可拆除,水库得保留。”在永定区召开的山羊溪、哈溪、黄茅溪、清水泉水库大坝拆除方案听证会上,永定区天门山镇柏树居委会村民胡柏年呼吁。
山羊溪电站位于澧水支流九斗溪大坪段,建于1985年,装机445千瓦,在大鲵自然保护区的缓冲区范围,属于关闭拆除对象,但山羊溪水库兼顾灌溉、饮水等功能。“灌溉农田2000亩,承担集镇供水任务,日供水5000多吨。”如果拆除了,百姓的灌溉饮水就会成为新问题。
经过市民听证和专家论证,最终山羊溪电站拆除,水库保留。
“并没有简单地搞‘一刀切’关闭,兼顾防洪、灌溉、饮水的实际进行整改,予以保留。”经过多方论证,核心区内的慈利江垭水电站、武陵源索溪电站,缓冲区内的永定区土木溪水电站、鱼潭水电站等7座水电站和实验区内17座水电站整改保留。
在张家界市慈利江垭库区,湖面风光秀丽,湖水清澈透明,两岸峡谷幽深,让人流连忘返,这里是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作为澧水流域重要防洪骨干工程,江垭水电站装机容量30万千瓦,平均年发电量7.56亿千瓦时,水库防洪库容7.4亿立方米,可灌溉农田面积0.57万公顷,为5万群众提供生活用水。
关停小水电站获百姓点赞
张家界市桑植县谷家坪水电站拦水坝拆除后,家住下游的村民谷臣利逢人就夸:“关停小水电站好。”
谷家坪水电站地处澧水一级支流郁水刘家坪段,是一座引水式发电站,位于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范围,2009年开工新建,2013年建成投产,主要以发电为主,装机容量1000千瓦,属于立即关闭的对象。
由于隧道引水造成河道断流长度较长,不仅与当地群众用水矛盾突出,也对流域内生物多样性及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去年12月6日,桑植县关闭了这一水电站,并对拦河坝进行拆除,短短8个月时间,郁水河段生态得到较大改善。
除了关停,张家界市对限期退出和整改保留的水电站,进行下泄生态流量改造,安装下泄生态流量控制装置。以前的水电站,大部分把水拦截用于发电。进行下泄生态流量改造后,必须将多年平均流量10%的水泄到下游,确保下游河道有水。
如今,已对48座水电站安装了监控视频,用于监控水库下泄生态流量的情况,监控数据直接传送到县(市、区)政府。
张家界市还严格落实水生生物增殖放流任务,增殖和恢复大鲵保护区流域内水生生物资源,缓解水电工程建设对水域生态环境和水生生物资源造成的不利影响。据统计,今年以来,张家界市共放流大鲵亲本94尾、后备亲本285尾、幼鲵6600尾、其他鱼苗210.5万尾。
编辑:陈慧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