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祥:我从内心怎么看社会工作前景?四个字『不可阻挡』!

 时间:2017-07-20 23:00:51来源:善达网

徐永祥:当代中国社会工作教育的发展走向

徐永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是灾害社会工作服务与管理研究、社区建设与社会服务、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现担任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会长,国际社会工作教育联盟(1ASSW)执委兼国家代表等职务。多年来致力于社会体制改革与非营利组织、社区建设与社会服务、社会工作理论与实务、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研究。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关注中国社会发展、力推社会工作参与和谐社会建设事业,坚持“关照本土、放眼世界”的立场,强调“实证与建构并重”的学术取向,倡导“参与式行动研究”的研究范式,引入历史比较、国际比较、区域比较的具体研究方法,瞄准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的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问题,进行深入的经验研究和理论构建,在社会体制改革、社会治理创新、社会工作制度化等领域提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刻影响力的学术观点,并对相关政策起到了重要参考的作用。已在《中国社会科学》、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70多篇,出版著作、主编教材十多种。

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我今天有一个头衔忘了,就是第四个头衔,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跟现在今天的主题还是蛮契合的。

我今天讲这个题目是文军老师给我的命题作文,叫做单兵突进转向教育与实践的双向推进。应该说中国社会工作历史是比较长,有将近一百年的历史,跟西方国家相比,我们的历史并不长,但是我们的社会工作土壤跟西方国家相比,只是最近几十年才逐步形成。我的一个基本判断,社会工作是现代市场经济的产物,没有现代工业,没有市场经济就不可能有社会工作。所以说中国古代有社会工作思想,我说这个不了解社会工作发展的背景,中国古代有慈善,但是它不是慈善事业,而且中国古代的慈善不具有公共性。所以我一直讲在农业时代,不存在社会工作的土壤,有公益慈善,但是没有公益慈善事业。

1917年,理查蒙《社会诊断》的出版,标志着社会工作学科的诞生,中国社会工作的历史并不短,但五十年代之前的发展条件并不成熟,1920年代燕京大学等等都开展了社会工作课程,沪江大学开的课程是最多,三所学校都是教会大学。社会经济及其单位制社会制度消解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生存发展的土壤。我最近和博士通过研究发现。以前它只是先进知识分子在帮助农民做一些事情,为什么不说社工,因为把中国农民看作是愚昧,弱小,贫穷,自私,这跟我们社会工作价值理念完全相背的。此社区发展非彼社区发展,主要想说明在50年前中国发展社会工作条件是不成熟的。所以当时发展不起来。

50年代我们搞了计划经济体制,以及相应的单位化治理,计划应该及其单位制社会制度消解了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生存发展的土壤。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为我国社会工作的恢复,发展提供了必然的性的土壤。从90年代以后,由于我们国家快速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阶段,所以单位化体制也迅速瓦解。我们93%到94%的国民属于体制外的,都是碎片化,过去主要靠亲朋好友,现在亲朋好友也不行,靠政府也不够,所以来自于社会帮助就非常多了。

我想讲第一个问题就是从孤独的探索者,2006年前社会工作教育有这样的特点,我国教育的单兵突进和领跑,1987年北京大学在民政部的支持下率先建立社会工作与管理本业,在雷洁琼、袁方、王思斌等教授的推动下,到1999年社会工作教育的高校达到了30多家,2006年前,进一步发展到一百多家。在我国市场经济尚未建立以及初步发展的时期,社会工作的教育现行发展具有先知先觉的作用,为单位的瓦解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工作保持,社会建设预先储存了专业人才部,也为社会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

从上海情况来看,社会工作教育和实务在全国是领先的,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虽然在本科、硕士方面历史不长,但是一开始就开展了社会社区建设和社会工作的发展。社会工作教育界与民政部门的携手探索,上海还做了一些事情,由于时间关系不能展开。

第二件事情社会工作教育与实践的双向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专门谈到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建立。2015年底全国有321所高等院校开设了本科,105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学位硕士点。两个照片,就是我们搞的师资培训,来的老师是几百个人。

