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绵城市:大雨不湿鞋 暴雨不看“海”

 时间:2018-08-17 13:33:41来源:广州日报

原标题:大雨不湿鞋 暴雨不看“海”

横琴的海绵湿地公园

横琴综合管廊

横琴市政道路绿化带上布满排水孔

近日,受台风“贝碧嘉”影响,珠海连降暴雨,使得广州市出现近20处内涝;同样去年8月底至9月初,半月内台风“天鸽”“帕卡”和“玛娃”三连拍,连续的强降雨让珠海大部分地区和路段遭遇水浸,但地势较低的横琴,在多次台风过后都没有出现大面积内涝和水浸,哗啦啦的雨水汇聚成流,很快就消失不见了。

今年6月7日,深圳市光明新区遭遇暴雨天气,根据气象数据显示,日降雨量为126.5毫米。作为全国第一个通过国家绿色生态示范城区专家组验收的试点区域,大暴雨过后,新区海绵办技术人员对试点区域海绵项目开展现场巡查,发现原内涝点均无积水,海绵项目显现较好的效果。

深圳、珠海两市2016年双双入选全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光明新区和横琴新区更是先行先试,在城市建设之初就融入“海绵城市”的理念,在一些基础性市政设施建设上就树立低碳生态人居标杆,为新区发展打下“百年基业”,而从实际效果上看,一些海绵城市样板工程已经实现“大雨不湿鞋暴雨不看海”。除了深圳、珠海等入围全国试点外,珠三角其他城市也都开展了海绵城市试点工作,目前已建的海绵城市试点项目、示范区,能否真的像海绵一样,暴雨中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呢?“海绵城市”该怎么建?建设效果该怎么评估?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深入广深珠多个城市,实地调查一探究竟。

样本1

全国首个“鲁班奖”综合管廊

去年8月,半个世纪以来最强台风“天鸽”正面横扫珠海;全市多地发生内涝险情;可怕的是,没几天,“帕卡”和“玛娃”两个台风又接踵而来,连续的强降雨让珠海大部分地区和路段“雪上加霜”。但离海边最近,地势较低的横琴新区在经历了三个台风后却没有出现一处大面积内涝和水浸。

谢仁在横琴干了近30年的环卫工作,这也是他平生见过最厉害的台风,但并没有给他带来很大的困扰。台风一过,暴雨一停,谢仁和同事直接上街清扫了。“这在以往是根本不可能的事,现在不管下多大的雨,街上、路上,很少有积水”,谢仁说,这个明显变化出现在2015年前后,那时正好横琴地底下一条蛟龙大“动脉”建成以及部分市政海绵道路改造完成投入使用。

谢仁说的这条蛟龙大“动脉”就是全国第一个获得“鲁班奖”和“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的地下综合管廊——珠海横琴地下综合管廊,这也是迄今迎来近百个城市市长前来学习参观的地下综合管廊。

站在横琴岛上,脚下往地壳深处6.5米的地方,这条目前全国里程最长、规模最大、体系最完善的地下综合管廊,沿横琴环岛北路、环岛东路、港澳大道、横琴大道、环岛西路等地,形成“日”字形环状管廊系统。综合管廊全长33.4公里,管廊最窄处也有3米宽、3米高,进入管廊,放眼望去,在这段宽敞的水泥隧道里,电力、通讯、给水、中水、供冷、供热及垃圾真空系统等7种市政管线整齐排列。其中一侧的底部放了一条黑色的粗径给水管。除了有序排列各类管道,管廊内还配备有计算机网络、自控、视频监控和火灾报警四大系统,具有远程监控、智能监测、自动排水、智能通风、消防等功能;里面共配置摄像头724个,并安装了温湿度控制、氧气控制、烟感灭火器等感应器,这些设备信号都会连接至地面的监控室。监控室内有人24小时值班,任何一根管线一旦出现异常,就会自动感应反映到监控室,随时可以安排相关人员进入管廊维修处理。

在过往的城市管理中,地下各类管线情况复杂,每家管线的管理方自行其是,一旦遇到管线需要维修迁改,水管破裂,只能通过反复开挖进行维修,因此“拉链路”到处发生。横琴综合管廊的出现,让城市告别“拉链路”,减少因频繁开挖对交通和居民出行造成的影响和干扰,也避免了暴雨天因“拉链路”导致排水不畅、浊水横流。

