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广州地铁建设“大年”,一个地铁工地每天晚上就得向外运输超30车余泥,这些余泥怎么处理才恰当?近日,羊城晚报记者跟踪了一辆运输车,从中发现一个“吞余泥,吐金砖”的生态链条。
一个工地一晚30车余泥
白天开工,晚上运输余泥,是市里很多工地的常态。3日晚9时许,广州一在建地铁工地里,挖掘机正“勤奋”地转动,泥头车候在一边。工地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从去年二三月份开工至今,这里每天晚上8时30分到11时30分这段时间,都要通过泥头车将白天两台盾构机作业产生的余泥,运到工厂集中处理,“通常5分钟就能装满一车,一个晚上要运输超30车。”
为了避免路上洒落,装完一车余泥,被要求盖上车顶铁盖。每一辆运输车离开工地门口前,还需要有两名工人喷水清洗,让运输车干干净净离开工地。
记者留意到,车辆离开工地的时候,车头还要“刷脸”滴卡,代表车辆离开工地,当它到达终点工厂,还要再刷一次卡,由此实现电子联单,全程监控,证实余泥运输到厂。据说,甚至可以通过手机应用程序“渣土宝”查看相关信息。
循环再生让余泥变“金砖”
余泥离开工地之后将去往哪里?记者一路跟踪,发现其去到了位于白云区江高镇的和泰新型墙体材料厂,这里是广州市目前唯一专门开展下挖类余泥循环利用的企业。在这里,通过生产线的“雕琢”,包括破碎、搅拌、陈化、挤压成型、烘干、烧结成品等工序,余泥变成了能再次产生经济效益的砖头。
工厂负责人石青兰告诉记者,这家工厂成立于2003年,主要利用建筑废弃物余泥渣土、地铁盾构泥为原料生产环保建筑符合结构砖。五年来,已经处置了建筑废弃物超过600万吨,生产了约235万立方米的环保砖。2017年9月,在广州市城管委、白云区以及白云区城市管理局的支持下,这家工厂纳入到《广州市建筑废弃物消纳场布局规划(2016-2020)的通知》,并获得市政府批准实施。
近日,广州市城管委发出《关于商请协助白云区和泰新型墙体材料厂升级改造建筑废弃料资源化利用项目厂房及生产线的函》,指出该项目可以科学解决建筑废弃物出路难题;希望尽快建成广州市首个循环利用下挖余泥试点企业。
余泥妥善处理有迫切需要
广州市建筑废弃物处置协会副会长陈炳响告诉记者,根据公开数据,过去三年平均下来,广州建筑废弃物每年约产生2800万立方米。这些废弃物中,建筑拆迁占16%,装修材料占1%,其余83%是地下挖出来的余泥,约2324万立方米。
一年2324万立方米的余泥有多少?一辆车身8米的泥头车可以运载11立方米余泥,要装这2324万立方米余泥,泥头车前后相连将达16901公里,相当于1157条黄埔大道,从广州天河到北京朝阳区,排起来可以来回四趟了。陈炳响说,余泥得到妥善处理,有着迫切的需要。
呼吁更多环保企业加入
这么大的余泥量,广州准备好了吗?事实上,这些年来,广州市城管委也在努力创新办法“对症下药”。从广州市城管委公开信息来看,余泥主要送去基坑回填或者专用场所消纳。广州目前有运作中消纳场所11座、回填场所3座,主要分布在花都、从化、番禺、南沙等地。部分消纳场所为长期消纳场;一些符合要求的基坑回填工地,亦会承担消纳场所的功能。
部分建筑余泥会拿去循环再用。目前,广州有13间登记在册的建筑废弃物循环再用单位,分布在荔湾、白云、花都、增城、南沙、天河等区。建筑余泥运输至此,可被制成混凝土骨料、实心砖、透水砖、路面砖等建筑材料,再次应用在建筑上。
陈炳响最希望的是,未来有更多具环保情怀的企业家能够加入到余泥再生的专业化处理中来,毕竟与庞大余泥量对应的“处理”,目前依然捉襟见肘。(文/羊城晚报记者 甘韵仪 梁怿韬 实习生 李嘉慧)
编辑:陈慧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