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思考
——广州市逢源社区老年大学的运作模式探析
一、引言
广州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5岁以上长者为84万多人,占人口比例6.62%。据预测,至2020年,广州市老年人口将达113.4万人,社会老龄化问题出现。随着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条件的改善,人的平均寿命将增加。为了达致健康老龄化乃至积极老龄化的目标,让长者更好地度过人生最后一个生命历程,社会工作者在老年领域必须从长者的问题和需求出发,从生理、心理、社会三个层面提供全面服务。
张纯元(2000)认为,老年人不仅在生理上具有“发挥余热”的基础,而且参与社会的有益活动也是部分老年人心理、精神、身体平衡的需要。一些城市生活的长者会在老干部部门或者行政部门举办的老年大学读书,丰富其精神文化生活,但因各种原因,未能满足大部分长者的需求。1998年,我国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明确将社区教育作为发展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与途径。因此,以社会工作介入老年社区教育,并对此介入模式作出探索与研究,对于长者的精神健康、社区的和谐氛围营造以及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发展都有着重要意义。
二、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背景
(一)逢源社区基本情况
1.社区基本情况
广州市逢源街位于荔湾老城区,社区面积0.78平方公里,设置社区居委会12个。逢源街常住人口64529人,60岁以上的长者有1.7万人,约占总人口27%。孤寡、困难居民等弱势群体1000人,残障人士接近1000人。长者人口中:高龄3230人,独居762人,孤寡284人,低保低收入164人,是一个老龄人口密集、困难群体较多的社区。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逢源街社区居委会承担较重的行政事务,难以针对不同群体开展有效服务。因此,街道坚持以人为本、服务社群的宗旨,大力发展社区福利事业,不仅成立了全国第一个街道级的慈善会——文昌慈善会,而且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就与毗邻的香港展开社会工作合作先河,先后与香港国际社会服务社和邻舍辅导会成立了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文昌邻舍康龄社区服务中心、逢源邻舍展能中心、穗港青少年服务中心、穗港综合家庭服务中心和逢源邻舍长者日间护理中心,为分隔家庭、长者、残障人士、困境青少年等群体服务,着力培养本土化社工人才队伍,发展具有本地特色的社区福利事业。
2.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概述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管理体制改革迫在眉睫。政府逐步转变职能,力求建设服务型、绩效型、创新型的新型政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应运而生。广州市作为前沿试点城市,率先于于2010年推广应用“政府出资购买、社会组织承办、全程跟踪评估 ”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在20个试点街道推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逢源街是政府推行的“逢源”模式代表,由逢源人家服务中心承接了该项目。
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因应逢源社区的服务需求,整合了原先已有的穗港及海外婚姻家庭辅导服务中心等6个专项服务站点,涵盖并拓展有家庭服务、长者服务、青少年服务、残障康复服务、婚育新姿服务、义工服务及其他延展服务。
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由社区养老、日间护理、居家养老、院舍养老组成“四合一”服务平台。其中,社区养老针对低龄、健康长者开展服务,逢源邻舍康龄社区大学是其特色服务项目,该项目以社会工作模式运作社区老年大学,鼓励长者“老有所学”,深受社区长者欢迎。
(二)长者需求分析
1.学习需求
长者有学习方面的需求,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了弥补年轻时读书少的遗憾,二是长者与年轻群体相比,知识能力更新较慢以及创新不足的缺点显现,他们希望与社会保持接轨,不断学习达致增值自我。
2.文化娱乐需求
