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蓝色家园 中国在行动

 时间:2018-06-05 21:19:31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原标题:清洁蓝色家园 中国在行动

小学生在海边捡垃圾。

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志愿者在行动。

美丽中国离不开美丽海洋,在全球海洋环境治理背景下,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海洋环境治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清理海洋垃圾,保护海洋生态。

治理微塑料垃圾

长期以来,海洋是地球上最稳定的生态系统之一,然而近几十年,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争夺加剧,对海洋环境的破坏也日益严重。其中,塑料垃圾是最大的污染源。据统计,现在全球每年约有超过800万吨塑料被遗弃在海洋,占海洋垃圾的80%。今年6月8日是世界海洋日,主题是“清洁我们的海洋”,行动重点是防止塑料污染,鼓励寻找解决方案,改善海洋的健康。

在海洋垃圾中,微塑料和海漂垃圾被称为“海洋里的PM2.5”,直接影响海洋生物,间接影响人类。据相关统计,海洋垃圾中大量的塑料垃圾在长期的物理、化学作用下,逐渐变成微小的塑料碎片。海洋中微塑料垃圾主要分布在海洋表面、海岸线和海床。微塑料被鸟类、鱼类、底栖动物等海洋生物摄入后,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甚至干扰牡蛎等动物的生殖能力,对它们造成严重伤害。

面对海洋微塑料这一近年来国际社会比较关注的新环境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应对。从2016年开始,我国组织开展了海洋微塑料的试点监测,初步掌握了重点海洋海域和海洋生物体内的微塑料污染情况,为海洋塑料垃圾国际治理提供了技术保障;同年,“海洋微塑料监测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估研究”纳入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海洋环境安全保障”专项;2017年,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成立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研究中心,着力开展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污染防治相关技术、方法和管理对策研究。

此外,我国还积极参与海洋微塑料防治的国际合作交流。在中日海洋事务高级别磋商框架下,双方成立海洋垃圾合作专家对话平台,开展海洋微塑料监测及环境影响等领域的合作研究,共同参与联合国环境署海洋垃圾和微塑料的专题研讨和合作。

公众踊跃参与

海洋环保是一项大工程,仅靠政府的行动还远远不够。随着海洋保护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民间组织和个人参与到了这场持久战中,为海洋环保留下了深刻的“中国足迹”。

“海洋垃圾已污染了我们的蓝色家园,对南海海洋生态构成一定威胁。”海南师范大学教授毕华说。废弃渔具又被称为“幽灵渔具”,是海洋中最大比例的塑料垃圾的来源。这些丢弃的渔网在海洋里随波飘荡,成为拦截濒危海洋生物回归海域的一道道“鬼门关”。

最近,民间珊瑚保育组织潜爱大鹏联合深圳帆海汇俱乐部在深圳杨梅坑水域发起清理废弃渔网和海洋垃圾行动。作为今年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清理行动,36名志愿者分为4组乘坐3艘船来到指定水域,克服高温、劳动强度大等困难,对杨梅坑附近海域的水下垃圾进行了拉网式清理,共捞起各种垃圾223公斤,其中废弃渔网长达300多米,塑料包装袋68个。

从2017年开始至今,潜爱大棚携手“追浪潜水俱乐部”和“深圳帆海汇俱乐部”,共同发动潜水员,完成了7次大型的废弃渔网清理活动,累计共进行7次海底清洁,逾150人次潜水员下海,打捞海底垃圾逾448公斤。

在浙江舟山,老渔民杨世钗自发打捞海面漂浮垃圾。“虽然我的文化不高,但我明白‘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道理,靠海生活就要保护海洋。”自2016年5月开始至去年9月,小船已经打捞处理了近1400立方米的垃圾。船员工资,加上柴油、船舶维护保养等,打捞垃圾一年需要支出70多万元,老杨目前已投入近150万元。“中国海岛很多,靠我一个人远远不够,希望大家都能加强环保意识,共同保护身边的这片海。”杨世钗说。

为了提高人们的海洋环保意识,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十多年内组织了有关海洋环保类活动1000多次,向上千万的公众传播海洋环保理念。

2007年,蓝丝带海洋保护协会在三亚成立,大学生群体和青年企业职工是这群“海洋卫士”的主力军。每逢节假日,在三亚的各大海湾景区里,都能看见志愿者们沿着沙滩捡拾垃圾、宣传环保的身影。“保护海洋就是保护我们自己。”这是该协会提出的核心价值观,现已深入人心。如今,“蓝丝带”已经在海南、青岛、大连等全国高校和涉海企业建了39个服务社(队),同时,“蓝丝带”还利用会员企业机制,吸引了40多家会员单位参与海洋环保。目前协会注册志愿者超过5000名,社会上的志愿者超过20000人。

本版图片均据百度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18年06月05日 第 08 版)

编辑:陈慧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