同时我们社会工作的教育,国际教育也迅速发展,最早1988年北京大学与亚太区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合作召开了社会工作教育国际研讨会,今年在深圳开展社会工作国际研讨会,这个是中国举办亚太社会工作国际会议。

为了提高我们的师资,经过国际社会社会工作联盟的提议和建议,美国社会工作教育界和我们中国社会工作协会,我们联手从五年前,我们搞了一个项目,七所美国大学与中国七所大学联合培养我们的老师,都是枢纽型的大学。上个月25号,我们进行了5周年的总结,美国社工教育委员会的主席,还有美国16所大学的教授都来了,美国现在很多大学都很积极,他们希望我们的项目是开放型,不要封闭,他们也想展开合作交流,这是我们的国际教育。现在我们的国际教育越来越多,时间关系不展开。

去年1月份,IASSW第一次在我们学校开展了理事会,这个也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还值得一提的是社会工作教育界数次,多次参加国家重大事件的干预,有效扩大党和政府,民众对我们社会工作的认同,包括08年的汶川地震,以及后来的雅安地震,华东师范大学很多教授参与了这个过程,应该说我们这种参与对扩大我们社工教育界对中央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我觉得遗传地震了以后,使得总理知道我们社会工作还有这样的作用,这是非常了不起。我们的老师积极参与了社会治理的实践,现在很多学校都有机构,在中国社会工作刚刚起步的阶段,老师的推动是至关重要,没有老师的推动,没有老师的倡导难以想象,我们不能照抄西方的东西,西方是自然的过程,我们是加速度的过程,我们有自己的优势特点,不能小瞧自己,我们跟美国相比,欧洲相比,我们有自己的特色优势。

我们怎么提升话语权,我们希望年轻一代多发英文文章。

最后一个问题与讨论,当党和政府的重视对社会工作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我们社会工作这么快速发展就是跟党和政府密切相关,我们主动配合民政及政府其他部门推动社会工作的发展,我们要影响党和政府对我们工作的认识。第三社会工作发展中的制度建设问题,现在既有人治还有法治。第四特别要看到在社会工作实务教育过程当中,面对政府官员寻租问题,这个问题在广东最多,小军NGO发展是最好的,但是腐败也是最多的,上海发展慢,但是腐败相对比较少。为什么?可能在市场经济初期腐败不可避免,这个是公益慈善事业发展阶段的必要代价,我们在论坛上可以讲,但是写问题不能讲,的确在广州,全权交易,权色交易,我都知道谁和谁,至少我和我们一些同事坚持不腐败,坚持不参与,虽然我们的业务会受到影响,但是不忘初心。参与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程中,又要国际化和本土化,社会工作学科建设问题,如何看待未来社会工作的发展趋势,尤其社会工作学科,我刚才讲美国社会工作和其他学科什么关系,我们自己也有问题,我们始终依附社会学界,我们属于社会学界一个学科,怎么来看待这个问题。实际上在美国,在很多学校社会学系一个办公室十几个人,而社会工作学院都是一栋楼,两栋楼,一两百个学生。现在我们社会学瞧不起社会工作,但是十年,二十年以后未必如此,可能会反过来,就像哲学界瞧不起社会学界一样,现在社会学界瞧不起哲学,社会工作一定也会这样的。

最后如何看待未来社会工作走势,最近有些同志比较困惑,我们社会发展土壤已经生成了,社会经济和工业化不可抹少,社会工作发展是必然,只会越来越好,目前碰到一些问题,就像股票上升一个盘整,这个盘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需要盘整,重整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我今天的报告就讲这些,谢谢大家!

公益慈善教育与人才的培育对话

主持人:

赵华,彼得·德鲁克社会组织学习中心秘书长,北京光华慈善基金会理事

嘉宾:

徐永祥,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研究院院长,教授

李健,中央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基金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冯凌,华民慈善基金会现代慈善研究院副院长,北京义德社会工作发展中心执行秘书长

机会难得,因为到了最后这个阶段,主办方已经说了,这个流程环节由我完成来支配,各位老师和各位同学就三位嘉宾发表的观点,大家有没有已经心存疑问,已经有向他们提出的问题,可以举手示意我,我可以分出一点时间满足大家的需求。可以把问题提出来,选择最想提问哪一位嘉宾?

