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干区治水办供图
浙江在线2月28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刘健 江帆 通讯员 方宵鸳)
“治反复,反复治”是治水中遇到的共性难题。去年,浙江省沿海部分地区少数断面出现劣水反弹。中央环保督察组在浙期间,不少群众也曾反映:家门口治理好的河道为何又反复了?
为了破解“反复治、治反复”的难题,江干区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治水新模式,全国首个美丽河道地方标准也成功从这里“走出去”。
“氨氮0.876mg/l,总磷0.06mg/l,高锰酸盐2.48mg/l,溶解氧11.42mg/l,透明度65cm,水质达到III类”这是江干区丁桥新城二号港水质的最新数据。这串数据让“总管”沈哲喜笑颜开,一年前,他刚接手这条河时,丁桥新城二号港还是一条劣V类河。
沈哲,是一家从事城市环境整体修复企业的管理人员,去年7月以来,他就常驻江干丁兰街道,每天带着50多名保洁、绿化和工程人员,常态化养护辖区内丁桥新城二号港、五会港等11条河流。河道“总管”头衔与他而言名副其实,凡是与这些河相关的大事小事,他都一手承包。“岸下有淤泥清理、垃圾捡拾、浮草培育等,岸上有绿植种植、凉亭建造、绿道建设等,我每天还要去巡河找问题。”沈哲说。
这是江干在丁兰试点的一体化治水新模式,按照“系统治理、流域治理”的原则,江干总投资5977万元,将设计、施工和养护全部打包给一个单位负责,计划用三年时间打造一个治水示范区,实现全域水质达到四类及以上。“一体化治水模式解决了以往河道管理主体混乱的问题,既能快速解决河道突发状况,又能提高河道整治标准。”江干区丁兰街道城管科科长陈轶聃说。
江干区治水办供图
有人管,还有人督。在陈轶聃的微信上,有一个非常火热的“河道即查即改”群,沈哲的治水团队都在群内,每天的巡河动态也会在群里通报。“前几天巡河发现有雨水管流出污水,沈哲团队当场就采取了应急措施,前前后后只用了半个小时不到。”陈轶聃告诉记者,换成在以前,河长发现情况后再电话联系城管局,然后等工作人员到场处理,至少要一天时间才能解决。
来到丁桥新城二号港,两岸垂柳依依,绿道蜿蜒有致,行人三三两两在凉亭里休憩。一台多相微滤设备正在为河水做“透析”,过滤后的污泥被用作生态肥料;水中的多个曝气装置正在向空中喷洒水滴,为河水增加氧气;工作人员正在投放轮叶黑藻、伊乐藻等沉水植物,建造吸附氮磷的“水下森林”;水上浮岛三台生物放大器正在不停运转,加快水草微生物的新陈代谢,增强河水自净能力。水岸同治的一体化新模式给辖区内11条河流都带来了巨大变化:不仅河道水质有了大幅改善,河岸边云墙点石、竹篱花架、水榭栈道等建筑小品富有文化气息,可供居民沿河慢跑、散步休憩。
今年初,由杭州市城管委河道监管中心、江干区城管局共同承担实施的“美丽河道——丁兰综合治水示范标准化试点”项目顺利通过验收,正式成为杭州市首个美丽河道标准示范点,并在此基础上制定出了全国首个《美丽河道评价标准》。今后,全市不同的河道,都将根据此次标准,一一进行深化、提升。“‘美丽河道’不仅指的是水质达标,更是一个综合性的治理概念。量化后可分为水体评价指标、设施评价指标、生态评价指标、景观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管理评价指标、社会评价指标等7个指标,当满足标准要求后才可被评为美丽河道。”杭州市治水办相关负责人介绍,“美丽河道”是杭州推进“五水共治”标准体系建设、改善城市水环境的新举措,希望能带动全市城市河道水环境的提升,成为“美丽杭州”建设的点睛之笔。
江干区治水办供图
“今年,江干还将污水治理与涉及7000多户的城中村改造‘三大战役’相结合,同步铺设大口径排污管道,为一体化治水新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基础。”江干区治水办专职副主任陈宏说,最终目的是构建水质稳定的河道水生态系统,将河道打造成一条景观河和人文河。
不久前,河道“总管”沈哲又做了一系列新动作:在丁桥新城二号港等河道边设置了27个垂钓点,方便居民垂钓休闲;在勤丰港等河道设置了亲水平台,供居民戏水玩耍;在大农港边设置城管驿站。供居民休憩。一个水更清、景更美的江干正徐徐而来。
编辑:陈慧媚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