长者退休后从职业角色转入赋闲角色,许多长者的家庭状态处于空巢期或鳏寡期,对于精神慰藉的需求很大。他们希望能将精力投入到社区活动之中,期待丰富精彩的文化娱乐生活。
3.社交需求
长者进入赋闲角色后,对比以往少了工作环境的人际交往,且家庭状态发生改变后,就容易产生离群感、孤独感和失落感,他们都希望重新融入集体,加强同龄人际交往,互相支持。
4.自我价值实现需求
长者退休后,社会地位下降,他们期望发挥自身能力,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肯定。
(三)项目介入理论
1.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理论把人类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排列。爱和归属需要是希望得到相互的关系和照顾;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及希望受到别人的尊重、信赖和高度评价;自我实现需要是最高层次的,包括针对于真善美至高人生境界获得的需求,前四项需要都能满足,最高层次的需要方能产生,是一种衍生性需要,如:自我实现,发挥潜能等。社区老年大学项目提供了平台给长者互相认识交往,满足爱和归属需要,社工又发掘长者各方面潜能,鼓励长者学习和施展专长,让他们树立积极人生观和满足他们自我实现的需要。
2.埃里克森生命周期理论
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人生发展有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认同危机,成功地解决了这个危机个性发展就顺利,解决失败则个性某些方面的发展就不完全或困难;人格的发展除了受到某一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因素影响之外,还会受到过往人生经验的影响。生命周期的第八个阶段是老年期,这个阶段的发展特征是自我完整性与绝望感。长者在回顾一生时,如果对自己的以往非常满足,则会产生完美人生的感觉;但如果长者在年轻时错失机会,存有遗憾,到了老年期更没有机会重新发展,就很容易陷入绝望和悲观之中。
出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之前的长者,经历了战争、饥荒、文革等动荡岁月,大部分学历水平不高,甚至有长者没有受过正规学历教育,不少长者对于自己文化水平低存在自卑心理,觉得人生留有遗憾,希望一圆学习梦想。而社工在开展社区老年大学项目上,不仅让长者在老年期有机会得到学习机会,弥补人生遗憾,更通过举行毕业典礼满足长者心愿,提高长者自尊,从而达致人生圆满。
3.增权理论
增权理论认为,个人需求不足和问题的出现是由于环境对个人的压迫造成的,强调社工要帮助处于弱势地位的个人和群体增强他们的权能,以对抗外在环境和优势群体的压迫。该项目通过师生汇报演出和毕业典礼,让社会了解社区老年大学学习成果,消除大众对长者一贯“体弱”“无能”的偏见,让长者家属更支持长者参与社会活动,这是该项目为长者增权的体现。
4.活动理论
活动理论认为,长者应积极参与社会生活。只有参与,才能使长者重新认识自我,保持生命的活力。活动理论强调长者的社会参与、活动与社会认同,也就是俗话说的“老有所为”。项目用累计学分毕业等方式调动长者的学习积极性,用义工嘉许等方式调动义工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目的是提高长者的生活满意度,保持生命活力。
(四)项目目的
1.促进长者再学习,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老年大学是适应社会老龄化、建设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以及和谐社会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时代产物。该项目立足社区,不仅方便了社区长者进行持续学习,又通过教授知识让长者保持活力,增值自我,适应角色转变和社会发展要求。
2.改变社会上对长者的负面认识,帮助长者树立积极的人生观
该项目通过鼓励长者在社区老年大学中学习,或让长者担任义务老师教授知识,来满足长者达成自我实现需求并树立积极人生态度;项目通过媒体、汇报演出、毕业典礼等宣传方式,展示服务对象饱满的精神面貌,期望改变社会上对长者的负面观感,营造尊重长者的社区氛围。
3.提供平台让长者互相认识和交流,加强长者社区支持网络
社区老年大学不仅提供了一个让长者再学习的平台,还提供了一个平台让社区长者觅得共同兴趣爱好的同龄人,长者之间可以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中互相交流帮助,实现人际交往的目的,并加强了彼此的社区支持,体现爱与关怀。
4.鼓励长者发挥才能,从受助者转化为助人者