【提问】:谢谢老师给的机会,我想提问一下李健老师,刚才说到四百多位公益学员老师团队。

【主持人】:对,他们有四百多人志愿者团队。

【提问】:后来冯老师带出新的概念,专业志愿者和多职业志愿者的概念,我们看到公益人跨界和多学科的要求,在四百多人团队里面,这样的团队结构以及来源,或者你的管理的概念?

【主持人】:这个问题蛮宽泛了。恐怕部件有不少泪水,你最关注一点是什么?你想问四百多人怎么在这里玩,怎么让大家一起赚钱,而且一起心甘情愿的服务?

【李健】:感谢你提的问题,我在想之所以大家能走在一起,是因为我们从事公益慈善的研究学者和其他领域行业担当,我们因为共识形成共同体,大家一起觉得这个行业需要我们。我说一下内部管理机制,供您了解。

我们是这样的,我负责那个栏目叫做慈善学员的栏目,我们承担了绝大部分的内容,我从学员找到我一样愿意做事的学者,我们采用排班制,我们跟他说好,你研究的领域,学员里面负责帮我支持一个月,或者做一个月的主持人,这个月的文章就是你来找,我们给你一个数量,其他5个栏目是多少文章,你今年按照自己的时间,你觉得哪一个月合适,我们在头一年把未来一年所有日程表排好,如果之前承诺那个月有问题,我会出现调整,老师会调换一下。我们就是这样一种方式来运营,我不知道有没有说清楚。

【主持人】:我们听几个词儿,如果有效把知识分子,组织在一起,必须有相同价值观。第二有效的规划,我们生存只有18个月,18个月之后,微软是不是死掉,不知道,我们至少规划到18个月。第三提出来有应急的措施。大家还有其他的问题吗?你准备向哪一位嘉宾提问?

【提问】:我问一下冯凌老师,我参加了慈善千人计划,我现在问题是遇到这样一个事情,公益组织因为薪酬比较低,我现在组织内部出现了这样一个事情,我内部一些工作人员,我们有很多会员企业,会员单位,他们想利用会员单位做一些业务,想成立自己的公司,因为成立了公司以后,他们盈利以后,可以给公益组织择食了。手上有这么多的企业,成立公司赚钱,这部分人该留还是让他们走,还是凑合来做了?

【冯凌】:这个问题挺有难度,这个是传统的国内困境,原来有一个经典的问题,一个城市你要给一个烟草商捐了大量钱,是不是授给他的荣誉,这种东西你要不要做。我现在觉得做与不做这件事情,其实不太难。具体的操作应该是怎么做,所有人都是靠规则约束,不光有好心的人,也有各自目的的人,如果你能把他们团结起来为自己的组织服务,用自己的资源来做事情,都是组织好人有什么难度。我记得李照老师什么是公益慈善,做到最后什么事什么是好人先做起来,然后让坏人跟着干,这个本质所在。我觉得就是我们在平常工作中接触一些特殊目的捐赠方,或者是一些各种各样的甲方,你怎么在条件约束他,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你开发教育类的课程,企业也有他想传达的价值观,你作为专业人员协调价值观,让他们不破戒。可以利用知名度做一些推广,在一些具体条款的时候,你应该怎么规定,应该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些人应该不应该让他们进来干这些事情,前提是怎么控制他们。

【主持人】:就是把关。其实你自己机构使命和价值观清楚不清楚,如果不解决会一直存在问题,你通过这群人可以实现使命?你有其他人可以选择吗?如果没有的话,暂时没有的话,你如何来过度,你要想改变一个人做事方式容易,但是改变一个人的价值观几乎不可能。作为公益组织,未来都有可能成为公益组织负责人,除了领导力之外,还有勇气,有勇气担当这个机构,应该负起的责任。大家还有其他问题吗?

