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天白云下的济南城区分外美丽。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济南市环保工作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环境质量改善为核心,以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为目标,攻坚克难、砥砺奋进,综合施策、多管齐下,形成了上下同心、齐抓共管的“大环保”格局,实现了环保工作的全面推进。
2017年,根据山东省控子站数据,济南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四项指标分别改善12.1%、15.1%、39.5%、4.4%。市区空气质量良好以上天数185天,占总天数的50.7%,比2016年增加22天;全年轻度污染及以下天数接近90%,中度以上污染同比减少11天,重度以上污染比2016年减少6天。
整治7190家“散乱污”企业
2017年,济南市环保局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空气质量改善的期盼,下大力气治霾攻坚,空气环境质量改善取得积极进展。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十大措施”,严格调度考核工作,按期调度,强化考核通报,并严格约谈问责,共实施约谈14次;开展24小时巡查监督,共检查点位16395个,发现问题5122个,并移交督办整改。提前两个月完成全市域内323台35吨及以下燃煤锅炉淘汰任务,成为第一个完成此项工作的省会城市,94台35吨以上燃煤锅炉完成超低排放改造任务,排查取缔2344台低空排烟设施;成功入选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超额完成电代煤、气代煤年度任务。
同时,强力推动济钢7月正式停产,庚辰钢铁、蓝星石油也已经正式停产。积极稳妥推进7190家“散乱污”企业治理整顿,取缔5367家,整改优化1823家。强化督查,坚决杜绝已取缔“散乱污”企业异地转移和“死灰复燃”。槐荫区积极主动、分类处置、扎实取缔整治辖区内541家“散乱污”企业。提高污染物排放标准,督促40家工业燃煤窑炉进行提标改造,督促859家重点行业企业编制“一企一策”减排方案,并监管落实情况。制定“蓝绿名单”清单管理制度,正向激励企业落实主体责任。组织开展机动车停放地抽检、联合路检345次。完成建成区内187座加油站三级油气回收,39座汽油年销售量大于5000吨加油站安装油气回收在线监测系统。
同时,济南环保系统在制度建设上力度前所未有,出台《济南市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环境保护工作职责》,明确各部门环境保护职责,理顺工作推进体系;组织完成生态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编制;出台《济南市2017-2018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量化问责办法》,切实传导压力,压实责任,严格问责。
建设智慧环保大数据监管平台
2017年,济南市启动建设智慧环保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对全市主要环境质量要素、污染排放要素和环境风险要素的全面感知、动态监控、科学预测和靶向治理,项目一期以服务大气污染防治为主要建设目标,目前经过4个多月的开发部署,已完成平台总体设计、需求调研和大气监管部分功能的开发。
据济南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平台应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3S”等先进技术和手段,创新感知互动、基础支撑、数据资源和智慧应用四个层面建设,建成“天空地”一体化大气监控预警系统,形成全天候、大范围、立体化的监测能力,实现在GIS地图上基于位置的监测数据和视频的实时调用和动态展示,对污染源进行快速、精准定位;建成多模式集合数值预报系统,实现全国、山东省、济南市等多尺度未来7天空气质量及各项污染物的数值预报,为重污染天气预警响应提供支持。
此外,济南市环保局进一步强化和提升环境精细化监管水平,创新环境监管方式,推进完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形成“地方政府负总责、环保部门统一监管、相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环境监管格局。
“目前济南共设置市一级网格1个,县区二级网格12个,镇街三级网格141个,村居四级网格5209个,市、县区、镇街均设立了环境保护网格化监管中心,全市12个县区采取劳务派遣等方式设立专(兼)职网格员队伍。四级网格化监管队伍的逐步建立,切实增强了基层的环保力量,为落实环境监管责任‘最后一公里’创造了条件。”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监管平台对全市25601个各类污染源和环境敏感点实施动态更新管理,实现污染源和责任网格员的统一关联。”
2018年,济南市将进一步加强网格化监管队伍建设,加快优化网格化监管平台,完成监管信息平台与智慧环保大数据平台网格化监管模块的功能和数据对接,增强网格化监管对智慧环保平台运转的支撑能力。加强对监管平台各类信息资源的科学分析和深入挖掘,制定对工地扬尘数据、空气质量数据、视频监控等各类信息的应用和考核办法,切实提升网格监管的精细化水平和快速反应能力。加快建设环境空气微观监测网络,在32个市控以上子站周围、敏感区域、重点道路、工业园区等区域建设1700个大气污染物微观监测站,形成大范围、高密度的监控网格,以实时数据精准锁定污染源头,以历史数据聚焦热点区域,为全市环境管理提供数据支撑和决策支持。
编辑:费青松 审编:XKJ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