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人物:丽娃河畔的诗歌王子宋琳

 时间:2017-07-27 20:04:54来源:中美社工合作社

2013年一个暮春之夜,在华东师范大学校园里,蓦然响起诗人宋琳的诗篇《丽娃河》。这样的诗朗诵,这样的抑扬顿挫声,在丽娃河畔许久没有响起过了。朗诵方歇,全场高喊:“宋琳!宋琳!”这不仅是向当年的诗歌王子致礼,还是对一代人青春的礼赞,也是当年“天之骄子”一代大学生的集体回忆。

微信图片_20170726094736

1982年,华东师大“夏雨诗社”成立,诗刊《夏雨岛》创刊,这是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大学生诗社之一,李其纲、宋琳、徐芳等诗人都出自这里。

作为诗社的创始人之一,宋琳,于1991年移居法国,娶了位法国太太,又先后在新加坡、阿根廷居留。宋琳是当年校园诗人中的大帅哥,“校园明星”,偶像级诗人。2003年以来受聘在国内一些大学执教。

如今可能很多人没怎么听说过这位当年“风流潇洒”的诗歌王子了。而社长有幸,曾就读于这位诗歌王子所执教的大学并修过他的课。也因这位老师,了解到一些有关丽娃河的诗歌往事。80年代,是诗歌的黄金时代,今天借此文,向这些诗人,以及那个时代,致敬!

1501033726(1)

丽娃河

宋琳

我见过许多河流,流淌在我故乡山中

那隐逸的小溪;欧洲,以及更遥远的

南美洲的大河。时常,我在我自己身上

看见它们,奔泻而去并留下刺骨的箴言。

沿着岁月的弧形弯道,缓慢而持久,

源头的允诺脱口而出,化作我诗中

几行墨汁。时常,当记忆的勺子探入那闪闪灵光,

舀取的却依旧是慨叹——逝者如斯!

但这一条几乎不能称之为河的河,

我的姐妹,羞涩地隐藏着自己。

你在地图上找不到她,世人鲜有知道她的名字,

河两岸对望着的是眼泪般纯净的小树林。

谦谦君子们,游荡着,容貌和气质

像年轻的神,如果他们爱,是真爱;

而少女的哭泣是因为昂贵的青春

压迫着她,膨胀的心思像快要爆裂的种子,

像蒲公英,一阵风就能带它到天涯。

而平静的丽娃河,敞开胸襟,接纳并挽留

来自遥远九重天的作客的流星,

又依依不舍地送走她亲自酿造的花蜜。

这里,在上海的一座开明的学府,

我学会了赞成,或许更重要地

(如仁者所说),学会了不赞成:

丁香花美,有毒的夹竹桃更美。

那在禁锢的年代偷尝过禁果的人有福了,

曾在同一座桥上看流水,曾在同一个河面投下身影。

朋友们,当你们在五月齐集,依我的建议,

首要的是观花,别的且留待将来去回忆。

1501033779(1)

我在华东师大读MSW,而此时此刻你在哪里?

很高兴社长邀请我来介绍ECNU(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的MSW(Master of Social Work),并希望我用回顾个人经历的方式向大家展示,于是借这个机会回顾自己这两年的硕士时光,希望接下来的文字,能有一点干货能够传递到正在阅读的你。

从2015年推荐免试到华师再到21号的毕业典礼,也算是在华师度过了完整的两年研究生时光,对学校和自己也有了一定的认识。上海是个非常重视学术交流的地方,通过讲座、报告、学术会议,老师和学生们在交流中进行思想碰撞,并相互汲取养分。在上海这样一个学术交流氛围相当浓厚的地方,一直觉得我们ECNU的MSW相对低调,于是在黄(晨熹)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开通了属于自己的自媒体平台“ECNU社工”,在做好事情的基础上加以宣传,从而扩大影响力。所以,我希望通过这篇文章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MSW学子是如何在ECNU社工这个平台上学习、成长的,一方面带领大家了解ECNU的社会工作硕士项目,另一方面也解答了一些学妹学弟关于读研或者社工专硕的困惑(这个问题不止一个学妹问过我)。

昨天(sorry, 稿子压了一阵子,此昨天非彼昨天……)刚刚拿到博士录取通知书,此时坐在研究室静静回望来时的路,也是一种幸福。我要声明的一点是,我的经历虽然可以对ECNU社工有所反映,但也许还是一个或几个侧面,同时也从属于众多种研究生生活方式中的一类style。如果读者会在阅读我的经历同时感受到一些ECNU社工的元素,我的目的也就达到啦。总体上,我把ECNU社工研究生学习经历分成两个部分——基本动作和自选动作(~满分~),换言之就是专业培养要求完成的任务以及自己主动发展的能力或素质,最后再进一步介绍ECNU社工其他方面的平台力量。

“在其位,谋其政(三项基本动作)”

