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是河南一省内高校的青年教师,也就是大家传说中的青椒,一名85后,同时我也是一位两岁半孩子的妈妈,2017年第一次参加考博,很幸运的被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专业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生录取。应社长邀请,把自己的考博经历写出来,激励更多的跟我一样,想在职读博的青椒们。
我是2012年研究生毕业参加工作的。当时单位奇缺(其实一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极度缺乏社会工作方向专业教师,欢迎毕业的社工博士来河南师范大学工作),现在已经退休的老院长跟校长打报告才申请到一个研究生的指标,就是这么幸运的来到工作单位了。工作之初的三年,除了上课之外,不是在带学生实习就是带学生去实习的路上。我们都知道社工是很偏实践性的专业,当时学院有很多社工相关的项目,需要老师亲自督导去做。从2012年到2014年亲自参与并督导学生的社会工作项目包括:
民政部李嘉诚基金会支持的“宁养(临终关怀)社会工作服务示范项目;
中央财政、神华公益基金会共同出资实施的神华公益基金会医务社会工作项目;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福利示范区河南项目;
河南省三区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洛宁县儿童福利服务项目;
2013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河南项目;
郑州六院艾滋病人个案工作干预项目等。
可能大家在想2014年之后怎么没有参与了,因为2015年生娃养娃去了。
除去实习之外,还要兼职学院一部分重点学科评估,材料申报之类的行政工作,这肯定是所有青椒,特别是研究生毕业青椒的工作常态。工作之初的三年,基本上没有时间写论文,搞学术,每天忙的团团转。但是三年的社工实务,让我进一步的看到社会工作干预的魅力,也坚定了我要在社会工作领域学术研究的信心。除此之外,因为上课的需要,我也顺带看了很多专业课教材,比如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这本书,基本上市场上所有的版本都看过。这也为考博专业课考试积累了基础。
考博的想法,研究生毕业工作之后,就想到这个问题,但结婚生子之后,时间严重碎片化,特别是孩子两岁之前,除去上课,剩余的时间都在照顾孩子。真正的提上日程还是在2016年的五月份。2016年的谢师宴上,听到一向教学科研任务繁忙的石头老师考博成功,看看周围同事基本都是博士毕业了,我才真正的意识到,要去认真实施这个计划了。
联系学校导师,因为想考定向博士,很多学校要求全脱产,这对于我们已经有工作的人而言,是最大的问题。因为许多高校对老师出去读博时间都有限制,有的高校甚至要求一旦考上博士的老师,就要与之解除劳动关系。这成为大家考博顾虑最多的。没有特别好的建议,大家与单位好好沟通,也希望越来越多的高校能够支持青年教师出去读博士,这也是一个大气的高校应该有的气度。
国内社会工作方向博士特别少(【5.0版更新3个】社工博士点(方向)增至17个!),最后只有人大,华东师大的两位导师很热情的回复了邮件,七月份也就定下这两所学校。当时的计划是就当2017年熟悉考博题型,三年抗战也未不可。
八月份报了学校的雅思培训,一方面考虑到英语好多年不学了,另一方面想留条后路,都说大陆博士考试很看人情,如果实在考不上的话,考了雅思,申请香港的博士。接着是整个八月份在漫长的英语学习中渡过。记得那个时候每天早上要早起,先把儿子的早餐准备好,有的时候担心中午回来晚,他会提前睡午觉,中饭也是提前做好。学校聘请的雅思培训老师还是非常的不错,阅读、听力、写作、口语,一项项的练习,仿佛回到高中时代,刚开始的时候特别喜欢这种学习的状态,每天也跟薛领导,王老师一起上下课,多年忘记的英语细胞慢慢回来。但随着课程的深入问题逐渐浮现,先是总是做错题的急躁,接着是照顾孩子跟学习无法平衡,下课后总是被孩子缠着,完不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每天都是晚上他睡着之后开始学习,但自己也感觉困的不行了。后来改变策略,晚上先哄孩子睡觉,跟着睡两到三个小时,然后两三点的时候起来学习两个小时。
八月份的英语复习效果还是非常明显,十一月份之后,一直到考试之前都基本没复习英语,最后考博英语成绩人大69,武汉大学70。暑假期间也买回来两个学校的指定参考书,因为都是西方社会学理论、社会学研究方法,所以买了市场上不同版本的西方社会学理论教材,社会学研究自己觉得掌握的还可以,所以只买了一套教材。两个月的暑假很快过去了,总体而言暑假时间还是放在了英语学习上。
