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由北京市民政局社会工作处主办、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协办的2017年度社会工作科处级干部(个案工作专题)培训班在松鹤建国培训中心举办。据介绍,举办本次培训班是推进社会工作管理人才能力建设的重要举措,也是提高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的重要内容。培训班的主要任务是提高民政干部对社会工作理论知识的掌握,提高个案管理与实务的理解能力,促进新形势下的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融合发展,强化民政事业各领域社会工作管理人才知识更新与能力建设。
北京市民政局社工处处长李仁利(右一)介绍组织培训班的目的,是为了深入推进社会工作与民政工作的深度融合,助力民政事业改革创新,促进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标准化发展,进一步提高民政干部队伍专业化管理水平。
北京市民政教育管理学院院长刘东崎(左一)介绍课程设置,聚集个案工作方法,学习专业理论,旨在推进民政干部全面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方法之个案工作方法。
北京市民政局党委常委、副局长谢延智(中)在2017年度社会工作科处级干部(个案工作专题)培训班开班式上讲话
北京市民政局党委常委、副局长谢延智在培训班开班仪式上做了重要讲话,他强调发展专业社会工作,推进专业社会工作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是加快民政事业改革创新的新引擎、新动力,是提升现代社会服务的专业理念和专业手段,是巩固党的基层政权的新创造和新抓手。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推进、非首都功能纾解和京津冀一体化步伐的加快,迫切需要各级民政部门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步伐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民政部门作为社会治理和社会服务的骨干力量,承担着培育社会治理主体的职责。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需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转变发展的理念、治理的理念、服务的理念,运用专业社会工作,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提高法治化、精细化、专业化水平,使民政事业的发展与城市战略定位和民生福祉需求相适应、相协调、相一致。
谢延智指出下一步要突出重点,推进社会工作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一是要强化服务平台建设,北京市民政局将联合十四个委办局印发社会工作岗位开发设置和人才激励保障的实施意见,要求各区级民政部门协调相关部门,落实文件要求,并进一步明确岗位职责,完善人才培养、使用和晋升机制,完善服务项目开发与评估机制,确保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能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同时,注意培育扶植社会工作机构的发展。二是要强化社会工作专业化服务制度建设,按照社会工作专业化要求,社会工作管理部门也要懂得根据不同服务领域和对象特点,指导专业人员运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会工作行政和社会工作研究的管理规范,从制度上保证专业方法能得到科学运用;开展社会工作标准化研究和建设,要建立健全从接案、预估、计划、介入到评估、结案、回访和转介等环节有机衔接、科学配套的规章制度和标准化流程,逐步形成规范的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标准体系;要建立健全不同职业、不同专业人员协同合作,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引领志愿者开展服务的规章制度,推动形成服务合力,提升服务成效。三是要强化服务能力建设。各级民政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通过购买服务促进社会工作与各项民政业务的有机融合,推动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加强社会工作价值理念、专业方法、专业技巧的学习,并在不断的反思与实践中将专业社会工作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与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有机结合,用专业理论指导实践,提高专业服务的能力水平;要加强专业督导,分领域、分对象、分专业选配专业理论知识扎实、实务经验丰富的人员担任督导,积极开展个别督导、团体督导、同事督导和志愿者督导服务,发挥专业督导在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员工成长、推动专业和机构发展等方面的积极作用;要注重典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经验做法的研究提升,通过不断总结、研究和反思,改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方法,丰富服务内容,优化服务环境,增强服务效果,提升服务水平;要加强与专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专业社会工作行业组织、专业社会工作高等院校以及爱心企业和基金会密切合作,争取专业资源和社会资源的支持,进一步拓展专业社会工作发展的资源渠道。
据悉,本次培训班为期三天,设置了个案工作的理论框架及专业手法运用、个案案例实务情景模拟展示、个案工作的实务运用、各学习小组个案展示排练四大版块,并邀请了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马凤芝、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教授许莉娅等专家,讲授个案的相关理论及实务知识。
参加本次培训班的有北京市16个区民政局分管社会工作副局长和负责社会工作科(室)长(主任)以及部分乡镇(街道)副乡镇长(副主任)等领导同志;北京市民政局局机关各处室、直管中心,各二级、直属单位领导同志和河北省民政厅、石家庄市民政局、唐山市民政局相关领导干部约170人。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