社会工作基本原则之一是“助人自助”,社工帮助人们走出困境,自强自立,重返生活舞台;受助者获得生活的能力后,也会投入到关心他人、帮助他人、为社会做贡献的志愿活动中。该项目在实施期间,鼓励有专才的长者担任义务老师,或通过组织学生进行义演、义卖作品等方式,让受助长者转化为对社会有贡献的助人者。
三、逢源社区老年大学运作现状
(一)办学性质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是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的特色项目。因此,它的办学性质区别于现在广州市老年大学比较普遍的老干部部门办学、行政部门办学、高校办学、企业办学,是属于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这种新模式。这种模式下,区政府和街道办作为政府购买方,社会组织以招投标的方式承接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项目,根据需求设置服务内容。因此,逢源社区老年大学就是面向社区长者需求而开设的,体现广州市推广的“专业社工,全民义工”运作。
(二)经费来源
我国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期间,广州市建立了常态化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机制,市、区两级财政投入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财政资金14亿元,具体至每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经费投入是200万元左右。这笔费用中,约六成用来支付人员薪酬,另外的四成,10%用于活动支出,10%用于日常费用、办公用品、水电费用,10%投入到专业培训、聘请督导讲学等,另外还有10%则需要支付营业税、所得税等各种税费。因逢源社区老年大学的办学性质决定其经费来源主要就是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服务的活动经费其中一部分,不以盈利为目的。
该项目办学性质和经费来源形成了此所老年大学不设专门行政管理架构、老师没有编制、没有固定教学场所、没有条件添置更多教学设备等。
(三)社工服务定位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实际上仅是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长者服务其中一个特色项目,因此运作上,是由承接的社会组织——逢源人家服务中心主任担任名义上的“校长”,但校长并不参与老年大学日常管理工作。社工在该项目服务过程中,主要定位在统筹者、管理者、协调者、资源连接和培育者、社区推动者的角色。
1.统筹者
长者服务部主管社工根据服务需求设置年度服务主题,并对照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服务指标要求统筹社区老年大学项目发展。社工并不单纯只为办一所社区级的老年大学,而是希望透过社区老年大学这个平台,回应社区长者需求,发挥长者潜能,并促进社区和谐关系发展。
2.管理者
管理包括行政管理和教学管理。行政管理包括学生档案登记和保管、学分统计和服务数据统计等工作,由一名社工助理负责;教学管理包括教学安排和老师管理,社工将老师组成园丁义工组,对义工老师进行培育和维系工作。社工一方面担当了类似“教学主任”的角色,保证教学持续稳定,让老师发挥教学功能;但更重要的是该项目体现社工对于义工的组织培育工作,社工并不是用薪酬、待遇等留住老师,而是通过满足义工老师需求、提供平台让他们发挥才能、表达关爱、增强认同感、嘉许和激励等措施来留住义工老师。
3.协调者
每个课程安排至少一名一线社工或社工助理跟班,跟班主要负责处理该班教务、处理突发情况、个案发掘等。这相当于“班主任”的角色,但社工会更为注重通过各种方式,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目的是协助社区长者搭建社区支持网络。
4.资源连接和培育者
这主要体现在师资的发掘和培育方面,社工发挥助人自助的理念,让受助者转化为助人者,同时充分链接社会资源,包括利用相关部门的场地资源;通过义工转介让有专才的义工担任项目老师,并有针对性地对老师开展培育工作等。
5.社区推动者
区别于社会上的老年大学,社工在介入过程中,利用专业手法,关注长者在家庭-社区-社会这个生态系统各个方面。在个人层面上,鼓励长者“老有所学”“老有所为”,提倡自我实现;家庭层面上,令长者保持生命活力,赢得家人尊重和支持;社区层面上,让社区长者得到就近学习的机会,并推动全民义工发展,营造和谐融洽互助的社区氛围。
(四)教学管理
1.学员管理
(1)招生
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将长者定义为年龄在55岁以上,因此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的学生限制在55岁以上人群。对于户籍地或居住地的要求,该项目考虑到目前广州市正着力推行社会服务,希望能让更多长者受惠,因此也不设限制,但在招生宣传上,只会在逢源街社区进行。