此处的三项基本动作主要是指:课程学习、专业实习和学位论文。

基本动作一:课程学习

我们这届的课程我总结起来有几个特点:理论与实务结合,政策与评估并行,培养学术研究能力,拓展专业前沿视野,同时学会自我关照(self-care)。

理论与实务结合:“社会工作理论”的任课老师是文军老师(关于文老师和各位老师的介绍此处就省略啦,华东师大社会发展学院官网上有着详细介绍)和吴同老师,通过上这门课,我了解到了许多不曾听说的社会工作理论或介入模式,为我进行社会工作相关理论思考做了铺垫,并且这门课的教材是英文版本,顺便也受到了专业英语的熏陶。“高级社会工作实务”由安秋玲老师主刀,这门课前期主要是传授实务技巧,并对各个实务环节、技巧进行本土化和操作化的讨论与追问,引入电影《扪心问诊》,对案主进行评估,这里的评估是基于“先事实后判断”的原则,这个看似简单的原则实施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还有案例分析和现场模拟的元素。“社会工作伦理”由李希希老师为大家倾情演绎,希希老师似乎有着对讲台天然的亲切感,通过带领游戏引导大家进入听课状态,然后对每一个伦理要素进行深度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并随时组织一场即兴的辩论赛、案例模拟、头脑风暴,让你措手不及的同时也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有所锻炼。

政策与评估结合:“社会政策”由柴定红老师带领大家尝试对现行的政策进行分析,并教给大家一个分析框架,引导大家在框架的指导下灵活地对婚姻、生育、养老、社会救助、医疗等自己感兴趣的社会政策进行分析,还会带领我们上海社区参观、学习。“项目设计与评估”是王海萍老师负责,受到海外求学经历的影响,海萍老师力争协助我们掌握一个较为规范的社会服务项目的设计与评估框架,并借助这个框架引导我们设计项目并撰写评估方案,而这些对将来的社工工作或是其他就业方向都是必要的专业技能,据说现在社工领域的管理型人才比较缺乏。

除了以上课程,我们还会接触黄晨熹老师的“社会工作研究方法”,为社会工作学术研究做好方法准备;还有“专业前沿讲座”,会接触到理论界的社工大咖讲座,也会聆听到实务界各个领域的社工精英,当然也会领会到那些MSW学长学姐的职业生涯及心路历程。“家庭治疗与家庭社会工作”更应该称得上是社工学生的self-care课程,在韩晓燕老师的带领下,同学们通过meditation放松身心,通过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逐渐认识到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影响,用更积极的心态接受抑或改变。“专业英语”的任课老师是何姗姗老师,在教材之外,老师还向大家介绍社会工作专业相关的SSCI期刊,并鼓励大家阅读并分享感兴趣的社工研究文章。赵鑫老师虽然没有给我们上过课,但是据了解的人说她人特别亲和,很有同理心,学位论文开题时有过一面之缘,满满的对我们都是鼓励,确实非常和善可亲。当然还有“医务社工”作为选修课程,选修这门课的同学无论在理论还是实习中都受益匪浅,而且近几年上海也在大力推进医务社会工作事业。至于公共课程英语和政治,就不赘述啦。

总之,各位老师对自己主刀的课程都尽可能打破教材的限制,拓展英文阅读的国际视野,打破书本内容所限,尽可能加以实务演练,让我们在形式和内容相对丰富的课程中度过研究生第一年时光。

基本动作二:专业实习

800小时(其中300小时可以和导师做课题抵扣)专业实习应该是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的特色环节,我选择了社会工作行政,每周四、五(与实习机构协商决定)到闵行区社会工作协会实习,班级的其他伙伴们也奔赴自己的实习机构,涉及医务社工、为老服务、社区营造、青少年社会工作等各个领域。在学校督导和机构督导的指导和帮助下,每个人融入实习环境并运用所学,也都有自己独特的实习体会,有些人转化成了学位论文进一步探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还有些人直接升华成了自己未来的职业选择,毋庸置疑,所有人的实习经历都在无形中成为人生的重要精神财富。

基本动作三: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是第三个基本动作,如果你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会感到猝不及防的袭击,哈哈,即便你做好了心理准备,一样会感到突然。因为专硕与学硕很大的不同就在于,去年明明才学位论文答辩才毕业,过了一个春节竟然又要毕业论文开题了,这种感觉也是醉醉的。大概研一下学期(6月初)大家就要提交开题报告并进行开题答辩,所以想读专硕的同学还是有必要做好心理准备的。最近我的室友——研二的民俗学学硕小伙伴也刚刚开题结束,对比社会学类和社会工作的开题,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我最终的论文和开题报告相比已经“面目全非”,不是说哪一个方案更好,或许其间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开题准备工作的差距吧。多数学硕小伙伴在开题之前基本上在田野地点驻扎过,身边很多学硕小伙伴都是如此,而社工的开题,如果学位论文扎根于实习场域,或许也和学硕小伙伴差不多,但是如果像我这种,尽管研究问题来源于实习,但是访谈对象和具体内容和实习关系不大,就很可能面临开题和最后论文不一致的状况,因为我开题之前的准备仅有一次浦东的试调查和阅读相关的一些文献,在田野方面有着很大的空缺,导致问题意识始终不够明确,也为我今后的学习和研究敲响了警钟。说这些,也算给即将读社工专硕的同学们提个醒啦,毕竟学位论文是学术锻炼和研究能力训练的关键过程。