“本来,排水管线没有被安排进入管廊,横琴综合管廊与城市排水没直接关系,但是道路反复开挖和‘拉链路’往往是一些地方雨后产生内涝的原因之一,自从横琴综合管廊建成后,马路上随地开挖、雨天浊水横流的现象不再发生,因此综合管廊又成了海绵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学习的榜样”,横琴综合管廊工程相关负责人介绍,另外海绵城市对城市供水渗水率、漏水率有较高要求。很显然,综合管廊内出现,给水管道不直接接触地表,加上监控维护科学,使用寿命更长,使得城市渗水率漏水率大大降低,从这些方面说,它又与海绵城市息息相关。

正因为此,2015年4月,住建部曾一次性组织全国70多个城市的市长到横琴考察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经验。此后,拉开了中国万亿级的地下管廊建设序幕。在广东,2016年,广州、深圳、珠海、佛山、韶关、肇庆、阳江7个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开工建设计划为187.62公里,多个地市均积极开展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工作。目前,广东省已建立全省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项目库,目标到2020年全省建成不少于1000公里的城市地下综合管廊。

样本2

新城建设中的“海绵元素”

根据全球领先水务研究机构国际水务智库以及水泵水技术解决方案领导者格兰富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海绵城市建设白皮书》中显示,广州治理内涝已初见成效,入选中国海绵城市取得积极进展成功案例。此次白皮书中入选成功案例的有广州、上海、福州、天津、萍乡五个城市。根据国家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到2020年,城市建成区20%以上的面积须达到吸收和再利用70%雨水的目标要求。

就在今年7月24日,广州市海绵办处长许忠洲带队到黄埔区现场督导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督导组现场察看了黄埔区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九龙湖工程)、广河北辅路以及科学城的牛角岭湿地公园的海绵城市建设情况,并组织召开海绵城市建设督导会。

据了解,知识城中部雨洪蓄调工程一期(九龙湖工程)工程按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建设。一期湖区1.63平方公里,水面面积约0.66平方公里,调蓄库容约134万立方米,一般库容量125万立方(常水位标高),年平均径流量1213万立方米。目前正在抓紧水利工程施工。广河北辅路道路总长1.258公里,呈东西走向,东接现状九龙大道,西连在建的南北向主干道狮龙大道。与南沙雨洪公园一样,该工程设计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绿道全部采用透水混凝土,通过错峰形成生态草沟、下凹式绿地,收集雨水,建设雨水花园。

“丰富景观绿化层次的同时可减轻暴雨季节外侧绿地地表径流对道路排水的压力。”据黄埔区规划部门负责人介绍,科学城建设的同时,规划建设了牛角岭湿地公园,该公园总用地面积15.8493万平方米,其中湿地面积约2.5万平方米,以建设生态湿地公园为主题,在保护原有生态环境基础上,以原有山体西南侧存在的小水塘(面积仅2000平方米)为改造重点,扩大至2.5万平方米的生态湖,以点带面,打造整体生态化的湿地公园。同时,融入海绵城市建设理念,增强雨水渗、蓄、滞、净、用、排功能,进一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广州市海绵办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广州各区的“海绵城市”工程建设,应引入海绵专业团队,充分糅入海绵元素,做到成本低、效果好。“海绵”不是一个口号,而应该是真切达到环保节能功能的概念。海绵办负责人表示,当下应该通过组织开展海绵城市专业知识培训来普及“海绵”概念。

样本3

市政道路遍布城市“海绵体”

横琴的宝兴路,这条路是国内第一条也是目前唯一一条没有铺设传统市政排水网的道路。2014年以前,宝兴路雨污合流,每到台风季节或雨季宝兴路总是会积水,最深处达60厘米以上,经常有大量小汽车被“泡趴”;2014年改造投入使用后,无论遇到多大的雨,道路也见不到积水。而现在这条路上,两侧的绿化带明显低于中间的沥青马路,而且每隔数米,绿化带围栏就有一个供雨水流进的孔洞,使得雨水能够快速流入绿化带内渗入地下的排水渠,再通过排水渠流进附近绿化广场底下的一个大型蓄水池内。

“排水沥青主路面+排水沥青非机动车道+彩色透水砼人行道,将主路面和非机动车道的雨水通过路面排水层采用暗排方式,收集进入隔离带的绿化中分带,绿化带对雨水初步过滤后下渗通过绿化带下部渗水盲管收集经过核心模块吸滤处理,最后储存于街边绿地的下部作为消防备用水,街边绿地做成下凹式绿地消纳中小雨水,同时附近的绿化广场底下有一个3000立方米空间用于路面暴雨调蓄”,横琴新区建设环保局局长助理刘勇介绍,“宝兴路改造综合运用了多种海绵城市建设技术,包括下凹式绿地、植草沟、雨水排水管廊、新型雨水口、透水路面等,无需传统的雨水管网,就真正达到了生态排水的目的”。