鉴于逢源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承接的社会组织逢源人家服务中心是由逢源街道办事处发起并支持建立起来的,所以社工与社区居委会的合作和转介服务机制比较成熟。该项目招生途径之一就是由各社区居委会宣传发动本社区长者到来参与,保证了项目初期的生源数量。
社工则组织负责社区宣传的长者义工组——“乐善组”不定期进行服务宣传活动,针对各社区居民、街道社会化退休人员设专场宣传,用表演、长者口述、游戏、派发单张以及带队参观中心等形式招生。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不靠生源数量来获取经费,也不涉及广告宣传等商业化运作。随着项目的成熟,在社区长者中无形地注入好的服务口碑,在社会上形成影响力,这也就吸引到更多服务对象参与到项目之中。
(2)学籍管理
所谓的学籍注册和登记,实际上是申请服务的过程。符合条件的长者需要填写一份学员表,里面的信息包括个人基本资料、联系方式和家人联系方式,还需要提交证件照制作学员证,这代表取得学籍。社工助理收到学员表后,制作成电子档案和安排学员编号,并将纸质表格归档。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要求学员每年履行注册义务一次,也可以随时退出学习。但社工发现报名后较少参加各类班组的长者,则需要向其本人或家人了解情况,安排长者义工探望生病或遭遇变故的学员,体现对长者的关怀。
2.老师管理
(1)师资来源
由于逢源社区老年大学依靠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活动经费开展项目,没有设置老师编制,也没有条件支付薪金聘请专业老师,因此,项目提倡“全民义工”参与教学。社工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掘师资:
①从服务对象或义工中发掘有专才的人士,这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②由他人介绍的方式认识到专才人士;
③通过社会资源链接义工老师。
(2)老师培育
老师既是义工,也需要掌握一定的教学技能。因此在老师培育方面,社工会针对需要设置以下几方面培训:
①开展新义工通识培训,将持之以恒地提供义工服务的精神散播于他们心中;
②社区老年大学的学员均是长者,有必要向老师讲解长者特点,让他们学会根据长者情况做好教学计划和适时调整教学进度;
③由于老师的教学能力以及掌握的技巧参差不一,老师可能会出现缺乏信心、被学员质疑等情况,针对这种问题,大学设置“助教”-“导师”晋升机制,让“助教”先跟随“导师”教学,待技法纯熟后再让其独当一面。同时,社工也会观察老师表现,通过面谈聆听老师心声或进行辅导。
(3)老师管理
为了加强老师的管理和促进老师之间的交流,社工将所有义工老师组成“园丁组”义工组别,选出义工组代表一名,由一名社工负责此义工组工作。每一季度初,社工就会组织“园丁组”义工会议,所有社工和助理均需出席,会议了解教学任务以及讨论如何结合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年度主题来进行课程内容设计。组代表会不定期随班听课,了解学员意见并向老师反馈。在年底,社工会对学员进行满意度调查检视老师教学情况和满意程度。
(4)老师教学退出机制
由于任教老师是义工身份,对比其他老年大学办学模式,该项目并没有严格意义上的老师教学退出机制。经过义工服务精神的植根,只要老师有能力、有爱心、有时间,他们任教的课程将会一直持续下去。退出教学的老师,大部分是因为年事已高,没有精力再任教,也有一些老师退休后忙于照顾家庭生活,未能安排更多时间教学,还有个别青年义工老师仍有工作在身,难以坚持长期服务。对于退出教学的老师,社工也会不时表达慰问关怀。
3.课程安排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针对长者需求和老师的专才设置课程,同时,社工考虑到老师精力有限,每一个季度课程变更一次,受欢迎的班组则隔一个季度开一次班。
具体至每个课程,则是一周上课一节,每节1.5个学时。为了让学员能参与更多课程学习,一般每半天只设一个课程(最多两个课程)。
4.教学检验
(1)学分制
老年大学的建立是为了激励长者终身学习,但并不像其他国民教育一样采取平时作业、期末考试等手段检验教学。而没有压力的学习,反而更能增加长者参与度和投入度。为了让长者坚持学习,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采用学分制方式,只要持之以恒学习,尽量不迟到或请假缺席,并积极参加各种课程,都会积累到比较多的学分,达到指定数量的学分可以获得学历。
(2)学分计算方式
①每课程出席率达到70%以上,方可计算该科学分;
②每1学分即以上课1小时为计算单位;
③迟到或早退每次扣0.5学分。
