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记得回家看看有没有这些证件,如果没有,我们再看看到哪里开证明。”13日下午,江门市朝阳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的法律专员包文峰对着电话将带证件的事情说了一遍又一遍。放下电话,他想想还是怕对方忘了,拿出手机发了一条短信。
目前包文峰正在跟进一个为单亲社区服刑人员争取抚养权的案子,由于这名社区服刑人员的前妻不知所踪,他要将孩子户口迁到江门,才能让他们享受免费义务教育,减轻一点生活负担,但如此一来却又要面对变更抚养权的一系列复杂手续。这名男子对此束手无措,最终只能向朝阳社工求助。
像这种需要提供特殊帮扶的对象不止一个。自从3年前开始承接江门市司法局社区矫正项目以来,江门市朝阳社工中心已经通过“7+1”服务模式,推进“全员矫治+个案帮教”,帮助在管的1000多名服刑人员顺利过渡矫正期,重新回归社会。
个案帮教:利用第三方身份打消戒心
社区服刑人员是指适用管制、缓刑、暂予监外执行、假释四种刑罚方法或措施的人员。作为一种特殊的群体,他们在矫正期能否真正反省自己所犯的错误,端正态度顺利回归社会,直接影响这些人今后人生道路的走向。
介入社区矫正环节的朝阳社工中心主要就是通过开展集中教育,协助电子监控,推进社区矫正及普法宣传,组织社区服务,进行心理辅导,实施“多对一”解难帮困,提供“一对一”就业推荐,进行“社工义工”特色交流活动,这“7+1”服务模式,对三区四市73个镇街约1000多名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帮教。
但是与帮扶普通老弱病残群体的社工不同,承担社区矫正项目的社工开展工作会困难很多。“最主要是跟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比较难,比如接受养老助残服务的老人家会很喜欢社工去探望。但我们这些服务对象是社区服刑人员,他们一开始不会很了解社工,会觉得我们是要去监管他们。”江门市朝阳社工中心理事长张雪霞表示,在这样的戒心下,需要通过多次见面,对自身角色进行澄清,才会被接纳。
“对于那些确实有困难的帮教对象来说,了解他们想法,切实知道他们所需,才能真正为其提供帮助。”江门司法局社区矫正工作科科长张文波认为,社工的身份与公检法司人员不同,作为第三方介入社区矫正,可以做到更容易被社区服刑人员接纳,以便于了解他们的所想、所需,进而有针对性地提供帮教。
比如,朝阳社工中心在江海区就曾跟进过一个特殊的社区矫正案例。当事男孩因为抢劫未遂被裁定社区矫正,但他完全不跟人沟通。“当时还有人以为他是精神或心理有点问题,但后来我们对他的家庭和生活环境进行了详细研究,发现他没有朋友,父母与其缺乏有效沟通,所以越来越内向。”
江门市朝阳社工中心主任钟春秀表示,发现这个问题之后,他们就有意识地避开他父母,单独约见。果然在这样父母不在的情景下,他才开口谈自己的想法。经过多次接触,这个孩子终于放下戒心,把社工当成了自己的朋友,接受了“找一份稳定工作”的建议。
全员矫治:有效预防重新犯罪
但是,像上述男孩一样需要特别帮困的社区服刑人员其实并不多。“我从事这份工作之前会对这类人群有好奇心,但是真正跟他们接触之后就发现,其实他们大部分人都跟普通人并无太大的区别,只是部分人法律意识较为淡薄,或存在一些认知上的偏差,或性格容易冲动等。”钟春秀介绍,按照规定,社区服刑人员每个月都要完成8小时教育学习、8小时社区服务。一些人会有被逼上课应付了事的心态,如何才能让他们在课上有更好的收获,直接关系到最后的社矫效果。
所以,社工每次上课前都要认真备课,先了解上课人员的情况,知道他们犯了什么罪,然后再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设计。近期,他们还将孝道文化融入社区矫正教育,通过讲述父母恩及生命中会遇到的转折点,引导学员在生命中遇到困难或需要作出抉择时,必须把错误的思想和习惯抛弃,才能获得重生。
“老师上课讲孝道文化,说如果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就是对父母最大的不孝。我听了觉得好像的确是这样,想想自己犯的错,觉得很对不起他们。”女生小勤(化名)上课时深受触动,当场就流下了悔恨的泪水。
除了让集中教育更触动服务对象之外,社工们为了让社区服刑人员能在社区服务中有所感悟,还一改以往的单一服务方式,安排社区服刑人员一起做手工,通过制作个性化相架等方式,让他们一起为慈善做工作。“我们接下来会组织一场义卖,将这些工艺品卖得的钱用以帮扶有需要的特困儿童和困难帮教人员。”张雪霞表示,因为这项工作很有意义,很多服务对象都表示下次还愿意参加。
张文波认为,社会组织参与非执法类工作,让他们充分运用专业教育手段开展帮教,有助于提高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的意识。“现在社工介入帮助开展社区服刑人员就业培训、心理健康疏导,对社矫工作相当有利,有效预防重新犯罪。绝大多数人比较有信心融入社会。”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