社会工作学位论文大致有三种类型,都必须和社会工作学科相关联的(毕竟是学位论文)。一类是政策类,一类是实务类,还有一类就是评估类。就我个人体会来看,政策类的论文通常对学理性要求较高,实务类更切合专硕的特色,但是写作时要注意不能是平面的小组活动的堆积和罗列,而要在干预逻辑的引领下将干预过程阐述出来,并将干预的目的、过程与效果相贯通;评估类(班级有一篇优秀论文),在介绍项目本身的基础上,展示出评估的过程和效果,并进一步分析效果生成的影响因素相当重要。还记得本科时候,母校浙江理工大学社工系的金碧华老师会把一些浙师大社工硕士的毕业论文给我看,我当时也很好奇社工论文是不是只能写实务干预,金老师当时说可以写应用研究,也可以写基础研究的,到了自己真正写论文时候更加明白了。

“你只有两年时间,所以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这句话是我的导师文军教授从研一最初就对我说的一句话,我一直记得清清楚楚。相对于学术型硕士,我们只有两年,可能在接受学术教育或探索兴趣方面有着一年的时间短缺,并且还要在实习与学术研究之间达成平衡(当然两者不应该是割裂的);但是换个角度想,“两年”也未必就一定是劣势,如果在两年内尽可能完成三年需要修炼的事情,也无疑加速了学术生涯的进程。一句老话,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要想尽可能在两年时间内在学习上有所成长,自选动作便是十分有必要的,把自己当成是学硕一枚。一直不认为自己是多么聪明多么有天赋,也没有从小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但是我相信,选择好方向,努力,坚持努力,总是可以不断成长的。

自选动作一:聆听学术讲座、报告,参加学术会议

从更大角度来看,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是偌大的学术平台,在这一平台上有学术大牛,也有青年学者,还有很多初出茅庐却大显身手的学生。研一期间,我们虽然没有像学硕那样的读书和讲座要求,但是依然聆听了很多场学术讲座,除了社工本专业的,还有社会学主题讲座,当然还有哲学方面的讲座。总是可以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主题,在聆听讲座的过程中一如既往像本科一样,脑子中萌发很多问题,在互动环节和老师进行交流(需要反思一下,研二特别是最近的讲座,自己不知为何有些怯懦了,不敢提问了,只好默默把问题记在本子上)。学术讲座、报告的老师一般分享的都是自己颇有心得的研究,所以你可以从方法、问题意识、结论等方面汲取到若干养分,当然也包括治学的心路。此外,我还会选择性投稿参加学术会议,如果入选发言,将会听到很多老师给予的不同角度的建议,是非常开心的事情。

自选动作二:读书会

一直认为自己在理论方面的积累不够厚实,同时也没能很好地了解前人的研究成果,很多经典的著作还没有拜读过,这是一个“未竟的事业”。在导师的支持下,我们自发组织了读书会,每月阅读并分享协商确定的书目。此外,自己也会有意识地弥补知识空缺,毕竟如果不读书,很可能的一个结果就是——“你以为的只是你以为”。

自选动作三:参与导师课题

每个读研的同学一般都会有机会参与导师课题研究,无论是论文写作还是社会调查,在调查过程中你会发现学长学姐和导师在访谈上是这样做的,还会看到真实的社区原来是那样的,问卷设计的考虑是这样的……当然,你们也会一群人在一起玩狼人杀游戏,在不亦乐乎和烧脑中结束充实而美好的一天。如果是课题核心成员,还会参与课题的设计与申报,每一步都是学术锻炼和实践技能培养的过程。读研期间,结合自己对社会工作的思考尝试写小论文,最初在导师那里不到60分的评价,后来不断修改终于在三个月后得以获得及格的评价,再后来修改11稿后,终于入了导师的眼(一路上都是在导师的批阅与鼓励中度过,虽然后来意识到了这篇论文仍存的硬伤)。所以,学术和生活一样,当遇到瓶颈的时候,不要放弃,再坚持一下,也许就看到亮光了。

自选动作四:协助导师完成其他事情

可能PPT的排版需要你来进一步完善,也可能某个主题演讲的内容会和你一起商讨,所以你也要涉猎不同主题的材料,但是这个过程恰恰也培养了逻辑思维的能力,并且拓展了自己的视野。可能是日有所思,有时候甚至在睡梦中梦见了自己正在思索的框架或者概念操作化(关于这点,我看到一种说法,人睡着时也可能有正常思考的时间,所以睡着和醒着可能在某一个时间段没什么区别哈哈),把学术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假装自己的工作,不仅是输入式的学习,还尝试产出。

写到这里,基本可以总结出我的研究生学业生涯主要就是在认真完成基本动作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自选动作,当然这一切除了自身努力,也离不开恩师们、父母、男友及其家人还有朋友的鼓励与支持,更离不开本文的主题——社工系、社会发展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的平台支撑!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