(3)毕业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参考合作方香港邻舍辅导会的老年大学项目做法,设置毕业机制,当学员修满50学分获修业证书、修满80学分获高级证书、修满110学分获文凭、修满140学分获高级文凭、修满200分获大学学位。学员是没有修读年限限制的,学分累计满200分,毕业后则会清零重新计算学分。
该项目每2年隆重举行一次毕业仪式,所有获得各等证书的学员穿上学士袍、戴上学士帽,领取毕业证书,照毕业照并进行学习汇报,让长者展示自我能力,增加自信心,满足自我实现需求,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五)师生感情维系
社区老年大学除了提供给长者再学习的机会外,也提供了一个让长者之间互相认识交流、分享人生经验的平台。不少老师与学员相识多年,感情也很融洽。该项目每半年组织师生联欢活动一次,让老师和学生同台演出及外出聚餐交流;近来,社区长者使用智能手机也开始普遍了,跟班社工设置各课程微信交流群,让师生沟通变得便捷,另一方面也令社工和老师更为容易摸查到学员的需求。
(六)老师嘉许
义工嘉许是一种对义工的激励方式,可以激发义工的光荣感、自豪感,让义工得到社会认同和尊重。因此,对于该项目的老师,义工嘉许是必不可少的,每年年末,项目以中心名义推荐达到表彰时数要求并且表现出色的老师参与街道、广州市义工联等义工嘉许,而每年的教师节、中心周年志庆活动等,都会让学员向老师表达谢意。通过上述方式,让老师感受到尊重和自我实现,也向社会展示出义工精神,推动更多专才人士参与义务教学。
四、逢源社区老年大学运作模式的优点
(一)义务教学,减轻长者经济负担
由于逢源社区老年大学依靠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经费开展项目,不以盈利为目的,老师均是义务教学,项目只是象征性地收取长者每年报名注册费用5元和课程的讲义印刷费用,对比其他模式办学的老年大学动则一两百元一个学期的学费来说,长者在逢源社区老年大学进行再学习的经济负担大为减轻。
(二)针对需求,设计课程内容安排
每一年年末,社工利用调查问卷、聚焦小组、个别访谈等多种需求调研方式摸查学员对于课程内容的需求,制定来年服务计划。而日常工作中,社工也很容易掌握到社区长者的动态需求,该项目就能更贴切社区的发展。如在2015年,该项目经过需求调研,发现相比学习台式电脑,更多的学员希望掌握智能手机的使用,因此社工针对需求开设多期智能手机班代替原来的电脑班,受到学员一致欢迎。
(三)多种措施,鼓励长者老有所学
1.不限入学门槛。年龄在55岁以上的长者,不分学历和是否逢源社区人士都可以入学。
2.不限报读课程数目。每位学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挑选报读的课程。
3.严格考勤制度。鼓励学员按时积极参与课程学习。
4.不设课程考试。让学员在轻松的环境下参与课程学习。
5.用学分区分毕业类别。鼓励学员持续学习,努力向上,争取最高文凭毕业。
6.建立师生微信群交流。让师生之间在课余时间互相交流学习。
(四)社义联动,合力做好教学管理
在教学管理方面,社工制定规则,而老师在课堂上,也要对纪律进行约束。每一个班还会推选“班长义工”一名,协助维护课堂秩序和考勤工作,汇报学习情况。在每年年末,该项目会对老师和“班长义工”进行满意度调查和需求分析,目的是了解义工对服务的满意程度和需求,发挥社义联动作用做好教学管理工作。
(五)资源整合,发挥社工专业技能
1.场室借用
区别于政府办的老年大学有固定的教学场所,逢源社区老年大学并没有专门的场室。除了利用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活动场室开展教学之外,社工还会借用街道文化站或社区居委会的场地用于教学。
2.义工转介和培育
社工充分链接社会资源,如广州市义工联、学仁社等,通过义工转介让有专才的义工担任项目老师,并有针对性地对老师开展培育工作,解决了部分街道老年大学师资难觅的问题。
3.个案服务
跟班社工能保持与长者的接触,长者也了解社工的工作,对社工较为信任,因此,社工通过项目能发掘到个案服务需求,提供给个人更为专业、深度的服务。
(六)助人自助,培育良好社区氛围
1.针对长者进行道德讲堂教育
每个月,社工都会在社区开展一场道德讲堂活动,向长者进行“敬业”“友善”“互助”“逆境自强”等道德教育,培育长者在课堂上,甚至在日常生活中,能做到尊师重道、友爱谦让、学会感恩、坚持学习等表现,从而营造和谐的社区环境。
2.提供让长者展现学习成果的平台
师生联欢、学习汇报和毕业典礼则是学员向社区大众展示学习成果的机会。而街道、社区还有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各项活动,也提供给他们发挥所学的平台,长者现场作画、制作手工、烹饪美食进行义卖,歌舞表演等,让长者体会到“老有所为”,实现了“助人自助”的理念。
3.着力做好各方面的社区宣传
随着宣传途径的增多,社工除了组织长者义工进行社区宣传,还会利用微信公众号、社区报等着力宣传长者终身学习和义工精神,在社区营造尊重长者的氛围。
