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工:特殊的“治疗师”,用歌声抚慰病友心灵

 时间:2017-07-12 21:18:03来源:社工观察

今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草坪音乐会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徐徐奏起乐章,音乐会上,医院职工脱下白大褂为200多名肿瘤病患献唱,来自广州各艺术学院的志愿者学生演奏舒缓的弦乐四重奏……

乐声中,一个对重症长者的关爱计划也随之开启,广州一群社工用歌声、朗读、话聊等“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守护着广医肿瘤医院及广医一院治疗的重症老人的脆弱心灵,输送暖和勇气,助他们重试信心。

“病区的春天”目的在驱散重症长者心中寒潮

广医一院24楼呼吸科病房里,新入院的64岁老广州方姨在护士眼中属于“独立型”的病人。据护士观察,除了少数几次子女探访外,方姨平时都是独来独往:独自洗衣服、做检查、买饭、散步……但每天下午,方姨总有一个指定动作:到病房外的落地玻璃休闲区独坐,恬静的她似乎想事情想得出神,看着玻璃窗外的珠江水,有时候会下意识地擦一下眼眶。“总觉得阿姨有心事。”护士虽然这样想,但总是抽不出时间和方姨促膝长谈。

当时,正在运作广州第四届公益创投项目“病区的春天-重症长者医养五行融合服务计划”的海珠区派森社会工作服务中心社工在医院举办了一场小型音乐会,音乐治疗师刘瑾涵老师一首手语歌《生命之河》的歌词悄然打开了方姨心窗。

“这句歌词唱进我心里了。”原来,让方姨心事重重的原因,是肺部发现阴影,入院待查。“就像等着被判死刑一样,很焦虑,又不知从何说起。我一个人住在医院里很孤独,加上治病又花了很多钱,想到家人的不容易,经常觉得自己心酸。”

自此,派森社工在每周一次探访中,总会去到方姨病床前陪她聊天。说出患病之后的那些事儿后,她对社工说:“心里包袱就如歌词‘心里的乌云,心中的忧伤,全部洒落’一样,轻松多了。如今我已经能够平常心面对生死和治疗。”

驱散重症长者心中寒潮,正是“病区的春天”计划的主要任务。

将“春天”引入病房的计划,源自派森社工两年来的观察。据该机构总干事陆小凤介绍,机构早些年曾开展过一段时间重疾长者临终关怀服务,然而服务期间,发现不少罹患肿瘤的患者,明明病情尚未发展到晚期,就开始为生命纠结,从而将沉重心情带到治疗去;同时也有老人表面坚强,但将治疗压力藏在心底,并非真正坦然面对病情。“其实病由心生,带着负面情绪治病,就很容易被癌症打败。”陆小凤说。

为此,今年5月,派森社工团队启动“病区的春天-重症长者医养五行融合服务计划”,它由广州市民政局主办并资助,在广医一院呼吸综合科和广医肿瘤医院开展持续性的关爱重症长者心灵服务。

无精打采的老人不知不觉中轻声附和

和常见的社工助医行动不一样的是,陆小凤介绍,“病区的春天”是通过歌声、舞蹈、朗读等表达性方式,为老病友们释放潜藏在内心的情绪,缓解疼痛与压力,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和治疗,从而更好地康复。

音乐治疗师刘瑾涵介绍,每次去医院表演,都会给病友带去一些“治愈性”的歌曲,以及公公婆婆们喜欢的老歌。

在一场小型音乐会上,当现场唱起《歌唱祖国》时,刘瑾涵邀请患者听众一起跟着节奏打拍子;一开始还有一些患者挺拘束的,社工便上前主动邀请,在短短的半分钟之内,达到了几乎每个人都起身融入的状态。

当唱起《外婆的澎湖湾》时,不少长者就会想起家中的孙辈而跟着合唱,随着歌声,就会忘记病情。当唱到手语歌《生命之河》的时候,社工教长者们简单的手语,边唱边跟随舞动手势,将演唱推向高潮,同时也是活动身体。

最后,音乐治疗师以“再见歌”的形式结束了整场音乐治疗活动,欢愉和满足的笑声充斥整场。

“这些都是带给人温暖的治愈性的歌曲,也是表达性艺术治疗的一种形式。借助这些音乐、绘画、舞动、喜剧、角色扮演等方式,营造一些心象思考,这种心象思考能启发更多想象和灵感,让人不知不觉地将内心的真实状况表达出来。同时也通过艺术的表现转移患者对病情的关注。由于重病和绝症的病人经受不起疾病噩耗的打击,甚至不能接受现状,为此,社工和志愿者替老人们唱歌、朗读,一些有治愈作用的句子,有助于引导病人走出心理阴霾。”

在社工眼中,音乐能影响人的精神状态,当长者想听歌时,社工们经常走进病房,为老人唱起想听的老歌,“有些长者明明无精打采地躺在枕头上,但听我们唱得起劲了,他们便不知不觉地半坐起来,和我们轻声附和。”

据了解,项目启动以来,医院和社工联合的调研发现,患者、家属对社工的表演、朗读接受度超过90%。

和社工谈心,低落老伯走出绝望

其实,音乐、朗读只是社工对重症长者内心的敲门砖。陆小凤介绍,自计划在两家医院启动以来,不少长者看完表演后会私下向护士提出“和社工聊聊天”。

40岁出头的义工赵姐自项目启动以来,每周都会进行两次“病区的春天”探访。7月3日,赵姐和同伴们在广医一院24楼呼吸科为住院的病友举办了一场“半小时音乐会”,几首老歌结束,便听到护士反馈:“病房里的常老伯一直在打针,在病房听到社工的歌声,他大呼‘遗憾’无法来捧场。”

社工和义工被常老伯逗乐了,然而只有持续探访过常伯的赵姐明白,这是他变乐观的表现。

一个月前,64岁的常老伯被确诊肺癌,曾经在单位德高望重的他怎么也没想到,退休不久就成为癌症的手下败将。“有一次探访,我们发现老伯正用电脑搜集各种关于治疗的论文和资料,看见我们来了,他问:‘患癌率这么高,存活率这么低,我做治疗到底为了什么?’”这时,赵姐从话语中听出一丝丝绝望。

面对重病,赵姐是过来人,“我读大学的时候患上棘手的血仆淋病,医生说我可能过不了28岁,受困于医生的判断,我情绪很低落,吃过很多药,也打过很多止痛针,病情依旧发作;然而敞开心扉面对,和同学们一起做有意义的事后,病情却日渐好转,如今我已经冲破了28岁魔咒,可见医生的说法未必全对。”

有趣的事发生了。自从该次探访,赵姐和社工们发现,常伯变得积极多了。“让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老人尽管身患疾病住院,却每天要为自己化一点淡妆,比如,我们发现他会给自己电一下眼睫毛、有时候会给嘴唇上一层淡红色。”

一个月后,老伯言谈上也风趣多了,不仅常在病房和社工合唱他最爱的《一剪梅》,还经常拿一些文学、历史、政治的小知识考年轻的朋友,每当大家回答不出来反向他请教,老人表露出说不出的满足。

之所以有这个变化,常老伯告诉赵姐:“从你身上,我找到生存动力啊。”

编辑:涂传博 审编:moyu

中国公益新闻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来源注明“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所有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公益新闻网,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公益新闻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公益新闻网)”的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系我方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3、如因新闻稿件和图片作品的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15个工作日内告知我方。

4、联系方式:中国公益新闻网 电话:010-57256752  电子邮件:450952431@qq.com