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这样吵下去,我真的快神经衰弱了,想搬家可一时半会也找不到合适的!”段女士一家住在海口市龙昆南路海南师范大学的教职工宿舍里,校园环境优美、清静雅致。然而去年10月份开始,每天夜里从附近的烧烤园传来的阵阵骰子声和嬉闹声,让包括陈女士在内,附近6栋楼百余户居民深受噪音之害。
“刚入夜还好,可到夜深人静的时候,那声音就特别刺耳和清晰。”为了抵御烧烤园的噪声“入侵”,无奈的段女士给家里每个卧室加装了隔音玻璃,可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继续这样吵下去,我只能换地方住了!”
日前,环保部发布《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2016)》,披露了2015年全国城市声环境现状。报告显示,全国城市声监测夜间1/4不达标。
“这意味着全国1/4城市睡在噪音里。”海南省生态环保厅污防处调研员王先国认为,尽管近年来关于噪音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对于噪声污染,目前是“民不告,官不究”的治噪难状况,“工商、城管、公安机关等部门对于噪音的管理权限分工并不明确,致使对噪声污染防治并不尽如人意,加之噪声防范措施不当,社会道德难规范等因素,使得噪声问题雪上加霜。”
无处不在的城市噪声
陈女士家住海口市美兰区滨江路工人疗养院。这个小区东边就是南渡江,晨起看江水奔涌,傍晚赏落日余晖,这是当初她买房选房时的美好憧憬。然而最近一段时间,陈女士却被卡车噪音吵得夜夜失眠,再也没有了临江赏景的心情。
原来,每天夜里凌晨1点以后,临近小区的滨江路上窜出十几辆大货车。陈女士说,不知道大货车拉的是什么东西,但超载是肯定的,每次从小区路段经过,感觉地面都在颤动。卡车行驶经过时,喇叭声、刹车声和震动声少则持续半小时、多则一小时,在夜里显得尤为刺耳。最近这几个月几乎每天夜里都会被卡车的轰鸣声吵醒的陈女士心烦意乱,“我睡觉浅,一旦醒了就很难再睡着。”
家住海口双创广场的王先生,也被噪音袭扰。“晚上十一二点都经常听到工地各种工程车运行的轰隆声,这种状况已经半年多了。”半夜时分,王先生在赶明天要交的广告文案,可附近建筑工地上一阵接一阵的机器轰鸣,让他焦躁不安,丝毫没思路:“广场舞大妈们刚刚消停,这工地又开始半夜施工,这日子真没法过了。”
“投诉过,可工作人员回访时解释说,由于工期紧、任务重,项目必须停人不停设备24小时施工,否则会影响工程质量。”王先生曾多次拨打12345市长热线反映问题,但效果并不明显。
陈女士、王先生等人遭遇的,是最常见的无处不在的城市噪声。
此前,海南省开展的一项调研显示,2013年全省夜间道路噪声55.5%超过国家标准(55分贝),15个监测城市(镇)存在超标测点,73.1%测点平均等效声级超过国家标准,酒吧、KTV、广场舞、商场促销、房屋装修,甚至空调外机的运转,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噪声,对周围的声环境造成影响。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社会生活噪声的制造者,同时也是受害者。”王先国说。
长期受扰或引发多种疾病
除生活工作受到困扰外,此前世卫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 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之后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此外,噪音对建筑物和机械设备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专家介绍,萦绕在耳边的各种噪声会使人们不得安宁,难以入睡,以至于心情烦躁,造成失眠,从而影响工作和学习。如长期受噪声干扰,就会神经衰弱,出现头晕、视觉疲劳等症状。即使是40至50分贝的噪声干扰,人们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
“噪声最直接的影响是损伤听力。长时间处在较大分贝(60分贝以上)的噪音环境中,就会损伤听力,甚至造成噪音性耳聋。”海南省人民医院耳鼻喉头颈外科医院主任医师林霞说。
她曾收治的一个病例,可以说明噪声对身心健康的危害:市民赵先生,因连续几天长时间处在一个声音嘈杂的环境里,一周后出现了耳鸣症状,因错过前一周的最佳治疗时机,最终成了永久性耳鸣。
事实上,老年人也是噪音性耳聋高发的人群。
家住海口椰博路绿色家园天上人间的张大妈告诉记者,由于小区与附近的垃圾转运站仅一墙之隔,在长达七八年的时间里,她几乎每天晚上都要被轰隆、嘎吱这些声音吵醒数次:“每天晚上11时左右,数十辆垃圾压缩车开始陆续回站,先是发动机的轰鸣声,再接着是卸下垃圾桶时的咕咚声,再接着是压缩垃圾时的嘎吱声。”
“几乎天天如此,我快受不了了。”张大妈说,前段时间她被检查出高血压、心脏病,医生说可能与长期生活在噪声环境中有关。
这种患者林霞也接诊过不少。她说,不少大妈就诊时反映,跳了两年广场舞,身体变好了,但听力下降了。“这些老年人跳广场舞时音响声音很大,且一跳就是三四个小时,不仅扰民,还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身体健康带来损害。”
治噪难 :谁都能管,但谁都管不好
“噪声污染作为环境污染的一种,最近几年受关注度有了一定提高,但与水、气、土壤污染相比,受重视程度还远远偏低。”王先国认为,城市噪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已经成为环境改善的短板。
日前,环保部发布的这份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显示,2015年,全国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其中,工业企业噪声类占16.9%,建筑施工噪声类占50.1%,社会生活噪声类占21.0%,交通噪声类占12.0%。按照全国经济区域划分,东部地区噪声投诉量占全国59.3%,西部、中部和东北地区分别为11.7%、22.2%和6.8%。
尽管投诉比例居高不下,但问题的解决却十分不易。
在王先国看来,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都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所以即使接到群众举报,有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会继续。也因此,对于噪声污染,目前是“民不告,官不究”,治噪难的状况。
对此,长期在执法一线的龙华区城管执法大队副大队长周锋深有体会。
周锋介绍,社会生活类噪声是最难管理的噪声类型之一。以烧烤园为例,如不存在占道经营、油烟过大、音乐声过高等现有规定确定的违法违规行为,则无法采取强制措施,最多只能按规定对经营者处以每次50元至200元的罚款。
由于没有专业的噪声检测设备、没有足够的执法人员等,城管在处理噪音投诉时,往往疲于奔命。“有时执法队员刚走没多久,又接到同一地点的噪声投诉。”周锋说。
据了解,目前,海南各级环保部门噪声管理、监测专职人员仅90人,兼职人员也只有120人,有的市县甚至没有专职人员,人手严重不足。
“最大的弊端是多头管理,九龙治水,谁都能管,但谁都管不好。”王先国说,《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赋予了环保、公安、交通、文化、工商等部门环境噪声监管职责,而各部门的部分管理职能又移交给了城市管理部门,出现管理交叉、执法主体不明确等情况,以致遇到问题时相互推诿扯皮。
“噪声污染问题由来已久,要有效解决并非易事。”王先国建议,整治噪声污染,要加强宣传,全面提高噪声污染防治意识;合理规划布局,新城区设置噪声污染场所时要尽可能远离生活区,对老城区的噪声污染源要集中整治。同时,要进一步提高管理水平,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做好噪声治理工作,当务之急是要解决管理职责不清等问题,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王先国说。
编辑:徐飞 审编:沫禹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