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8月27日电 中国气象局今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国气象局新闻发言人陈振林对《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进行了要点解读。我国气象现代化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治理体系,使我国气象部门基本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全球创新、全球治理能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气象卫星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陈振林表示,8月11日,中国气象局正式印发《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行动计划(2018-2020年)》(简称《行动计划》),提出提升信息化水平、推动核心技术攻坚、推动智慧气象业务发展、提升国家战略举措气象保障能力、提升科学管理水平、加强基层建设等6大类共28项重点任务。
陈振林指出,《行动计划》明确,我国气象现代化到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以智慧气象为重要标志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服务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治理体系,使我国气象部门基本具备全球监测、全球预报、全球服务、全球创新、全球治理能力,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气象服务、气象卫星等领域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行动计划》以推动气象业务现代化为重点,突出强调信息化驱动现代化,紧抓核心技术攻坚这个关键,面向智慧气象的发展方向,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根本目标,围绕“气象核心技术突破、基础和基层建设、气象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大攻坚任务进行总体架构设计和具体任务谋划。
一是狠抓核心技术攻坚,体现科技支撑作用。《行动计划》以提升气象业务能力为重点,将信息化作为实现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以信息化驱动现代化,贯穿现代化的全过程;将智慧气象作为发展方向,着力谋划智能观测、智能预报和智慧服务融合发展,并推动向全球业务发展;要狠抓“四大核心技术攻关”、卫星雷达等资料应用、云计算大数据智能等新技术应用,完善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确保强“内芯”、用“外脑”。
二是狠抓基础和基层建设,体现协调统筹发展。《行动计划》提出,以提升科学管理水平作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有效手段,着力加强管理信息化、制度规范、标准体系和人才体系等建设,助力现代化提质增效;将基层台站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和基层综合业务服务能力提升作为突破难点,要求各省将气象现代化发展成果在市县气象局推广落地,实现一体化协调发展。
三是狠抓气象服务供给的质量和效益。坚持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的根本目标,将气象现代化建设成效落实到综合防灾减灾、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生态文明建设、“一带一路”倡议、军民融合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等重大国家战略举措上来,着力提升国内、国际气象服务保障能力,推动气象服务高质量发展。
陈振林表示,《行动计划》提出的推动核心技术攻关,主要聚焦两个方面,一是关键核心技术,重点是发展数值预报模式。完善高分辨率资料同化与数值天气模式,提升全球大气模式分辨率和集合预报能力,使可用预报时效达到8天,水平分辨率达到10公里;研发资料质量控制及多源数据融合与再分析技术,建成我国第一代变分与集合卡尔曼滤波混合同化系统,增强数据资料对模式的支撑能力;发展次季节至季节气候预测和气候系统模式,有能力对外发布未来11天到年的大气、陆面、海洋和海冰格点预测产品;发展多尺度气象数值预报模式系统,建成面向未来的满足0-90天预报预测需求的动力框架研发和测试系统。
二是应用技术,重点是加强观测资料和数据智能应用能力。要推进风云气象卫星发展及遥感应用体系建设,既要推动新一代静止气象卫星观测升级换代,更要提升卫星遥感应用技术水平,强化卫星等先进观测资料对模式和业务服务的保障;加强对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转化、应用,为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提供新动能。
陈振林指出,《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推动智慧气象业务发展,就是通过深入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等新技术,依托气象科技进步,使其成为一个具备自我感知、判断、分析、选择、行动、创新和自适应能力的系统,让气象业务、服务、管理活动的全过程都充满智慧。智慧气象是未来一段时间气象业务发展的重要方向。
在《行动计划》中,将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作为当前智慧气象业务发展的重点,并进行了统筹部署。发展智能观测业务,主要是通过自动化改造与天气实况自动判识新技术研发与业务运用,以及推进全网设备协同智能观测和多种模式社会观测,实现观测“自动化、协同化、社会化”。发展智能预报业务,主要是通过构建智能网格预报业务和产品体系,改革业务流程,完成业务布局,调整业务分工,实现预报“无缝隙、全覆盖、精细化”。发展智慧气象服务,重在做到“普惠、精准、交互、泛在”。基于气象大数据云平台建设,气象部门将推动与上下游行业和服务用户的基础信息数据的共享共用;强化面向公众的、基于位置的、按需提供的智慧气象服务;建立以影响服务为方向、以客户定制为特征的新型专业气象服务模式;提升智能化决策气象支持能力,实现各类突发事件的气象灾害综合分析研判“一张图”服务;搭建基层气象防灾减灾大数据平台,提升基层综合气象防灾减灾智慧化水平。通过融合发展智能观测、智能预报、智慧服务,气象部门将充分发挥我国承担世界气象中心的作用,从陆地到海洋、从中国到世界,努力发展全球气象业务。
此外,聚焦服务国家战略,《行动计划》提出了具体落实举措。在气象综合防灾减灾能力方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两个坚持,三个转变”,从构建气象灾害监测预报体系、预警信息发布体系、风险防范体系和法规标准体系入手,开展重点区域气象灾害防御示范建设,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气象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在服务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方面,努力发挥气象减灾与增效的双重作用,增强农业气象服务有效供给、强化农村气象防灾减灾、全面提升贫困地区综合气象服务能力。在服务生态文明保障服务方面,围绕新需求优化业务布局,从提升和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气象服务能力、大气环境治理气象保障能力、服务绿色发展的气象保障能力、生态修复型人工影响天气能力等四个方面能力建设加以落实。同时,也要提升“一带一路”倡议气象保障服务能力,推进气象军民融合深入发展。气象部门也将推动雄安新区智慧气象示范区建设,将其作为气象现代化的“样板间”“试验田”。
陈振林还指出,《行动计划》也充分推动国家级与各省协同发展。国家级气象现代化重点在于核心技术、核心业务的攻关;省级气象现代化重在对国家级业务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重点在提升服务能力。《行动计划》给各地推动气象现代化留了足够空间,就是鼓励各地对接需求,结合实际探索创新,推动形成有地方特色的现代化建设成果。同时,气象现代化要全面推进、上下协调,基层和基础工作是现代化落地的难点。各地要重视基层台站建设、基层综合业务服务能力建设。各省级气象部门要加强对基层气象部门综合业务服务能力的评估,找短板、补弱项,推动市县级气象现代化“精准扶助”,着力实现省市县一体化发展。 《行动计划》明确了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保障措施,要加强党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政治站,强化改革对气象现代化的推动作用,加强经费保障、考核评估及开放合作。
编辑:陈慧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