九月份开学,悲剧的是不知不觉的情况下,这学期要上24节课,好在有几个班是大一的学生,十一之后才开始上课。计划九月份十月份看完两门专业课书。为了方便学习,一般都选择在离家不远的新乡医学院上自习,有次不知不觉,抬头发现外面黑了,还下着雨,回去的路上梧桐更兼细雨,满心的凄凉,突然有种何必这么辛苦的念头。也是在这个时候,发现华东师大的招考政策变成申请考核制,定向名额缩减,而且再联系导师已经不如第一次热情了。
所以又联系了武汉大学一位博导,很礼貌性的回复说有定向名额,但竞争比较激烈,改报武大,恰巧武汉大学也是申请考核制,想尝试考试跟考核两种方式的不同。十一之后,发现问题来了,基本上每天就在上课,下课,去上课的路上渡过了,学校还有豫北志愿者培训的项目找到了我们,周末要去培训志愿者。也只能在上课路上,上课之前看一眼自己整理的专业课笔记。有门课在新联校区,每次坐班车的时候,都会拿着自己总结的专业课笔记瞅两眼,颠来颠去的半个多小时的车程,车窗外是萧索的冬日斜阳,那时候觉得努力的自己特别的酷。
特别要感谢社工系里的同事,帮忙承担了行政性的工作,才有时间学习。这也是大家遇到最大的问题:工作与考博之间如何兼顾。
一方面,大家可以通过上课的过程,复习专业课。
另一方面,也就只能挤零碎时间复习了。这种状态下,专业课只停留在了第一遍看完,并做完了笔记。寒假开始之前,监考,改卷,录成绩,各种忙乱之后,放假在家带孩子。那个时候,真的对自己17年考上博士不报一点希望了。年后开学之前,坚持每天去办公室学习,这也是希望大家牺牲掉假期休息时间,去复习学习,这也是博士考试之前最后一个整块时间了。
3月4日武大英语考试,3月18日人大笔试。考试之前,真正的自信是在人大笔试的时候,看到题目之后,发现也没有想象中的难度。三门课都提前了二十分钟交卷,确实在我二十几年的考试历史上还没有这样的放松过,只不过犯了一个致病错误,第一门专业课,太激动没看清要求,十题全做了。接着就是后面的复试、录取。
总结一路考博的经验,有四个方面提醒大家:
一是导师问题。提前联系导师还是非常有必要的,最好准备一份自己的简历发给导师,在等待的过程中,有的导师会热情的回复邮件,有的会礼貌拒绝,有的直接就不回邮件了。无论哪一种,一定要找到同意你报考的导师。我们在职的一定要把自己考定向的要求说清楚,有很多同学认为考博看人脉关系,但我认为实力还是非常重要的。考博面试是我跟导师第一次见面(这说明我们人大是非常公平的,没有歧视,欢迎大家报考),最主要的导师还是看个人的研究方向是否与你的研究方向是否契合,是否具有学术潜力。在职考生的优势在于工作之后,对于自己的缺陷在哪里,有比较明确的定位,工作之后自我的学术训练,对学术研究也有自我的定位。
二是专业课复习。建议大家还是提前联系报考院校在读的博士,他们会给出比较可靠的复习资料书,一般情况下学校网上不会发布参考书。特别感谢人大的赵玉峰师兄,从准备考试到复试都给出了很好的建议。再者,平时的积累还是非常重要的,也是因为工作以来一直从事的就是专业相关的工作,也没有间断看专业书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那本书,反复看了七八遍,后来一看到类似的研究方法的内容,觉得非常有意思。另外,博士专业课跟研究生考试还是不一样的,主要看的还是你答题的思路,有没有学术的潜力。只要答题大致方向不错,言之成理即可。
三是自信心问题。一定要自信,一定要自信,一定要自信。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准备考博的时候,感觉自己考不上,一直到考场之前还是没有多大把握。真正有自信了还是考场上见到试卷那一刻。所以大家一定要对考上心仪的学校有信心。
最后想谈一谈关于学术情怀的问题。前期合作社有篇文章写到:如果读完了硕士研究生,还工作了一把更加坚定自己读博信念的同志们,那就是博士生里真真的明白人。我们在职再读博的青椒们算这类人了。其实不是因为明白,而是因为工作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术的乐趣,特别是能够看到自己的文章发表,自己做的项目能够去帮助到人,能够看到案主的改变,发现自己的短板,想到怎么在理论上更进一步提高,以期待更好的实现助人自助,这种过程是非常有趣的。用时髦的词语来说,叫做学术研究的情怀吧。
在南开读研的时候,记得有次导师吴帆教授说:很喜欢学术研究,觉得非常有趣。当时还没有读博士的想法,说实话不是特别理解,现在明白了。如果你觉得做一件事情,特别有趣,并坚定了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的决心,吃的苦也就不算什么了。去年我们学校评副高职称文科竞争压力特别大,必须有国家社科,然后是各种论文,项目非常严苛的要求。在跟一位同事交流的时候,他说搞学术研究不能太功利了,应该把这当成一个享受探索的过程,等你发现了自己的研究结果之后,职称之类的也就是附带的成果了。我觉得他说的特别好,希望大家都能考一个有情怀的博士,有一种拼搏向上,舍我其谁的欲望,坚定自己的学术理想与抱负。
最后祝各位在奋斗路上的社工青椒们都能梦想成真!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