五、逢源社区老年大学运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依靠政府购买服务,经费来源单一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仅依靠政府拨款给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的其中一小部分经费运作,社区长者缴纳很少费用就可以享受服务,体现了目前广州市的社会组织自身“造血”机能不足的通病。经费来源单一一定程度上掣肘了项目的发展。
(二)部分课程报名踊跃,没有轮候机制
由于学员没有修读年限限制,课程安排上又是每一季度更换一次课程,因而对于中医中药班、跳舞班、烹饪班等非常受长者欢迎的课程,出现供不应求态势。该项目一直采用抽签的方式确定入选学员,大量的旧学员报名减少了新学员被抽中的机会,这实际制造了另一种不公平。
(三)半天只设一门课程,时间运用未足
目前该项目根据长者出行特点,一般早上9:00-10:30,下午14:30-16:00安排课程。一方面老师未必能安排1.5个小时的教学,另一方面时间运用未充足也导致课程安排未达到最优化,新添置的课程只能与其他课程时间相撞。
(四)不同社工跟进班组,执行标准不一
虽然该项目制定了严格的考勤制度,但不同的课程安排不同的社工或助理跟进以及人员流动导致对制度的不熟悉,产生了执行标准松紧不一的情况;大部分“班长义工”只协助课程前的考勤工作,上课后就难以分心兼顾考勤。这个问题对学分计算有较大影响,处理不当会打击长者学习的积极性。
(五)老师专注自身教学,横向交流较少
虽然老师组成了“园丁组”义工组别并在每一季度举行一次会议,但老师之间交流教学经验或互动仍然较少。部分老师专注于自身社会活动或教学任务,对于其他老师教学不太了解,也会认为不同课程之间可比性不高,因而会议上以社工或代表为主导,其他老师较少参与建设性发言,显现出义工组凝聚力不足的情况。
六、完善逢源社区老年大学运作的对策
(一)多渠道拓宽服务经费来源
根据《广州市社会组织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在十三五期间政府投入给社会组织的资金将会超过十二五期间,且投入会越来越大,让社会受益群众越来越多。但大量孵化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必然会分摊政府投入的资金,产生“僧多粥少”问题。因此,社会组织还是需要加强自身“造血”能力,否则当政府购买资金不足,就有机会出现运营无法维持的局面。
具体至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依托于逢源人家服务中心这个广州市品牌社会组织运作,其实已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针对项目经费较少的问题,宜拓展思路,如参与政府公益创投,或撬动企业资金、基金会资金等更多的社会资源,跨界融合,做大做强。
(二)设立课程报名轮候机制
该项目发展已有一段比较长的时间,接受服务的长者非常多,但设立社区项目,目标依然是定位在让更多的社区长者受惠。针对课程报名人数众多的问题,简单用抽签的方式解决并不合适。建议设立课程轮候机制,在报名时筛选出新学员名单,让新学员有优先读书的机会,剩下的名额才用抽签形式分配给旧学员。
(三)合理运用时间安排课程
该项目根据长者需求设置课程,课程内容比较丰富,但每半天才上1-2节课,时间运用未够合理。建议将课程调整为每节1个学时,安排早上8:30-9:30,9:45-10:45,下午2:00-3:00,3:15-4:15,那么一天能够安排4节不同的课程,每节课时间缩短也让老师和学员不会感觉太疲累,更多形式的课程就可以安排了。
(四)加强社工督导和培训
对于社会工作实务年限在2年以下的社工和助理,要求督导时数达到每年60个小时,培训时数达到72个小时。针对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上,出现社工和助理不熟悉管理制度的问题,应加强相关知识的督导和培训工作,以应付一线实务出现的问题。
(五)对“班长义工”进行培育
目前该项目并未能发挥“班长义工”的作用,也未有专门针对“班长义工”开展义工培育。虽然,每一个课程推选的“班长义工”不固定,但可以在每一季度初组织该季度所有课程的“班长义工”展开短期培训,明确其义务和权责,更好地在项目中发挥社义联动作用。
(六)加强老师队伍团建工作
该项目设立“园丁组”义工组别,目的是便于对老师的管理及促进老师之间的教学交流。而社区老年大学始终有别于常规的国民教育,老师来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担任义工老师的动机和教学目的也并非一致。因此义工组出现凝聚力不足的情况,其实可以利用团康活动加强团队的建设,如组织外出活动、分组完成任务等,让组员之间打破隔阂,加深彼此的认识和了解,可以促进组员凝聚力和向心力。
七、结论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开设至今,共有755名长者注册学习,有426人次长者获得各种文凭毕业。