【提问】:我今天有一个问题问徐老师,他讲到最后一个话题,就是从你内心来讲,对社会工作专业未来发展前景是什么?

【主持人】:就徐老师所发言最后一个问题提问,从你的真心话来讲,你对社会工作前景到底怎么看?

【徐永祥】:这个问题提的挺好,多数人关心的。

首先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大趋势,公益、慈善和社会工作,专业人才,他们的社会地位,经济地位的提升是不可阻挡的。前来也讲了,薪酬比较低,但是提升是不可阻挡的。

现在开始社会建设,06年标志着我们国家进入社会建设的时期,我一直判断很多的观点,改革开放前20年是经济建设为中心,未来二十年和三十年是社会建设,也是社会学家、社会工作、公益慈善人员的春天。

第二个从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工业化现代化,最初价值取向是纯经济,政治,社会都是为经济。这几年从中央文件和学界的讨论,我们自觉不自觉开始,为了经济的社会,为了政治的经济,逐步转向为了社会的经济,经济不是目的,过去是经济主导。小平三十多年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走到今天,今天还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吗?这个恐怕有局限性。很多项目老百姓不干了,虽然这个过程还要看,但是苗头已经出现了。经济发展是为了社会发展,经济本身不是目的。我们过去太穷了,我自己小时候吃不饱,穿不暖,我们还是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虽然感觉到春天的样子,有的时候有一点倒春寒,但是样子已经出来了。所以我觉得不可阻挡。

【提问】:我想请教一下徐老师,你讲报告的时候,讲到我们社会工作的话,政策倡导非常重要,民间喊了很久,政策反而可以改变很多。你这个团队递的内参有没有产生实际的效果,如果有的话,具体体现在在哪里?

【徐永祥】:不是我们提交了内参,2008年汶川大地震,我们上海有四个团队到都江堰开展服务,凡是有社工的地方,没有发生一起群访,上访的事件,大家都很开心,当地政府觉得很奇怪,上海市政府和四川人民政府,他们觉得不好理解,也不好意思拒绝,我们团队和复旦大学的团队等等,我们都准备一个半月,暑假完了就回来,事实上去了以后,回不来。像中办和国办递交的内参给部长以下领导看,我记得是他们写的。包括总书记,总理,副部长都觉得社会工作都了不起,可以解决服务和管理的问题,我们帮助当地社区,帮助当地基层政府提升能力,我们帮助他们组织起来。2008年汶川大地震是我们中国社会工作,真正让领导认识到社会工作重要性,是汶川。当然现在这个智库每天给中央递报告,有学者看到这个问题觉得重要就递交上去,看领导重视不重视,不重视就石沉大海。

【主持人】:由于时间关系,我们给两位嘉宾提一个要求,用一句话来谈谈关于公益人才的培养和教育,你的期待是什么?

【冯凌】: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很摇滚,欢迎大家一起来嗨。

【李健】:我提出抗议。我想说一句,如果你的未来的目标不是积累太多的财富的话,做慈善是你通向财富的捷径。做慈善我为人人,人人为我。

【徐永祥】:我想专业不可替代性,是获得国家和社会认同的必要条件。从我们国家广东、上海、北京社会工作发展来看,做的好肯定地位和财富都来了。你做的事情别人也能做,给你购买的服务,或者社会的资助肯定不行。我特别想讲师范大学的副教授,也是北京常副院长,他们里面的社工每年不停的关键,关键他的钱不仅来自于政府,还有来自于企业家的支持,有一个上海企业家在房地产,现在每年提供一百万,同时给一线社工发一二三等奖,一等奖3万,二等奖2万,三等奖1万。下个月组织16个人去瑞典荷兰大学机构访问,主要是一线社工,谁给他们钱,一半是荷兰,一半是企业家出的,他们希望我总领队,我去过了,我不想去,他们说徐老师一定帮忙,学生叫我,没有办法。你不可替代性,你的能力大家认可,收入和地位都来了。你做事情的别人都可以做的话,公益慈善做不好。谢谢!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