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惠州实现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十连优”

 时间:2017-12-22 13:06:59来源:惠州日报

2017年,是广东惠州生态环保建设极不平凡的一年,是取得重大成效和荣誉的一年:荣获第一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称号,生态城市健康指数在284个城市中排第六,成功举办中国生态文明论坛年会……日前,广东省环保厅又传来捷报:2016年度全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惠州再次获评“优秀”等次。这意味着惠州市实现广东省环境保护责任考核“十连优”。

年度环保责任考核是广东省建设生态文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惠州环境保护有哪些特色和亮点?记者昨日采访了市环保局有关负责人,从“三个维度”解码惠州环境保护成效。

环保理念

在广东省最早制定市级低碳生态规划

发展中不是什么GDP都要,不干净的、可能给环境带来威胁的项目,惠州一律拒绝。让惠州坚守这一信条的是牢固树立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

惠州早在2006年就把“生态旺市”作为城市发展战略,强调全面推进绿色生态惠州建设。2013年,提出走“五位一体”绿色跨越发展道路。2015年,明确“十三五”发展思路,强调绿色发展始终是核心理念,绿色化始终是目标追求。去年举行的惠州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建设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完善环保法规、规划,是强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惠州2015年5月拥有地方立法权后,制定的首部地方性法规就是《惠州市西枝江水系水质保护条例》,同时启动“罗浮山保护”条例制定工作,规划开展西湖保护立法,从法律法规层面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编制实施《惠州市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在全省最早制定市级低碳生态规划,出台《惠州市主体功能区规划》,先后编制《惠州市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惠州市海洋功能区划》《惠州市“十二五”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惠州市海岸带保护与利用规划》等专项规划,形成健全的规划引领体系。

几年前,美国一家企业计划将一个项目落户惠州,但由于环保达不到要求,惠州毅然拒绝了这个投资额达2亿美元的项目。这只是惠州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的缩影。

近年来,惠州市推出系列硬措施,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深度融合:严格环境准入,坚持“三个一律不批”和“三个限批”,每年建设项目环保否决率均在10%以上。强力淘汰落后产能,2012年以来共关停重污染项目191个。大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1+6+N”系列文件,构建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等产业集约发展的“2+2+N”绿色产业体系:全市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59.2%、43.6%。

生态创建

“3个100亿元”系统推进河涌整治

2017年7月起,惠州市惠城区横沥镇大陂头村村口多了个绿色小屋。这个看似普通的小屋却给村民的生活带来了大变化:生活污水变清了,达到一级B标准,直接排入河渠,用于农业灌溉。

村民生活的大变化得益于惠州市实施的清水治污行动,村民口中的小屋是惠城区正在铺开建设的一体化农村污水处理设施,类似设施惠州市建了818座。

近年来惠州市结合农村实际,创造性开展“美丽乡村”三大行动。通过三大行动等绿色低碳发展载体,我市的生态优势日益凸显:成功获评 “国家森林城市”,去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62.42%,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7.85平方米。全市省级生态镇、各级生态村占比超过80%,连

续2年空气质量在全国74个重点城市排名第三,生活方式绿色化的社会氛围更加浓厚。

在河涌整治方面,惠州可谓“大手笔”:计划投入100亿元整治市区14条河涌,投入100亿元推动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投入100亿元整治乡镇河涌污染。目前,整治任务正按计划推进,部分河涌黑臭现象基本消除,水质得到明显改善。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稳步推进,完成淡水河、潼湖流域污染整治阶段性任务。

惠州市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持持续的稳定优良:近95%近岸海水水质达到一、二类水质标准,近岸海域海水水质全省最佳;考洲洋经过整治活力再现;优质海水沙滩吸引挑剔的海龟产卵……

当前,惠州正在开展“护蓝”“清水”“净土”“碧海”“增绿”“低碳”等绿色城乡“六大行动”,努力让“城在山水中、家在花园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变为惠州人民的切身感受。

大气治理

经济发展和蓝天白云“比翼齐飞”

经济发展和蓝天白云可以“比翼齐飞”吗?

惠州给出的答案是:蓝天白云不应该成为经济发展的牺牲品。十几年间,惠州一手抓经济结构调整,一手抓大气污染整治。两手一样硬,坚持不懈。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提出了一系列新要求、新部署,全文提及“环境”或相关字眼多达89次,强调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提出,努力把惠州建设成为依山伴湖与拥江抱海浑然天成、都市繁华与田园风光交相辉映、“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互融共赢的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

高屋建瓴的城市发展新理念,用“绿色”视角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给惠州带来一片新天地。

在“生态立市,环境优先”理念指引下,惠州遵循自然规律,采取严厉举措,对生态环境突出问题、“老大难”问题等进行系统治理、系统修复、系统保护,打通“关节”与“经络”,以更高层面的协调机制,把各类生态资源纳入统一治理的框架。

位于大亚湾石化区的国华惠州热电分公司,主烟囱冒出的不是黑烟,而是白色气体。该公司有关负责人说,它排放的主要是水蒸气,应归功于对1号机组进行的“近零排放”改造。

工业污染防治难关一个个被攻破:国华电厂2台燃煤机组及平海电厂1台机组完成近零排放改造;惠州全市8条日产熟料2000吨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设施保持稳定正常运行;市区20多家较大型的汽修厂都完成了水性漆改造……

治理生态环境不仅有民生温度,更有经济效益,正在催生诸多绿色产业:在惠州,风力发电、水力发电、天然气发电等产生的洁净电力被输送到千家万户;石化企业废气回收提纯生产的食品级二氧化碳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饮料、食品加工和保鲜、舞台喷雾等领域。(惠州日报记者黄晓娜)​​​​

编辑:陈慧媚 审编:TSS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