同样,记者在深圳光明新区看到,光明城站西侧的38号路等道路,从表面看,与其他路没什么两样。但在业内人士眼中,这条路暗藏“玄机”:道路采用下凹式绿地(种植耐旱耐涝的本土植物等)、透水路面等工程措施:在车道、自行车道和人行道采用各种温拌及再生透水建材等新型材料;在道路中央和两侧绿化带建设下凹式绿地,将雨水汇集后经下凹式绿地过滤、滞蓄、渗透、净化,超出设计能力的雨水最后通过溢流口进入市政雨水管道。这些工程措施带来的好处是道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中小雨不产生汇流,采用了“低影响开发理念”的38号路,正是城市的“海绵体”。

除此之外,龙光玖龙台小区人行道铺设透水铺装,与传统的水泥路面相比,透水铺装不仅有高强度的透水性能,还防滑耐用,雨水落到透水路面后迅速渗入地下,大大缓解了路面积水的情况;创投路的生物滞留带承接机动车道的径流雨水,降雨时雨水在机动车道汇流,通过横向坡度沿着开孔路缘石进入生物滞留带滞蓄,对径流雨水和污染物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超过设计标准的雨水沿溢流口溢流到市政雨水管道……

样本4

公园绿地成天然“蓄水池”

作为广州“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南沙明珠湾的雨洪公园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示范点。雨洪公园目前正在建设中,预计今年底可以开门迎客。

从外观来看,雨洪公园与普通公园没有两样,其实“海绵城市”的秘密都在地下。明珠湾区工程总承包项目总工程师何锦明认为,海绵城市设计最重要的是让城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在设计开发过程中,雨洪公园最大限度地保护了原有自然环境,尽可能降低城市建设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雨洪公园里的小径均采用了透水铺装,通过自洁式透水砖、透水仿花岗岩等材料,使得雨水可以通过铺装结构往地下渗,从而消除传统硬化路面铺装导致城市降雨地表径流增加等问题,使雨水还原地下。公园内的草地,一眼望去并无玄机,但其实草地下隐藏着一条植草沟,由透水土工布包裹砾石、透水软管构成。沟的表面用绿植覆盖,沟里的砾石层是由花岗岩、页岩、陶粒、粗砂等多种不同密径、不同材质的颗粒依次排列,形成了潜藏在公园地下的“过滤芯”,对雨水中的多数悬浮颗粒和部分溶解污染物有效去除。公园内的绿化范围内植草沟与沟宽更大的渗沟结合使用,再通过生态池和高低不一的土丘,形成自然与城市之间的一层过滤膜。据介绍,雨洪公园在正常气候条件下,可以截留80%以上的雨水,成为南沙灵山岛尖海绵城市系统的“中央集水站”。

“横琴本身就是一个天然的海绵体,就是说我们的山、水、湿地浑然天成,截至目前还建设了两个湿地公园,占地面积将近400多公顷”,刘勇介绍,芒洲湿地主要是通过雨水花园、植草沟、人工湿地等低影响开发措施的建设并作为整个横琴岛北部的末端调蓄措施对雨水进行合理消纳管控。 位于金湾航空新城核心区的金山公园,是珠海全市第一个“海绵公园”,首期2016年12月就建成对外开放,该公园规划设计以纽约中央公园为参照,以“新城绿肺”为设计目标,绿化率达到87.25%。金山公园的中央大草坪面积有3万平方米,晴天时,它可以供游人在上面休闲嬉戏,而在雨天时,它又能够很好地储存雨水。除大草坪外,金山公园还充分利用了雨水花园,还有用透水混凝土和透水砖打造而成的透水路面,有效实现了吸水和存水的功能,再加以循环利用。相关负责人贾振兴说,“传统的公园每逢大雨主要依靠市政管线等灰色基础设施来排水,造成逢雨必涝。金山公园是按照海绵理念来进行设计的,下雨时吸水、渗水、净水、蓄水,并将储存的水加以利用。”

位于深圳市福田区中心区的中心公园,占地面积147公顷,呈南北长条形分布,福田河穿越整个中心公园,与公园形成多个梯度的水体,既有净化城市水体的北侧人工湿地,又有缓缓流淌的河水,整个公园已成为城市中心区的重要海绵体。

而在光明新区群众体育中心,建设近万平方米的绿色屋顶和1.3万平方米的透水广场、生态停车场,透水面积超过场地面积的70%,配建500立方米地下蓄水池,收集经绿色屋顶等设施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洒,累计年雨水利用量超过1万立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达50%以上。(记者耿旭静)“

编辑:陈慧媚 审编:QM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