逢源社区老年大学的设立,让社区长者得到就近入学,终身学习的机会,也让更多的专才人士发挥能力,义务授课。项目开展期间,主管社工黄郁雯被评为广州市义工联第六届优秀义工管理者,另有陈杰禹、何德言、简艳梅等老师获得全国、省、市等各级志愿者(义工)相关奖项,基本实现了广州市政府购买社工服务推行的“专业社工,全民义工”发展社区工作的模式。该项目也因卓越的社会成效,受到中央电视台、广州电视台、羊城晚报、广州日报、老人报、信息时报、新华网等媒体的多次报道。在2016年全国社会工作推进会实地参观时,该项目被作为老年社会工作实务的典型向考察组成员介绍。
在“小政府 大社会”的形势下,出现了政府购买社工服务运作模式的社区老年大学项目。逢源社区老年大学项目呈现很多创新点,在我国老年社会工作实务中具有重要借鉴作用,但一些运作上的问题仍有待解决。期望该项目继续整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和资源,扩大社区服务覆盖面,增强服务的精细化程度,推进专业社工和义工服务的有机融合,让“逢源”模式愈臻完善,更好地传播推广。
【引文注释】:
中共广州市委办公厅、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建设的实施办法(穗办[2011]22号) 黄艳.广州社工机构数量位居全国前列[N].信息时报,2016-11-07 李拉.广州政府购买社工服务七年花费11亿.南都网,2014-07-23[2017-02-02].http://paper.oeeee.com/nis/201407/23/246677.html
【参考文献】:
[1]仝利民.老年社会工作[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2006:78-79
[2]赵学慧.老年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M].北京:北京大学,2013:84-85
[3]库少雄.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2版)[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4:315-354
[4]王名.非营利组织管理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2010:171-176
[5]徐永祥,徐莹,刘东等.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65-169
[6]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逢源街道办事处,邻舍辅导会.12周年志庆穗港合作一纪情 社区服务谱新篇[M].香港:颖生设计印刷公司,2010:44-49
[7]王忠明.老龄社会来临背景下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供给研究——以广州逢源社区为例[D].华南理工大学,2015
[8] 孙健,王玉明.政府向NGO购买社工服务的实践探索——基于广州市荔湾区逢源街的案例[J].探求,2014,(4):47-51
[9]王雯.社会工作介入社区老年教育模式的实践与探析——对深圳市坪地社区九九学堂(社工+义工)模式的再思考[D].郑州大学,2012
[10]谭洛明.广州市老龄社区教育需求调查报告——以白云区为例[J].广州市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3,(3):59-63
[11]徐艳.广州市家庭综合服务中心发展问题研究——以海珠区昌岗街道为个案的考察[D].华南理工大学,2013
[12]王聪.长者文化需求不能忽视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中网资讯,2017-01-19[2017-02-02].http://www.cnwnews.com/html/biz/cn_sydc/20170119/840917.html
[13]程国友.街办老年大学的喜与忧——武汉市武昌区南湖街老年大学的调研报告[J].中国社会工作·老龄,2014,2[中]:31-33
[14]王忠文.社会领域需要供给侧改革吗?[N].公益时报,2016-03-22
[15]雨飞,管新.广州地区老年大学领导体制调查分析.广州市老年干部大学,2014-04-18[2017-02-02].http://www.gzlgdx.com/gzlgdx/News.shtml?p5=112502
[16]彭博文,杨明明.如何以理性角度看待老年教育及其运作模式[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5,(1):25-27
[17]彭嘉荟,梁立然.缓解“一位难求”社区教育披挂上阵[N].老人报,2017-01-18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